独处或可取代孤独,也便于进入状态。在状态中,思绪萌生,不完整、不连贯,有时候平行、有时候连片地到来。艺术溶化着艺术家的思绪来维持生命,艺术作品又好象是这种思绪的探险。也只有这种思绪,能够逐步走进另一个世界:每当独自宁静,艺术轻轻敲开侧门,神思翩然的时候;每当作品的肤浅多是出于刻意表现精神,以致意识到精神的不可表现,只是由它不经意流露的时候;每当力量求助重复和风格,使创造力略显困顿,艺术家如此面临挑战的时候;每当创造力旺盛,灵感的火花漫天飞舞,艺术家却苦于寻求判断力的时候;每当希望在作品中增加更多元素,却发现自己好象在重复做着清洗工作,洗去全身泥土以求脱胎换骨的时候;每当避开沉重避开自我,而选择轻盈空灵无我,却发现艺术、精神和智慧无处不在的时候;每当------唉!说不尽,艺术是活的、变化的,思绪是无穷无尽的。
陈墙
2005.10.4.
艺术需要直觉,需要感知
我对绘画的态度很明确,强调直觉,强调感知,不论是画家还是观众,面对绘画,感知是最重要的。而读解更适合文字。
今天我们处在一个图文并茂的世界里,那些提供给读解的图像随处可见。很多是否是强加给人的,我不知道,也许是因为倍受欢迎的。但是,一旦面对提供给感知的图像,人们却习惯用读解的方式对待,其获得的结果可能只是了解了,已知了,却不是感知了(通过认知与通过感知其两种结果是截然不同的)。是提供给读解的图像替代了感知,还是感知被读解替代了?我也不知道。我知道的是许多人面对我的绘画,眼神是空洞的,是一种读解受阻之后的茫然。其实,对许多事,根本无需读解,直接感知就都明白了。如今,我们的感知系统在艺术方面,常常是空闲和茫然的,而我们的认知系统却一直是紧张和忙乱的。
我想,我的绘画是针对感知的,不求助于具体情节,只想把真实的感受浓缩为一种气息,通过感知传递给精神,我将描述情节的空间让出来,也是为了留给感知,好让视觉的另一半——读解功能,能在百忙中获得一次彻底休息。
艺术需要直觉,需要感知。
陈墙 2004/5/20
日常思维与绘画思维
有一次,我和我的朋友在电话里谈论有关婚姻问题。
据说婚姻问题很复杂。
我们谈了一个多小时。
我的手在一张空白的卡纸上勾点着什么。
看来婚姻的确很复杂。
我们谈了大概一个下午。
第二天我发现昨天我在打电话时点出的那些图案居然让我吃惊。
这是什么?——圆点和圆点接着圆点。
我开始坐立不安。
这对于我自绘画以来的眼睛来说真是太神奇了。
我开始经常打电话。除了婚姻,还有热带鱼为什么会游弋
冬天为什么冷啦诸如此类等等等等。
后来我发现:大脑在忙着打电话的时候,手才开始学会了单纯。
看来在日常的大脑之外,还有一个属于绘画之手的大脑。
它不受日常的那个大脑支配。我在1990年以前的时候,那只
日常大脑支配的手只会画一些像婚姻一样日常的东西。
难怪有人问我:怎样才能看懂你的画呢?
我说:其实婚姻并不复杂,只要你别用绘画之手的那个大脑去想婚姻问题就行了。
陈墙 1996年12月26日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