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 首页 > 展览 > 机构展览 
王琰:直感与表现
                            
日期: 2007/5/9 17:44:48    编辑:范迪安     来源:     

王琰的作品摆在眼前,便在我们眼前展开了一种激越的景观。在她的画面上,强烈的色彩在跳跃在奔涌,在表现力极强的驱使下,形成变幻的节奏,触动和刺激着观者的视线,在人们还来不及向画中的图像发出追询的思考之时,作品整体上所拥有的大气与韵律便直接触动着人的心灵,甚至搅动起一种痉挛式的视觉震颤。面对这样的作品,关于主题、题材、内容、形象等等词语的发问都会显得苍白无力。这位画家用的是最直接的艺术语言,诉说着最直接的感受,因此,它们给予我们的也只能是最直接的视觉打动。    

王琰作品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巨大的尺寸,最大的画幅横长七米多,很难想象一个体貌瘦弱的女孩,是怎样在上面挥毫染素的。可以想见当她面对超常规模的画布时,感觉到的是来自空白空间的逼迫,面对画布实际上是面对一次征服,除了需要毅然决然的勇气之外,还需要高超的控制画面整体性的能力,这无疑是异常艰难的精神苦斗,甚至是对体能与体力的巨大挑战。因此,要想获得对王琰作品的了解,需要对她这个人从作画状态到艺术追求的了解。     从中央美院附中到大学时代,王琰就对西方绘画中表现风格一路的艺术极有倾往,这和许多成长于1980年代的年轻画家一样,他(她)们并非对西方艺术有历史和学理研究的兴趣,但却在直觉上喜欢那些敞开表达的艺术个性及其表现形式,因此,敏感于形式语言的借鉴与吸收是这一代年轻画家的共同特点,也是他(她)们身在严格造型训练的艺术教育体系中而希望获得超越的朴素心理的体现。从埃尔•格列科到梵•高,从凡•东根到培根,这些具有表现风格特征的西方画家,都是王琰艺术理想中的知音,他们的绘画风格也真实地激发起王琰探索艺术语言的愿望,甚至成为触动她每一次动笔的理由。    

在我的记忆中,王琰的大学时代在表面并不能安分守己地完成许多写实的基础训练,但是,另一方面,她总是试图找到绘画艺术表达的真谛。她是一个心灵敏感的女孩,在我看到她的一些早期作品时,她对我说过,这些作品都是她的一些瞬间感受的产物。我理解这个宜布溆是她的心灵与外部世界刹那触及的时刻,这些瞬间也是她感受某种具有生命动态的景象的产物。这些生命动态可能是无意间落入眼帘的某种自然景象,也可能是沉思默想之间忽然闪现的某种意向。她试图快捷并紧紧的抓住这些意向,使它们成为作品的形象也成为作品本身。我欣赏王琰这种发自最纯粹的直觉的创作状态,她可能不符合学理式的规范,但是却接近艺术创作的根本。当然,如何能从这种体验中,从这样一种直觉表现的体验状态中成熟起来,却是一位年轻画家需要历练的征途。    

后来,王琰还仍然以她自己的方式作画,我也不时地看到她的新作。我注意到,随着她对艺术学理理解的自觉,也随着她在艺术知识方面的增加,她对画面的控制能力在不断地增强。可贵的是,她从直觉出发的创作状态仍然持续地得以保留。虽然一次次面对画布的冲突与碰撞耗取她许多体力与心力,她也仍然经常经历着面对空白克服虚无的困难,甚至伴随着苦闷、失望等精神的折磨。而她内在坚持住的的顽强意志,使她在困境中奋身而起,一步步地走向了自如的表现境界。    

王琰在她巨大的画面上展开了对生命与心灵状态的直接描绘,迅疾的书写性笔触直指本心,充满情感的爆发力,大面积的单纯色彩形成的空间铺展了生命运动的场域,其中绽发出由强烈笔线和色块构筑的绚丽与辉煌。从冬到春,从《蓝》、《红》、《黄》的变调到春意朦胧的《四月》、艳霞初开的《晨曦》,王琰走过了专业修为不断精进、认识水平不断提高、情感经验逐渐深化的历程。通过这些画面,可以感觉到她试图要强化某种被自然景象唤起的心理印象的努力。虽然仅仅是某种兴会、或者霎那间的生活感悟,微妙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对她来说就是艺术的全部,她的目的就是要通过纯粹的色彩与笔迹等抽象形式元素的运用为感兴作印证。这种抽象的表达迹近西方抽象表现主义但又有不同的表现性:一般的抽表绘画语言狂暴,极端自我,王琰的画却能在复杂的心理活动之后由直觉表现归宗于审美的和谐,在激情和狂喜中传达出静心的高远,与自然的精神息息相通。不论热烈或冷静,画面呈现出了东方的精神意韵,这是她在探索中国油画发展过程中颇具个人特点的风格面貌。 当然,王琰艺术所达到的越来越从容的境界与她越来越自觉地吸收多种艺术营养有关,在2003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博士班之后,她不断地拓宽对艺术、对生活的思考力,比如她深入研究爱尔兰艺术家杰克•叶芝的过程,就为她深入钻研艺术家的精神世界提供了契机;她追随导师袁运生先生考察许多文化遗产,对中国古代建筑石窟、壁画、雕塑、博物馆的书法绘画等作直接观摩与体会,使得她对中国传统的艺术审美意韵以及深厚的美学内涵有了真切的感悟,对她知识结构和艺术修养有了补充与提高。像她这样能够在学院传统中始终保持新鲜的思维素质和艺术锐气的在同龄人中并不多见。她没有固步自封在基本功的单纯训练中,而能旷观中外优秀的艺术大成,广泛吸收画像石、雕塑、书法、壁画等民族艺术形式的精华,从中获得文化修养的底蕴,支撑起艺术的视觉面貌和效果,使她的艺术超越了一般的流俗而具备了学术的品格。我喜欢她的艺术,也衷心祝愿她能在自己选择的艺术道路上越走越宽广。   

范迪安 2007年4月

 

 【今日论坛】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相关链接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