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王琰画了一批纯抽象形态的油画艺术作品,它们的基本视觉特征是:一、较高的色彩纯度和比较响亮的色调;二、飞动跳跃的线条和色块,使整个画面充满运 动感和力量感;三、画幅巨大,具有强烈的视觉张力和震撼力。王琰的这批作品虽然在形态上是抽象的,但毫无疑问表达了艺术家对自然的理解和体验。王琰在她《面对画布的战斗和思考--创作手记》一文中说:
“是冬日里的那轮暖阳;是夏夜里的一丝清风;是飘逝的云床;是旋转的星河;是路边那不知名的小花朵朵;是落叶片片的秋风;还是嘈杂车厢外沉寂的苍茫戈壁;或是寒风中盘旋追逐的海鸟的欢唱是大自然和生活给了我那些刹那间的感悟,而在此刻它们都以其自然而然的方式,相互交替,环环相扣,指引着我对她无限的追忆。”
由此可见,正是王琰对自然本身的感动,成为她创作这批作品的主要动力,并指引她去表现自然及其意味。为了贴切而又准确地把握艺术语言与自然之间的准确关系,王琰在创作这批作品时,采取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创作方式,其特点表现在她创作作品的时间与作品的形式与意蕴之间,有一种紧密的联系。因为她创作的每一幅作品,在时间上都是与自然界的季节和气候的变化是同步的,是对生命和自然相互感应的直接表达。王琰说:
“还有什么非要去'寻求'的主题吗?主题已经在自然中孕育、发芽、抽枝、生长 。那么就让我在这一面又一面的白色画布中,以我有限的言语来陈述、传达出自然无限的奥秘吧! 想象的翅膀与记忆的闸门一同展开,而自然的无限奥秘,在于它的概念无法界定,甚至也无法形容。”
在这里,王琰其实已经在一定程上表达了她的艺术创作过程所具有的独一无二的艺术特征,那就是把在日常生活中对自然的体验,以直接的方式,渗透到她艺术的创作过程之中。我这里用“直接”一词,也是为了进一步说明王琰这种艺术创作方式的独特性。在我看来,这种直接性具有如下的特征和意义: 首先,王琰的这种创作方式,显然与那种为外在的目的,如政治、宗教、道德服务的所谓主题性创作过程和方式完全不同,因为在王琰那里,生命意志、艺术意志与大自然的互相生发,才是她追求和探索的全部主题。而艺术语言的抽象形态,在王琰看来,正是直接为摆脱社会性主题的约束而直接与自然对话的最佳途径。
其次,王琰的这种创作方式,也超越了以视觉为中心的观察自然的方法,即不把大自然作为一种风景来观看,来描摹,而是把自然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生命,全身心的去倾听、感受和体验,所以,在王琰的自然观念中,气候、温度、风沙、一草一木、土地和阳光都是自然,其实也正是这种自然,超越了视觉的范围,而需要艺术家用全身心去感受和体验。进一步说,王琰虽然没有像中国古代文人那样,把自然理解为离庙堂之远的名山大川,或乡村的田园风光,而是把自然看成是与此在永远同在,不可分离的世界,但她对待自然的艺术态度,与中国传统文人画家是一致的,即在“游”中,达到石涛所说的山川与人相遇而迹化的天人合一的境界。从这种意义上说,王琰的艺术是以现代的方式向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
第三、王琰创作方式的这种直接性的重要意义,还在于保证了自然的优先性、客观性和自主性。哲学家柏格森认为,在面对世界时,我们怎样才能直达事物的整体和本体而不被我们所歪曲呢?他说只有一种方式是可能的,那就是直觉,也即直接面对世界,而不用理性的思考,去干预对象在时间进程中的流变和绵延。用王琰自己的话说则是“自然的无限奥秘,在于它的概念无法界定,甚至也无法形容。”就此而言,王琰创作的过程之所以要与春、夏、秋、冬的季节和气候的变化同步,正是为了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更好地接受自然给予的指引,与自然形成直接有效的交流和对话关系,从而使她的作品能像自然一样,自然而然地“孕育、发芽、抽枝、生长”和完成。如在《五月》这幅作品中,王琰以巨大的画幅,表达了进入夏季之后的自然界给人的心理感受。画面中的红色、黄色、蓝色和少量的黑色,构成了画面的主调;色彩飞扬的线条,充满力量与张力的形式,以及画面上从左至右向上飞腾的气势,仿佛一首视觉音符组合而成的乐曲,既像夏天来临之后的节奏和步伐,也犹如初夏温暖的气候和阳光。
如前所述,王琰是要用纯粹的绘画语言,如色彩、线条和构图,来表达自然的客观存在与我们的视觉感受之间的同构关系的,其实,她面临的艺术难度和作品所具有的艺术意义都在于此。从王琰创作的这批作品看,我以为她已经在这一设定的艺术方向上,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更为重要的是,虽然我们不能说王琰创作的这批作品,已经达到了无可挑剔的艺术境界,但是她关于艺术和自然的观念,如艺术的纯粹性,自然的优先地位等形而上的假定,以及由这些观念和假定形成的独特的创作方式,都将成为她在未来的艺术探索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从而使她能够在自然的指引下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最后我想说的是,王琰是从过去的表现性绘画所崇尚的生命之沉重,转向对自然的本体和生命之欢乐的表达的,这一转向,在我看来,也是王琰从西方的艺术原则向中国传统审美观念的一次现代性意义上的回归,它不仅展示了王琰艺术探索的新方向,而且从更大的范围看,也为中国当代抽象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
2007/4/8于北京望京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