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到整个2006年,中国书画市场的行情开始出现回落,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到了一个调整期”。对于“调整期”大家基本都持乐观态度,认为这是市场本身正常的淘洗。相对于2003年、2004年市场的过分火爆来说,市场进入到现在这种冷却、调整状态是必然的。新文人画作为当代书画市场的一部分,其特征比较明显,有一定代表性,本文希望通过观察新文人画在这个调整期的市场表现,反映出2006年书画市场的一些情况,并能分析出一些原因,找到些解决办法。
新文人画发端于新时期思想解放大潮之中,在文艺走向低谷的“十年浩劫”之后的大环境里,一部分画家最初表现为以一种轻松、自觉的心态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新文人画在中国当代画坛上形成并受到重视是80年代中期以后的事。新文人画的主要倾向在很大程度上沿袭的是传统文人画的主张。所谓传统文人画理论、文人画主张是由文人的特殊身份以及作画非职业性、非功利性特点所引申出来。主要倡导的是:重“学养阅历”、“诗画相通”、“书画同源”的文化性特征;“物我两忘”、“得意象外”、澄怀冥想的悟道方法;出尘脱俗、平淡天真的审美境界;提倡重性灵而非下苦功,不甘囿于规矩、法度等。
当“八五”美术新潮被视为盲目西化、民族虚无主义后,新文人画以其对传统样式的承传,与主流意识形态倡导民族情感的吻合以及民族审美心理的回归,使自身从边缘走向了中心,从后台走到了前台。代表艺术家有陈绶祥、董欣宾、朱新建、王孟奇、田黎明、陈平、江宏伟、刘二刚等。
从雅昌艺术网上中国当代国画总成交额的排名来看,在新文人画家中,排名前十位的是陈平、徐乐乐、江宏伟、卢禹舜、龙瑞、王镛、方增先、田黎明、范扬、董欣宾。在这里,本文从拍卖市场的角度,以总成交额排名前5位的新文人画家为例,通过观察每个人2004年到2006年这三年的拍卖市场的涨幅状况,来进行分析。
从上拍数量和成交率来看
我们可以看出上拍件数是逐年递增,但成交率却基本都是逐年递减的。上拍件数的递增是正常现象,因为市场更开放了,投放市场的作品数量本身的基数增大了,所以上拍件数定会增加;但成交率的逐年递减则不太配合一直为大家所发狂的“市场火爆”的论调。拍品多,成交的少,有的人吃到了肉,而有的人汤都没捞到。吃到“肉”的人认为市场正在调整,这是正常的“优胜劣汰”。“汤”都没捞到的人恐慌中扔出“市场要崩盘”的信号弹。市场到底好不好呢?看是对谁来说。买家就那些,钱还是那么多,但突然之间卖的东西多了,画廊、拍卖行雨后春笋般地增长,买家就似乎相对变少了,而人为地造成了“僧多粥少”的局面。
从每年的总成交额来看
每年的成交总额一拉出来,一目了然,——“增、增、增”。成交总额逐年递增,那是一定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挣到的钱比以前多了,况且人民币也没有以前那么值钱了。总额的一路飙升是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状况的一个整体的体现。这与上述的市场投放件数的增长有一定的正比关系,投放的基数大了,即使成交率很低,成交额还是会有所增长。所以,成交额的逐年递增可以证明几位艺术家的作品在市场中已经打开局面,但也不能否认,这种攀升是社会整体经济增长的体现。不过,毕竟这种增长在让我们为下降了的成交率捏了一把汗的同时不会放弃希望,只要我们的国民经济还是一路增长,我们的艺术市场就绝对不会垮掉。
从高价作品的数量和最高成交价来看
相比较于自身来说,“新文人画”的成交的高价作品数量和最高成交价格也是逐年递增的。所以说市场虽处于一个冷却的调整期,但对于精品、杰作还是保有高度热情的,真正的好东西仍能以高价成交。
纵观这三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市场的回落对市场比较稳定的作品不会有太大的影响,那些作品的实际质量与暴涨的价格相差太多的作品价格会有所回落。但作品一般来说不会被淘汰,不同层次的作品有不同层次的收藏群体,调整阶段只是把作品的价格与它的级别、质量调到一致。“优胜劣汰”是对画廊、拍卖行等一些中介公司的优胜劣汰。艺术市场无限的扩容、大量的重复、同方向的竞争,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市场收缩必然成为市场调整阶段的主要特征。大量投放拍品和增加拍卖场次已经无效,不能够因此而扩大收益,数量和场次对于拍卖市场来说不会再有竞争力。一些信誉不好的、业绩平平的中介公司会被淘汰掉,最终让“僧”和“粥”达到一个平衡的比例,具有品牌竞争力的公司将会胜出,并将继续在市场上发挥重要作用。
调整期的到来,好如“当头棒喝”,让本来一片模糊混乱的中国书画市场清醒了不少。2007年调整期仍在持续,没有要结束的征兆。对于市场中的每个角色来说,主要是要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冷静的头脑去适应这个调整,跟随调整的大趋势去调整自己,使自己最终适应这个大的环境,而不被淘汰出局。
那么,都该怎样去调整?哪个角色应该去调整自己呢?首先应该调整的是画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个米是最重要的。有的艺术家为了得到更大的经济回报,加快创作进度,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作品的质量,让人们对作品的真正价值产生疑问;有的艺术家为了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过分炒作自己的作品,造成了价格的虚高。这种对市场、对买家不负责任的态度,只会使本来就十分脆弱的中国书画市场雪上加霜,一旦购买者失去了热情,最终受到惩罚的会是画家自己。
第二需要调整的角色就是拍卖行。在这个调整期,怎样保护自己不被淘汰出局,不关门,这是最重要的。目前,有近千家拍卖公司都在进行艺术品拍卖,但大多数拍卖公司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举办拍卖会的场次过于频繁,而且拍品质量不高,导致拍卖业绩收效甚微,精品艺术品在这些拍卖会上根本就难觅踪迹。无论你的拍卖公司曾经有多大的名气,只要是几场拍卖会下来,没有真正的艺术精品,“热钱”就会“退潮”,拍卖公司名声就会随之败坏。因此,走精品路线永远是拍卖公司的首选策略。
第三需要调整的是作为一级市场的画廊。画廊一定要坚守自己的本职工作,发掘和推广优秀的艺术家。经过画廊过滤、整合、分类后的艺术品,会有其相应的合理价格,这样的作品流入二级市场才能保证价格与价值不会相差太远。画廊要想在这个调整阶段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发现真正的“潜力股”,学习先进的经营方式与经营理念,进一步完善管理及签约方面的制度。
第四,作为购买者必须调整自己的身份,从一个投资者转变成一个真正的收藏者。目前,中国艺术市场的买家多数都是投资者,投资需要回报,其更加关注的是自己所购买的艺术品是否能够增值。一些投资者们套用炒股炒房的战略、战术,选中目标低价吃进,制造概念,动用舆论壮声势,拍场哄抬,寻机抛售。价格的拉高,吸引了新的客户和新的资金,价位就会再被推高,如此循环往复。然而艺术品不同于股票和房产,其数量有不确定性。一旦这种趋势加重,会导致投资者资金流断裂、枯竭,囤积的高价艺术品又无人接盘,市场的危险系数便会大为增加。投资性购买是中国书画市场虚假繁荣的主要原因,同时,虚假的繁荣又为中国书画投资热推波助澜,病态的市场很难可持续发展。只有真正的收藏者才会从审美的角度出发去购买艺术品,他更看中的是艺术价值,当大量的有一定艺术素质和鉴赏能力的收藏者参与进来,成为购买者的主流时,才能够保证高端艺术品找到终端买家,才能让艺术市场回归到自己的真正位置。
总之,我们除了对调整期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以外,还一定要行动起来,参与到艺术市场的整顿和建设中来。火爆的艺术市场固然叫人兴奋,但我们更需要的是一个正常的、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艺术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