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 首页 > 展览 > 文博专题展览 
“实施与构想”实验艺术中材料语言转换的教学思路
                            
日期: 2007/5/29 11:39:04    编辑:张国龙     来源:     

  实验艺术工作室在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的成立,是在当代艺术的多元文化背景之下应运而生的,这不仅“代表了中央美术学院走向更多元,走向更开放的学术思想”(潘公凯语),而且是“在整个教学体系、学院体制内部培植新的增长点……”(范迪安语)。这使得“在诸多专业、系的建制当中就开设了一个特区”(戴士和语)。实验艺术工作室在吕胜中先生全力以赴的牵头与推动下,经过两年的教学实践,坚持以学术研究,课程建设和理论储备三部分作为工作重点,不仅研究百年来西方现当代艺术和现代艺术教育的成功经验,而且在如何用当代国际化的艺术眼光、思维和方法去关照中国自身的传统文化,使之成为实验艺术教学的重要资源。原于这样的背景,2006年10月我到实验艺术工作室来授课,亲身感受到了工作室从教师到学生的良好状态和经心建立的学术储备实力优势。基于这样的学术氛围,作为“材料语言”和“材料与表现”的课程,从引导到转换式的教学思路也就很自然的确立了。

  从传统文化出发 —— 就认知的边缘地带入手

  文化是一种渊源于历史的生活结构体系,这种体系往往为群体的成员所共有。从人类学的角度看,文化意指一个民族的“整个生活方式”,是个体从群体中获得的“社会遗产”,具有“有机的继承性”,它作为思维、感受和信仰方式,时刻规定着我们的生活。继承性无疑是文化绵延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艺术的发展总是伴随着相应的文化传承,是一种渐进性的、建树性的、跨越式的文化活动。通常这是在社会转型时期的新旧文化,本土与异质文化碰撞或激荡中发生的。

  传统成为一种当下的资源与支援,传统即不等同于过去,也不隶属于未来,而是一种积淀了过去指向着未来的实在,因而,返身于传统乃是找寻各种文化演化指向的原点。面对当代艺术在表现方式的多元呈现的情形下,如何将传统的表现方式与现有传统学科进行综合式的跨越,如何通过转换思维、转换媒介以及转换观察与表现事物的角度,是能否达到材料语言转换试验得以平稳过渡的关键之所在。

  当新的表现方式与新的感受出现时,外部环境其实并不是主要因素,因为发生变化的只是人与内部自我交流的方式:也就是你选择看世界的方式,你选择表现事物的角度;你的选择方式决定了你的感受方式;你的表现角度决定了你的创造力。美国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Thomas Edison)说过:“先找出大家都知道的每件事情,然后从人们停下来的地方开始”。

  材料语言转换的实施计划:

  1、重新认识和发现传统——会通式的原理性研究;

  2、沿着现有的体制前行——系统化的学科专题研究;

  3、艺术语言的边界整合——跨学科的综合材料实践;

  4、入乎其内的具体措施——片断性的单项深入试验;

  5、心领神会的感悟体验——情绪化的人与物交流手段;

  6、策略性的展示作品途径——表现式的因借发挥行为。

  首先,突破界限而构成交错共生的跨边缘地带,从“一分为二”的边界转化为“合二为一”的边缘,这种“边缘”将具有一定的放射性和贯通力,这种多元之间相互交合将会发生“新气象”的地带,也就构成了一个多元共存的地带。这个边缘就象文化的“核子”,不同要素在这儿接触和融合,滋生出新的东西,并迅速向周边扩散。

  其次,信息的重组与资源的整合,使得我们重新回过头来会发现新的创造天地,当我们以自己的态度、立场,审视传统时,会以各自的方式开展重新的解释。回到原初,回到内心,面对生活,面向社会,你的态度,你的感知方式就是你所有的信念和你所有思考的质量反映。

  造型艺术即是“造成”也是“成型”和“形成”,这里面既有时间概念,也有空间概念;既有原理性的研究,也有形态再造的过程,它是一种体验,一种想象,一种关系和一种完形过程,基于这种原理性的考虑,材料语言转换的方法可以逐步地展开试验:

  1、分解——要素提取方法;

  2、综合——横向选取方法;

  3、理性——逻辑构成方法;

  4、趣味——形式游戏方法;

  5、发散——多元展开方法;

  6、聚合——交叉融合方法。

  将无形的“道”转换成有形的“器”,这是一个使精神物质化和对象化的转换过程,是一个将只有用人内心感知与经验形成的观念转换成可见、可触的实体过程。研究组织物质形态的要素,从取材和着眼点开始入手,利用各种现有素材和现成生活中的物象进行形态的再造,这是从造型原理的从“形”到“态”的演变和转换过程。“形态”——可分为自然形态和人为形态两大类:各种原生原态的形态属于自然形态,在自然形态的
基础上对其进行主观地改造和加工所构成的形态属于人为形态。

  依据转换和改造的性质,可将形态的再创造过程分为技术的再造和艺术的再造:技术再造是对现有物质形态的开发利用和重新构成,再造出能显现某种新的物质性功能的新形态;而艺术再造的意义是“重新给予生命”,艺术再造的内容是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审视、思考,对客观生活素材、现成物品进行理想化的选择和利用重新构成能传递精神信息的物象。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切客观物象世界都成了我们艺术创作的素材,应该说,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我们可以选择、发现、综合各种资源,可以有很多再创造的可能: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自然的和人工的……为我们寻找个人感觉和精神支撑点提供了丰厚的资源。繁华的科技时代和悠久的传统文化使我们“得天独厚”。通过改造与整合,加工与利用,只要能作为素材或材料的,都成了我们进行艺术形态再造的很好媒介。

  材料的发现与选择,在当代艺术创作中已没有了界定,艺术家在对材料的使用上,与其说是一个制作媒材的过程,不如说是一个发现材料的过程,在21世纪的网络时代,在现代工业如此发达的社会里,一切材料统统被我们发现的“视觉”一网打尽,只是我们发现的眼睛与其所要表达的内涵相匹配的程度,决定了它是不是“材料”。因为这些自然的形态和人工形态,已经形成了特殊的媒介,经过艺术家的再发现与再创造,使它体现在艺术作品的表现力上更为真切。

  从对物象的认知切入 —— 到材料的转换与制作的深入

  从人与物象世界的关系来讲,人理解、描述对象世界的过程,无非是向世界说话的过程。如果说客观世界是无序的、散乱的,那么,人为这个散乱的世界建立秩序的过程,也无非就是用各种语言的“网络规范”控制这个领域的过程。人与物象世界的情感化,实践化,从根本上讲是被赋予了一个有序的形式,被言语化,最终成为被各种语言媒介罗织、经营的世界。将人认识物象世界的过程看作一种与物象的交流、博斗、融合的过程,这是进一步扩大意识的函盖范围,是完成信息传达的过程,借此达到“托物言情,情与境谐”的自由境界。

  任何物象的形态也只有在蕴函了人的主体创造性之后,才具有精神的含义,并区别于天然存在物。它们是一种通过不同类型、状态、方式、交叉、对峙、重合、双向发生作用,产生各种形式的层次递进、渗透转化、进退反复,并由此构成精神与物质的矛盾与转化的运动全景。

  物有三种存在方式:

  1、作为认识对象的物——人的活跃性与物的沉寂性;人的主动性与物的受动性构成了对应。

  2、作为体验对象的物——物是被人的主观情感移注和统摄的物,它呈示的是一种万物旨备于我的主观世界。

  3、作为生命自身组织存在的物——物是对象之物向其自身回归过程中所呈示的状态,是物之为物的本然属性的展示。

  艺术的语言是一种受控制的语言,它的语言是用来描述那些似乎用言语无法描述的事物,即从原理到形态的再造功能。原理性的学术研究,是一种基础建设,泛指事物发展的根本和起点,其中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有关事物的基本概念、基本属性、基本形态、基本规律的知识和技能;二是无论时代发生怎样的变化都经常起作用的表达训练,以及运用那些基本概念的情绪化传达手段。

  物的形态是由要素组成的,其形成方法有它自己的规律,一切物象又都含有相同的一些最简单的元素,并由这些最简单的元素组成或化合而成。无论是无机形态还是有机形态的客观世界,它既是实物,也是形象,既是视象,也是物象。

  情态的表达是人类本质力量,作为认知心理的基本感知的情绪传达包括了现实形态的直接反映:

  1、细节的具体性——现实感:塑造形象的反映;

  2、特性的鲜明性——真切感:关涉事物的反映;

  3、内容的逻辑性——合理感:物象制作的反映;

  4、关系的整一性——生命感:形态再造的反映;

  5、价值的协调性——时代感:社会心理的反映。

  意境是由形态诱发出来的,是“无形的象,无声的音”。这些组成物象的材料是“形象”的集合,是指一种存在物,它大于唯心论者所称的“表现”,又小于实在论者所说的“物体”,它是一种介于“表现”和“物体”之间的存在物——艺术的材料语言:

  1、理念的制定——理念(Concept):是指想法、概念、构想、方针的清理过程,暗示了一种诉求力、表达力,表明自己的想法和态度。

  2、物象的对应——物象的材料选择过程,这是一种寻找心理对应物的过程,用期待的状态,强行介入的行动,促成某种“合应”的发生,是一种“人化的材料”。人是有理性的动物,人的理性主要表现之一就是选择,这种选择的结果正是人的价值观念的形象化,人对外物的利用是通过选择实现的,换言之,人必须通过选择而利用它物。

  3、物的转换与制作——从接触材料到与其建立情感,将目的转换成意志,用智慧和技术的合谋达到一种自由,一种“材料的人化”,由私人世界过渡到“共同世界”间的彼此交流。通过被物化了的人:这是一种认识与被认识,控制与被控制,改造与被改造,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

  4、物的信息传达——物象的材料是否有价值,从本质上是看它符合人的愿望和所要的状态如何,面对外部世界的多种可能性,各种因果联系的复杂网络时代,人总是按照自己的意志和注意力来选择自己的观看方式及表达方式,直至行为结果,物所暗示的信息量被突显出来。

  “无欲”的状态是指物象材料是一种被动,而不是主动,物的欲求是以承载者的静止为实现条件。同样,因其物中自身蕴含着潜在动能和势能,和人一样,它即有运动的自由,也有静止的自由,这是它们自己的世界。庄子在《齐物论》中就有:“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物无不然,物无不可“。”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物欲”是他者对它者或组织性状及行为反映的结果,通过他者改造其性状,转换其性能,动态的使用,这是一种对它者自身的一种扩散,一种张扬,一种展示。没有这种动态的扩散或张物,物就难以被更大范围的他们所认识、共识。追求万事万物的共同本源,是哲学思想的开始,这也是源于对物象多维视野的观照,既有宏观的整体把握,也有微观的具体梳理、辩析;既有历史的溯源与挖掘,也有对现实的审视与探究。

  物之为物,在于物是一种聚集,物不是它是什么的总和,而是它可能成为什么的全部,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和认识物,便可以归纳出物的各种属性:

  1、物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主观愿望和意志为转移的外在性,它们按自己固有的规律发展变化着,人只能认识,掌握这些规律,利用这些规律。

  2、物具有对象性——对象性是某物之所以成为客体的基本条件,只有和主体构成互为对象的关系时,才是相对应的物,才成为客体,这是现实条件决定的。

  3、物具有社会历史性——物的储存和依附在一定的材料上而,外化为客观精神的各种主观精神的内容。“万物有灵”这是神学上的要领的科学化、大众化,按照神智学观点,灵视觉是指看见一个处于灵面上的物体真实,这个灵面被赋予了无限的内涵,以至延伸至无限。

  4、物具有沉默性——每个人都能够“看到”这些物象,但很少有人能够真正“领悟”它,心灵如果接受了艺术家的某种“暗示”,这是人们对世界的感知中首先要眼睛和心灵同时触及的东西,是物理的、哲学的和艺术的永恒性主题。

  物有所言,人有所欲,物与人的对应是我们的创造力使得物质材料重新焕发出自己的活力,进而在不同的语境环境中表现出不同界面,不同层次的意味。材料的性能,物感的特质,它使得人的经验、理性所预设的有限性被超越,生活的日常感知被艺术的体悟所取代。它们会迫使人们超脱于对艺术作品的简单意义接受的被迫理解状态,而进入了主动参与的多元理解之中。

  从学术的材料语言研究 —— 到公共空间的作品展示

  当今社会是“读图”的时代,是“读”与“被读”,“看”与“被看”思考与被思考的时代。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些对你和对我来说都存在的法则,它们代表着普遍的规律:通过心理表象这种外在载体形式,拥有那些你一直不断告诉自己你要的东西,是绝对现实的。“因为你在用一种三维模式思考,意识到你在用一种三维模式思考是非常重要的”。这是詹姆士•纽曼(James Newmann)在他的杰作《放松你的制动闸》中首先提出的概念。

  “进乎技”其结果便是“游于艺”。艺术创造的目的不仅仅是拥有知识和知道“事物”,更重要的是使人“感受”到事物,以及运用这些知识所要表达的“想法”。所以,从研究材料到使用材料是一个从材料表述到空间展示的过程,这种关系也是一种因果关系,艺术的表现是建立在学术研究的基础之上的:

  1、学术建设——对所要表现的东西的指向性,这是基于对材料语言研究与判断的原创性思维为前题的。

  2、创造性——新与奇的匠心独运的个性特征,这是基于别出心裁的思考与“经典”式的单项深入研究为基础的。

  3、能动性——心理反映与良性互动,这是基于对材料属性的了解与掌握,置换技术为手段的。

  4、社会性——公众乃至社会的广泛认同与支持,这是基于材料的社会属性的日常感知为条件的。

  作为学院的学术研究环境,是以研究事物本质或本体作为基本样态,在科学精神和思辩传统的推动下建构出系统而多样的理论学说,并倾向于把艺术、艺术价值及其表现形式归纳为明确的形态,或各种学说的流派及整体的行为态度。学院的训练一般比较侧重明显外露的技术成份和对材料、器具、工具的使用方法上,内在状态的调整一般是留给每个人自己去感悟和体验。这种注重科学分析,强调逻辑的严密性,讲究理论的系统性,概念界定的明确性,分门别类的深入研究,这种直接经验的记录看起来比较理性,但这是作为研究的基本前题,以备日后既能入乎其内地尽情玩味体悟,也能出乎其外地进行客观的审视态度,并且自由地发挥。

  作品的生成——展示——发生效应,展示的空间和氛围为艺术家即兴创造提供了机会,使得艺术家与作品之间的关系更加融合,也更加人格化。如果说在教室,艺术工作室中,作业或作品是和艺术家自己对话,那么,从研究材料到发现材料,直到使用材料,再到作品的完成展示的逐步实现,这是一个全方位的综合,是一个综合能量释放的过程。

  空间展示是艺术家作品的演出场地,观念、图式、材料、物象认同和对话就在这里被展示、陈列、组装、再造等,并用一种具体化和肯定的叙述相交错的形式传播给公众。在这里,作品的材料表达与空间展示之间存在着一种张力,包括空间所能展示出的巨大的吞噬力,作品自身的内在力量以及在人们视觉中的占有空间,它们在静穆中进行着空间的“争夺”。

  各种材料的组合,物象的空间占有,将信息纳入一个以视觉语汇为主建构的一个立体体系。将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中以多维的形态尽情展露在“这个特定场所”。这使得作为个体的作业和完形的作品(精神产品),从工作室的自我状态中解放出来,定义了一个选择区域, 这一区域使作品从生产和历史的语境中分离出来,把它放置到了特定的空间中——某种特定的语言形态中。利用这种有限空间的无限延伸,连接艺术家、作品、观者之间的角色互换,通过特定空间的布置与展示,集合而构成想象,呈现而得到表达,互动而相互交流,这是艺术创作的“第三空间”。它从私人空间和单元空间中走出来,进入到真正的社会学、心理学意义上的空间——一种超越各种界限的文化产品——艺术作品。

  通过材料语言的对话,引导参与者在彼此反驳论证中去接近一种洞见,去体悟一种智慧。喻示着一种新的方法论和艺术的价值体系。这时,艺术作品已不仅仅是单面的“你——我”之间的对话,而且是“你们——我们”之间的对话,是集群与集群间的对话。他们更象是集体无意识的一种“态度”。

  艺术创造是个体或群体间生生不息的转变过程,其表现的结果使自己、群体或该创造的领域进入另一个层面的转变时期,验证了一种遭遇,一种转换,一种训练以及所透出来的学术包容量。特殊的知识结构,独特的表现方式,以及角色的置换,他们是一个实体,更是一种行动。

  “材料语言研究”的专题设置作为学院实验艺术工作室的一部分,是依托于艺术表现载体的独立和对研究对象的独特视角,以及对对象属性的独特界定。设定专门化的研究路线是基于关注艺术原理性知识,探寻物质媒材的规律,从局部单项深入地,渐进式地通过转换、制作、加工、试验,总结出一些切实有效的手段与方法,然后再考虑艺术形态的创造与运用也就成了一种明智的选择了。“‘实验’与‘试验’的有所不同,就在于试验有可能是在没有任何经验前题下的一种试探行为,而实验则更倾向于通过其行为对某种理性结论作出验证”(吕胜中语)。回顾是对过去时态的总结,思考是对现在进行时态的观察,而行动则是促使将来时态的发生。材料语言研究的专业试验,是伴随着“劳其筋骨”的体力支撑、“为伊憔悴”的耐力考验和“恍然大悟”的智力发现,这是一个驱动——态度——期待——反应——策略——结果……一系列的发生与发展的过程:一边理解、一边感受、一面使“物”充满生命的情怀,一面使“人”获得更大的自由,这种同幅共振产生了双方脉搏跳动的“高峰体验”。正如德国诗人歌德(Goethe)建议的那样:“无论你能做到什么或梦到你能做到什么,开始做吧!大胆里面包含了天才、力量和魔力。”

 

 【今日论坛】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相关链接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