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多位艺术家聚在一起,探索几何抽象艺术的奥秘,在中国现当代艺术史上,还是第一次,唯一可比的先例是85时期《新刻度小组》(1989)的工作,他们的工作一直延续到1995年,但只有3位艺术家坚持参加了这为期8年探索。我无法预测今天参展的这些艺术家在几何抽象艺术领域能够坚持多长时间,只知道在展览之前,就已经有人宣布退出了。但即便这个展览既是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那也已经产生意义了,因为毕竟是中国第一个几何抽象艺术群展,并且经过了多次严肃认真的学术准备:不算两三人之间的私下交流,仅全员学术研讨会就召开过3次,从基本的理论问题一直到具体作品,如果这种从理论到作品再到展览的运做模式能够持续几年,那就不仅仅是个画派,而是一个学派了。作为一个参加过每一次研讨会的普通参与者,我再次体会到几何抽象问题对于中国艺术家和批评家的难度,但也正因为有难度,才有持续推进的空间。至于最后能够推进什么程度,那只有到结果出来之后才能知道,甚至这项探索本身的意义,都是一个要不断探索的问题。
在西方早就划了句号的东西,中国艺术家有必要重新过一遍吗?后现代都玩过了,难道还要退回到现代?这是所有参与者都要面对的问题,也的确是所有参与者的一大困扰。我想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第一,因为西方划了句号,所以我们也要跟着划句号,这是西方中心论呢,还是(中国)自我中心论?我想还是中国自己来掌握自己的句号好,自己掌握拿来还是拒绝更能体现中国的主体性。第二,在西方成为“夕阳产业”的,在中国成为“朝阳产业”,对于落后的中国是非常正常与合理的事情。第三,如果西方玩剩下的,中国一律拒绝,恐怕中国不但不能进步,反而要倒退到大清帝国了。我当然也希望中国原创,西方复制(包括盗版),中国发明,西方制造,超英赶美的美好愿望中国从来就没缺过,也从来没有放弃过。但我更愿意接受大跃进的教训,或者说把这种事情交给更有能力的中国人去做。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中国的艺术家、批评家、观众和收藏家,普遍没有亲身介入过几何抽象艺术,我首先假定这是一个能力问题,而不是一个选择问题,至少对我自己是这样,这次参展艺术家也有这种感受,从理论到实践的每一步,都是对自己的挑战。所以,这次展出的作品,只是“初级阶段”的成果,将来会是什么样子,对所有参与者还都是个X。
最后要说的是,这次展览的经费和每次活动经费来自杨述、李占洋、焦兴涛、白龙云、代生红、裘科斌、陈蔚几位艺术家的赞助,这种由在经济上“甜来”的艺术家赞助“苦未尽”的艺术家的事情,在中国还不多见,这对于没有艺术基金制度的中国,真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在市场导向和官方导向之间构成了一块更有利与艺术探索的绿地,这次展览就得益于这块绿地,所以要特别在这次展览的前言中,鸣谢出资赞助这次展览和每次研讨活动的艺术家。
王小箭 2007年6月5日于四川美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