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 首页 > 艺术家 >> 艺术家新闻 
挪威艺术家Marian Heyerdahl雕塑展《我是兵马俑》
                            
日期: 2007/2/26 9:13:54    编辑:     来源:     

展览时间:2007年2月25日(正月初八)下午3点钟

展览地点:大山子艺术区798空间举行

策划:王宝菊

艺术家:Marian Heyerdahl(挪威)

展览名称:《我是兵马俑》

兵马俑是中国文化的象征。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中国的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其短暂的26年执政生涯中,完成了废除分封制度、置郡县、确立中央集权制,统一法律、文字、货币、度量衡;同时征战四方,北逐匈奴,修建万里长城,建阿房宫,造陵墓等。因此布阵宏大、金戈铁马,气势宏伟磅礴的秦始皇陵的地下冥军——兵马俑就成为秦国强大军队的缩影,成为中国历史上男性力量、威严和无上权威的象征。

来自挪威的女艺术家玛瑞安以她独有的艺术语言将兵马俑置换、还原到一个新的语言世界中。她以写实的方式复制了原大的兵马俑雕塑,将男性置换为女性。这些女性兵马俑从后面看起来与男性兵马俑有着相同的体量,相同的服饰,依然穿短褐,腿扎裹腿,线履系带,免盔束发,但不再挽弓挎箭,手执弩机,似待命出发的前锋部队,她们是从前面看起来面部神态、服饰、发型各异的一群女人——戴着戒指的女人,胸部大小迥异的女人,做鬼脸表示不屑的女人,大声呼喊的女人,低声饮泣的女人,牵着孩子的女人,因化学战失去了满头秀发的女人,双手合十祈祷的女人,纯洁而又充满了梦想的女人,阅读着男人书写的同时又是书写着男人的书的女人,怀了丈夫的或是怀了他方士兵的孩子的女人,想要充当“人体炸弹”的女人,为了射击必须别割掉一只乳房的女人……

或隐忍、或悲苦;或安详、或尖叫;或欢欣,或忧伤,但她们依然身躯壮硕,依然骄傲、有力量。历史每天都在重复,战争每天都在发生,但她们依然没有倒下,她们有着痛苦后的淡定。

在作品《女性的传承-苦痛的溪流》中,血从左胸部流出,通过器皿和导管,流向象征人类生生不息的繁衍和延续苦难的黑色的蛋。苦难一代传向一代,就像生命的种子。当历史惊人地相似的时候,新的一代不得不承受上一代延续下来的痛苦。

作品《弗丽达·卡洛的马》中,那匹有着女性面容、长着长长的辫子、身中数箭的马,将女性和动物合体的方式,借用一生遭受病痛折磨的弗丽达·卡洛的绘画,象征着女性所遭受的痛苦,也象征着一种自然的力量。

除了女性,玛瑞安还创作了身着戎装的儿童兵马俑,也让我们震撼和感动。与女性不同,那些儿童的脸上则是失去家园、失去希望、失去双亲后掩饰不住的痛苦和无望,呈现出无法治愈的战争的创伤。这种无望和创伤引发人们的思考——他们的未来会怎样?他们是否会成为未来的战争机器?

一直以来,玛瑞安以她独有的女性方式,以古希腊哲学中的四大要素——土、水、气、火作为自己创作的原点,利用不同的原始自然材料像玻璃、水泥、沙子、陶土、蛋壳等来强化视觉上的感知和象征。此次使用的陶土这种材料来自自然,又坚硬、又柔软;又结实、又易碎,暗喻着女性的又脆弱、又坚强。她赋予她们男性的身体的强壮,也赋予了她们女性内心的刚强——她们悲伤中的平静,骄傲中的倔强,以及她们内在的力量。

对兵马俑这种现成品的借用和转换,将雕塑和装置结合,将雕塑和影象结合,玛瑞安的观念艺术,使陶土这种非常单纯的低技术含量的材料、形式,与高速发展的后现代社会的影象技术有机结合,从而拓展了作品的艺术空间和外延。

将男性置换为女性,从一个意义上,是以象征和隐喻的手法,揭示女性所遭受的苦痛。一是战争所带来的苦痛,一是女性从古至今的命运。直指当下社会中人类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当代社会中的女性问题。女性在现代社会中不论是在家庭、职场、还是在战争中不断的被误用、滥用甚至虐待的问题。从另外一个意义上,将男性置换为女性,也揭示出另外一个更重要的问题的本质——即女性的历史角色问题,历史地位问题,女性的主体地位一直被遮蔽的问题。女性是苦痛的承受者,苦痛的化解者,同时也是历史的创造者。作品以高大的身躯背对着观众,意味着女性的历史从未被正面书写,她们在历史中只留下了影影绰绰的背影。在这里,玛瑞安将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转换成了“生命符号”。在对女性历史地位追问的同时,把女性、甚至把人类的命运放到更宽阔的社会语境中,对个体生命价值和意义进行了深刻的观照和追问。

玛瑞安作为一个来自西方的艺术家,选择了极具中国文化符号意义的兵马俑,由此也与中国本土文化形成了双向的交流。她并非以西方审美文化的强势来满足一种消费文化中猎奇般的转译,不是对当地文化简单的置换和消费,而是融入了更多的思考,以反传统的方式,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以一种平等的方式和中国文化进行了对话。她用的是中国当地的陶土,中国传统的技术,及熟练操作技术的中国工人,但观念和意识是完全当代的,这使她的表达既形成对照,又准确、直接、没有边界。

身份、性别、时代的转换和置换,使文化的“外在表征”和“精神内核”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并建立了一种明确而多向的对话关系——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之间的对话,当代文化与古老文化的对话,男性与女性的对话,人类与命运的对话,命运与历史的对话。在这个意义上,与其说玛瑞安的作品探讨的是文化,文化的丰富性和多义性,不如说她探讨的是生命,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今日论坛】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相关链接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