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 首页 > 艺术家 > 艺术家信息 
滕菲:首饰也可以是精神交流的载体
                            
日期: 2007/11/15 10:16:42    编辑:吴曌     来源: 今日艺术网专稿    

11月初的北京,深秋,四五级北风肆虐,中央美术学院的草坪布满黄色的落叶。正值下午上课时间,校园的道路上走着步履匆忙的学生。对滕菲的采访就在这个下午,在设计学院的首饰工作室进行。
大多的媒体报道中都有提及滕菲右耳的那只印第安图腾形状的大耳环,这似乎已成为她的一个标志,以至于我都猜想:如果与她素不相识的人知道她的故事,或许在看到这个耳环时就能一眼认出,啊,这就是做艺术首饰的滕菲老师啊!
但在当天采访时,滕菲身上并未佩戴任何饰物,短发,墨绿色的外衣,干净的面容,用低沉的嗓音诉说着她与首饰艺术的故事,从始至终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位有着艺术家气质的大学教授。

滕菲和她的设计作品


“实验艺术首饰”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概念?
“实验首饰艺术是当代首饰中探讨问题更重观念、更形而上,更具前瞻性的一种首饰艺术。 在今天“实验首饰艺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认识与理解,有些从事首饰艺术设计的职业人士,由于没有足够的艺术经验和教育背景,抑或很少有机会或渠道去了解首饰艺术的多元可能性,这在中国该领域的发展中,真正在关注与研究首饰艺术的人尚属凤毛麟角。事实上实验艺术本身就是前瞻的,不可能与大众审美同步。
说到实验,更多的是针对观念或概念上的东西,有些是没法实施和难以实现的。像有些学生想用高科技的材料和概念来做首饰,但由于这本身是一种创造性、想像力极度释放的产物,要得以实现,它需要与科技相结合。比如为未来人类的生活方式做首饰,可能需要设计出让人出行时特别方便的首饰,能解决不同的地域文化之间的困惑,但因为我们自身所涉及到的材质、工艺等可能还不足以解决问题,这就需要高科技的支持。今天首饰艺术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更宽泛、更多元的时代,它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珠光宝气”“财富与身份”的概念。”
首饰艺术,先有首饰,再有艺术,但到一定阶段,两者就不分了。如果我们从历史的眼光来看,最早的时候先是图腾和一些自然材料,到有了金属冶炼以后出现了金工工艺,财富象征性的正规的宝石,金银,再到首饰。实验艺术首饰首源欧美的革命,因为制作者对材料背后所透射出的象征保守等特性不满足,于是开始寻找更丰富的材料,像不锈钢,自然材料等。他们拓宽了传统首饰的概念,推动了首饰艺术的发展。首饰制作者不再只是工匠,更多有思想有创造力的人加入进来,他们的终极目标已经不只是好用、好看,而是赋予更多的思想、情感,慢慢的首饰变成了设计者表达自己的思想、情绪、观念的一种媒介。首饰不仅是物质的,更是一种精神承载的媒介。”

滕菲设计作品

实验首饰在中央美院的发展
滕菲于1995年回国,当时艺术本身表现还处于比较单一的状态,那个时候要做实验艺术首饰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整个大环境都不允许。于是在美院,滕菲先做了材料实验课程,这是对设计学院所有学生及美术学院全院选修课开放的,直到2001年,时机相对成熟,这才开始做首饰。但真正意义上的开始应该是从02年美院举办的国际性的设计节开始。“当时设计节上我做了一个“国际首饰艺术展”,邀请了四位分别来自奥地利和个澳大利亚的首饰艺术家,并举办了以“未来人类生活方式与首饰”为主题的研讨会,在学术上有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借此把新首饰的概念介绍给中国的同行。因为之前在中国没人关注也没有途径去了解这些。2001年开设了首饰设计与制作课程,2002年建立导师制的滕菲首饰工作室,到05年,建立了首饰专业。从02年到07年,我们一直在努力、一直在稳健地发展。教学定位是办学重要的一环,在一步一步发展的过程中,所有课程设置的合理性都需要不停的得到修正,一些具体的东西需要不断的调整,当然其中的教学主旨是不变的。”
“首饰艺术的发展在中国比较慢。但是现在在不停的推进,它打开了更多诉说的渠道,让大家了解到更多元化的艺术。德国、荷兰等国家发展比较前沿,但各个学校根据自身的定位,每个首饰专业的最终的定位也是不一样的。现在国内有一些艺术院校也开始谈论材料在首饰中的运用,可以自由使用,不分界限,虽然时间来得晚了些,但我觉得很欣喜。做前瞻,做探索,做研究,做实验总是走在前面的,否则就不叫实验了。”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物质的满足,必然出现对精神上的需求,对个人的个体意识、人文关怀这些东西就会越来越关注,这时大家不再满足于用相同的首饰来诠释自己。首饰本身除了可以装扮,作为自我的一种美好的演绎外,还可以起到交流的作用。“因为有了个性的需要,设计师开始为不同的个体量身打造首饰,实验艺术首饰秉承着‘艺术要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发展,相信能让所有有需求的人都能有属于自己的首饰。”滕菲对于首饰艺术的发展充满信心。


 

 【今日论坛】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相关链接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