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 首页 > 艺术家 > 艺术家信息 
旅奥画家刘秀鸣展览座谈会(上)
                            
日期: 2006/12/13 11:46:53    编辑:     来源: 今日艺术网专稿    

题目:旅奥画家刘秀鸣展览座谈会
时间:2006年12月11日 15:00
地点:北京市朝阳区百子湾路32号今日美术馆图书馆
参加人:
著名批评家                          贾方舟
中国美术馆学术部主任,著名批评家    徐  虹
中国艺术研究院原所长,著名批评家    水天中
艺术人网站的主编                    张  值
湖南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驻京的著名美术批评家   邓平祥
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研究员,著名美学批评家      王端廷
旅美作家,著名作家评论家                    李硕儒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研究女性文化              荒  林
今日美术馆副馆长,策展人                    王宝菊

刘秀鸣作品研讨会


                                                                                  
正文:
    贾方舟:欢迎大家来参加刘秀鸣作品研讨会,我先为大家介绍今天请来的各位嘉宾。
    坐在我旁边这位是中国美术馆学术部主任,著名批评家徐虹女士。
    这位是水天中先生,中国艺术研究院原所长,著名批评家。
    这位是张值,他是艺术人网站的主编,《艺术状态杂志》副主编,中国传媒大学“隐身艺术学”美术系画家。
    那位是邓平祥先生,是湖南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驻京的著名美术批评家。
    那位是王端廷先生,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研究员,著名美学批评家,专门研究西方现代美术。所以把他请来研究西方艺术家的艺术。
    这位是李硕儒先生,是刘秀鸣原来的老上级,现在是旅美作家,著名作家及评论家。
    这位是荒林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研究女性文化。她主编的《女性艺术杂志》,还有“女性艺术沙龙”,“女性文化沙龙”,做了好多关于女性文化、艺术方面的工作,所以我们特意请她来。
    这边是今天的主角——旅奥画家刘秀鸣女士。
    王宝菊女士是我们这儿的东道主,今日美术馆副馆长,策展人,也是特别关注女性艺术家。
    还有请来一位年轻人孙欣,是我特意请来了,我想我们批评界都老化了,希望年轻一代来补充,所以把她请来,因为她做的课题就是“女性艺术”。
    还有一位是“王雪芹”,原来在今日美术馆工作过,现在也是我们年轻的评论家。
    本人叫贾方舟,我们在开始讨论之前先看一个刘秀鸣做的“Radio”她把她无数张作品都融入到一件作         

        

                           贾方舟                                 刘秀鸣


     贾方舟:刘秀鸣把展厅里所有作品整合成一件作品,用现在的观念来看展览也应该是这样的。整个展览应该就是一件作品。因为她体现艺术家在这个阶段探索的一个整体思想。我想这部作品应该是很好的一篇,大家看了都会有感想,我想我先不多说,大家来自由发言,因为今天是小型座谈,大家可以谈得自由一点,中间也可以插话。谁先开场?

    徐虹:我和刘秀鸣大概相识已经一年多了,最早在济南我们认识,对她的作品开始能够深入地进行一些研究,并去仔细地分析,当时方舟先生和刘秀鸣来找我,然后把她的作品推荐给我的时候,我想大概打动我的是她作品中间所呈现出和不同于国内其他绝大多数女艺术家的一些特质,我想这些特质是什么呢?  

                                                

                                         徐虹


    首先,就是她对现实生活中的一种认识。这种认识并不是“表面”的,并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她容纳了她很多的经历,她对各种经历都有深入的思考。在这个思考之间,她把它浓缩为感情。而这种感情并不完全局限在某些事情或具体的一些细节上,而是提炼为比较广博的,对社会、对人的生命、对艺术、对文化的理解。
我觉得在当今中国的美术界,不管是男画家和女画家都比较缺少的东西,都比较现实,都比较想急于求成,急于想成大师,急于想被人认同。和这样一些艺术家比起来,刘秀鸣无疑是比较优秀的,比较突出的。
因为我们看她作品的时候,你就知道,她实际上是非常深入地侵入了她自己的内心世界。而这种“内心思考”并不是孤寂的,并不是绝望的,并不是与社会没有关系的。别看她的作品表面画的都是些空旷的,一种想象的,一种象征性的风景。这些风景里面,我觉得是浓缩了她的很多想象、热情和她的关心方法。
    从她的作品里面,我们先不说她对自然的关心,我觉得这是比较表面的。更多的是我们能看到她悲鸣的几幅画。就是宇宙、空间、大地,包括对“人的来”和“人的去”这些,我觉得她都是有感触的。我想她之所以能达到今天的地步,她的画面表达这种“形而上”的思考,以及她的一些深刻的感情,如果她只是在中国这个社会呆着,她画的只是画她的“工笔画”的话,我觉得是很难达到这样的境界。
    她在奥地利,有音乐,有建筑,有弗洛伊德心理学,还有哲学思考,包括他们的阿尔卑斯山,他们的森林,他们寒冷的冬天,阴沉的天空,以及夏季的炎热,包括他们的戏曲,非常具有魔幻感觉的戏曲等等这一切文化都给了她一个深刻的影响。而且她是敞开心里接受了整个异者的文化。
    就是说,如果她不接受这些异者文化,她的画面里面,我想很难会出现这种使我们看起来又新鲜,又能够感动真实的东西,也是人类文化的结晶,凭什么人类文化,其他民族和其他文化就不能融合在一起,这是第一。
第二,我就她画的形式感说。我从她的油画来看,我觉得她吸收了很多维也纳画派的画法,技术非常细腻,用色非常讲究,形式语言的提炼非常到位,当然这些大家都很熟。
我谈一下我个人的感受,对她的形式的感受是:她悄悄找到一种,就是在超现实主义和魔幻现实主义,加上中国人的一种空间想象之间的一个切合点。
    暂时不说她“金鱼跳龙门”、“凤凰涅磐”这些在画面上空间的应用,就说她对空间,对宇宙上下左右的涵盖力,自由飞翔的这种感觉,在我们庄子的《哲学》里面可以充分的体现。但是,我们中国的艺术家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往往就一笔草草带过,就觉得“似是而非就是最大的是”。刘秀鸣因为在西方生活,她要把庄子的这种意境切切实实地画在画面上,要让观众切切实实地能感受到,通过刚才的短片,我们确实感觉到了,她在形式的选择上,她画面空间风景的各种想象中,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我特别注意到,她的画面除了“云”和“地貌”的对比,她的建筑在里面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人也好,动物也好,在这个天地之间还有一些建筑层面来回的穿梭。
如果没有这些建筑,光是在天上地下这么走,这么飞,我们会觉得她和很多的艺术作品是雷同的,但是她恰恰运用很多组合,在空间里面塑造了很多间隔,那种间隔树立在里面,穿梭的人也好,动物也好,都会对空间有一种向往,对一种自由的向往。
所以她的作品不管是在材质的对比也好,在利用想象,动物和虚幻荒野的风景对比也好;还是在直线条和曲线条之间的对比也好。我觉得她最大的特点是能抓住不同人的对比,以及这个对比又怎么能平衡的这种感觉。
“对比”和“平衡”之间,她找到了一种最好的融合,使人感到她的画,既非常新鲜,又非常的特意。特意之后又觉得很美,不会觉得给你造成一种感觉很大的突出。这种特意和美加在一起,就是她给自己找到的一条最好的表达对话方式。而这种恰恰是每个人不同的,寻找美的图形道路,因为每个人对特意和平衡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那么,当然并不是说所有画家都要走这条路,但是刘秀鸣选择的这条路也确实是非常艰难。因为这个比较“形而上”的比较,从个人感觉,而且是要静下心来,要非常细致并艰难地寻找,才能得到的一条道路,好,谢谢!

    贾方舟:徐虹对刘秀鸣的解读还是非常恰切。是因为她多年一直关注“女性艺术”。同时也因为她比较深入地对刘秀鸣有一个了解。今年年初徐虹到维也纳的时候,曾经到过她的画室,看过她的作品,有过比较多的交流。同时她对刘秀鸣生活的那个地方,也有一个切身的了解,对刘秀鸣出国以后所接受的教育,以及中国文化背景,这些斗争性联系起来谈她的作品,对她的作品有一个深入浅出的表述。
下面,要不要我来点名。也好,我想李硕儒先生来谈,因为他是刘秀鸣的老上级。我要介绍一下,刘秀鸣在出国之前工作在“中国青年出版社”,当时李硕儒先生是她的上级,领导她的。一直也关注着她的艺术,98年做“世界女性展”的时候,是李硕儒先生介绍刘秀鸣给我,包括请她参加我策划的那个展览。他对刘秀鸣的作品,还是比较了解的,因为一直在关注她的作品,虽然各任一行,他是作家,但是他也写过刘秀鸣的文章,所以我想他还是应该表达的。

    李硕儒:从领导谈起,门外谈话。本来今天来学习的,我喜欢画,想听专家们多谈谈。现在既然点名,那就从领导说起,大概已经快20年了。刘秀鸣在我的印象当中,是一个比较弱的,比较内敛的人,当然也是很美的一位艺术家。但是今天,特别是看了展览,特别是看了制作的这个片子,的确有一种震撼,无论从她的色彩,构图,她的意蕴,她探索的空间,我甚至都觉得惊异,当年那么一个弱小的女子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冲击力,而且不光是对人的,还是对整个宇宙的。

   

                                                   

                                         李硕儒


    我跟她聊过,我觉得刘秀鸣现在的画已经是“内宇宙”,“外宇宙”;或者叫“心灵宇宙”,“天体宇宙”,她的那种气氛。这是对她整个画面题材开阔空间的感觉。我不能多谈艺术,容易“漏怯”,我根本就不懂。
    我只能谈我的种种联想:
    第一个联想:就从东西方开始,“现代科技理性精神”逐渐推向全世界。“现在科技理性精神”的推进,使人出现了两种分流:
    一种分流,就是哲学越来越弱化,信仰越来越弱化,那么人们就趋向于“趋利,实用。”在水天中先生的书,出版的时候我也谈到这种感受“趋利、实用、浮躁、焦虑。”人们精神面貌呈现出这种现象。
    那么,有一种就像现在广东的一些土财主说:“我现在,穷的就剩钱了。”广东土财主是这样说的“我们现在穷的就剩钱了,什么都没有。”事实上现在只要有钱我什么都可以干。
    我来之前看香港凤凰卫视的一则新闻:天津大学,高等教育居然拿一个“亿”去炒股,结果赔了3000多万。教育界应该是最圣洁的地方,文化界是最圣洁的地方,但现在也在炒钱。不只是中国,全世界都有这种现象。
    比如说,为了赚钱大家都搞高科技,为了赚钱都在探索宇宙。
    我在美国住了7、8年,美国是最典型的,它要探索宇宙空间,甚至它要宣布:谁有资格进入空间,谁没有资格进入宇宙空间。美国是最实用的,是趋利的,但是它也是最有实力的,空间现在都想去占领。占领干什么?还是赚钱。所以这是一种“趋利”。那么这种趋利的结果,还有谁关怀人?还有谁关怀我们的环境?还有谁关怀大众?关怀宇宙?这是一类。
    另一类,是另一种审美方式“精神面貌的方式”。就是觉得在这种环境下,诉诸宗教。现在别看科学在进步,信教的人越来越多,中国是这样,外国也是这样。甚至很多首级科学家都在信教,因为他在寻找自己的精神归宿。
    另一种就是“寻求艺术”。所以现在艺术的“本体论”,在艺术界是越来越昌盛的。这是我看了刘秀鸣的画这么联想的。
    那么艺术本体论带来什么呢?
    我觉得从尼采提出“上帝死了”。从“上帝死了”这句话提出来以后,当然不是因为他这句话上帝就死的,是一种思考。现在“宗教也并不是那么……”大家就真那么信吗?上帝真的能来拯救你吗?也不一定。上帝不能拯救,只有自己拯救,那怎么拯救?
    首先“寻求”,先寻找,我就觉得人们在艺术当中寻找自己的精神归宿。现在的艺术家,真正有思想,有良知的艺术家,都在从事这种探索。
那么怎么探索?
像文老说的“把非固定的固定下来,就是一种探索。”“把非固定的、似是而非的东西。”我认为它是真的。那么艺术家,像刘秀鸣她把它画出来,我觉得这就是一种探索,也是在寻求精神价值的。
    刚才徐虹提到我没去过维也纳,方舟去过,徐虹、田先生、水先生都去过。我听刘秀鸣说过,我就感觉,昆德拉说:“如果你的压力越大,你就生活的越实在,越贴近地面。”
    我觉得刘秀鸣20年在维也纳的苦斗,现在看起来是“见到成功的曙光。”但是在开始的时候,那种压力,那种坎坷,我在美国也体会到了,她会比那些长期在中国生活的人体会更深一些。
    所以她在思考,寻找她创作题材的时候,她会在忧郁的环境当中寻找的更扎实,更沉实,这是在前期。
    后期她成了职业艺术家,生活起码是无忧了,那么又是在“艺术之都”里面生活,我那天跟她聊天。我说:“其实你的很多想象只有在维也纳才有,如果在中国这种浮躁的环境当中,大家都丢钱,投机的这种环境当中,你能想到你的精神诉诸于宇宙去塑造吗?”不可能。
所以我觉得维也纳给她艺术成长提供了很多的资源。因为这种前期的扎实,后期在艺术上的种种幻想,种种影响,才出现今天的这种艺术面貌。
我就感觉,这种艺术面貌是什么呢?
    她的那种感触,我在美国时也有,我的家到底在哪儿?甚至我们往往想我们是没有家的,当然每个人都会有寻找精神家园的这么一种想法,但是在海外生活,比在自己的祖国生活,那种寻找更直接,也更强烈。想起来就酸苦,所以我觉得刘秀鸣她通过她的“内宇宙”诉诸于“外宇宙”,实际上还是代表人类在苦苦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人类的精神归宿是什么?
    所以她才出现了那么多,看这个短片,从宇宙洪荒开天辟地到生命的出现,鱼、远去的马,凤凰,最后人。人看上去,最后是“保尔兹”看上去很辉煌。昨天我跟李主任我们两个探讨,我说你看她那个色彩,辉煌的背后,凄凉,无比的凄凉。所以我觉得刘秀鸣现在的作品探索,从人类到宇宙空间,就是我们人在这个宇宙空间当中到底是什么位置?我们将来怎么走?我觉得她在探索这些东西。
所以我说第一个震撼就是这么一个弱女子居然有这样大题材的怀抱,这么大结构的描绘,是非常可喜的,也是非常震惊的,相比之下我这个领导觉得很惭愧。祝贺你成功。

    刘秀鸣:非常感谢。


旅奥画家刘秀鸣展览座谈会(下)


 

 【今日论坛】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相关链接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