闳廓而神秘的宇宙,漂浮着体积巨大形状多变的云,若隐若现的直线,将深不可测的空间划分为神奇的结构,它们一直延伸至无尽的地表......很难区分内与外、前与后、这些“门” 和“柱”从哪生长,到哪结束,地平线又在远方何处闪烁……在虚无缥缈的天地间又飘荡着人世间的实物--牵着线的气球在宇宙中射向无限,如游戏列车般的彩虹轨道驶向了浓云深处;在虚无的天庭里,充满了生命激情的鱼儿跳出“龙门”,水花四溅;在幽暗的“建筑”里,闪过一个衣裙飘动的女郎,她的影子穿过一扇又一扇“门”……这些超现实的幻觉画面.考验着通常人们有关内与外,过去与未来,天上与人间的常识经验.当人们在思考和讨论有关实在与虚无的哲学问题时,因为有了形象的依傍而变得略显真实.
面对已有百年历史的超现实主义遗产,如何让自己的创作表现的富有新意而不落窠臼,是对当代艺术家创作能力的考验.刘秀明显然着意于一种抽象的、超脱的、有想象力的哲学意境,比如对虚无和实有的思考,对生命超脱的想象,对宏大和细微对比的关注等等.她用一种抽象的冷峻和表现的热情相结合的方法,来描绘这些时刻萦绕在头脑里的情境.敏感和精制、宏大和悠远,两相辉映,使刘秀鸣的绘画充满情感和形式魅力.她的作品以形式的娴熟,精致和思致的紧张、尖锐,给观众视觉愉悦之后继之以精神的震撼.她的画面很难说是一种潜意识或梦境的显现,画面处理成简洁明显的效果.那就是直线和曲线的对比,冷色和暖色的对比,纯净而虚幻的天宇和嘈杂而坚实的大地的对比.这种对比直截了当,又十分悦目.澄清的蓝和炽热的橙,是她的基本色彩对比.这种对比来自画家对宇宙的想象,蕴含着画家对天与地,自然与人文的经验性评价.在她的许多作品里,蓝灰色的建筑感的直线上,经常飘动团团桔红、火红、粉白的云彩,有时就像烈火在燃烧,以无可抑制的火热吞噬周围清爽的蔚蓝,有时又像漂浮在太空的神秘的不祥之物,向人类昭示惶惑的未来……
刘秀鸣非常重视肌理与材质的对比,并且运用得简洁明快和富有效果.她将粗砾的肌理和坚硬的直线或者锐利的几何形边线相对比,与层次丰富而柔和的云团对比,或者用奔放的大笔触富有质感地表现几何形.有时这些笔触表现一些现实世界的景象,如大地,山峦及遥远的地平线;有时在画面近处那些富有节奏的笔触作为一种抽象的形式,与向着无尽的远方消失的直线和大块飘浮的云朵组成一种奇异的画面效果,这种效果和通常的超现实作品不同,它不仅仅表达了一种似真似幻的梦中情景,而更由于注重油画的绘画性和画面的视觉效果而较少情节性和描述性,更多抽象性和意向性.所以她的作品看起来既与传统超现实主义有联系,又有当代文化所关注的内容,比如对灾难的理解和解释,对自然力的重新认识,包括人和自然力量的关系以及从个体角度揭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等等.
2005年她创作了一组题为<<受伤的>>油画系列.表现的是由地震和海啸等灾难事件引起的心灵的震荡和情感的刺激.画面将裂痕的大地用一根线缝在一起,就象通常妇女们缝补两大块粗厚的麻布一样,歪歪斜斜松松垮垮的缝线显得那样力不从心和无可奈何,但又能看出作者极尽全力想要弥补这个不可愈合的伤痕.尤其在那“太虚幻境”中,那裸露的伤口和风险使人触目惊心.那幅受中国传统年画“鲤鱼跃龙门”题材影响的画里,没有通常的喜庆与热闹,相反是一种灾难的恐怖气氛笼罩天宇,天灰暗,云密布,一根垂直线无由的将空间分成两半.在同是铅灰色的笔触画就的抽象“波涛”上,一尾金色的鲤鱼腾空跃出,翻卷起蓝色的水流.画面的不安和焦虑不仅由于画面的色彩----金色和青色的对比显示一种冲突和不平衡的感觉,更由于涂抹的浓淡不一的灰色,加重了阴沉的气氛.那种不安与焦虑也由于画面描述的环境----宏阔壮伟的自然威严无比,活泼的生命个体显得如此短暂和弱小,一种近乎窒息的压力扑面而来.这显然是画家面对自然灾害时生命本能的反应,那是怀着对生命的痛楚感触所阐释的有关人生和自然的关系.这些感受和反应,引向她对人类命运的最终探求,并上升到哲理思考的高度,尽管画家是以艺术家的敏感和敏锐表达了这种情怀.
她所创作的一组油画作品,题为<<永远的探戈>>从另一个侧面显现这种冷静,简洁,直接的表现风格,有时简直让人觉得艺术家是在用手术刀条分缕析地分解和裁决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关系.画面上出现的是一男一女跳着探戈舞,随着舞蹈的进行,在两个舞伴之间的关系或亲密,或拒斥,在舒缓或紧张的节奏中,上演着人与人之间永世难以缓解的情爱悲剧.她的这类画类似描绘虚空的绘画,在看似宁静无声中,显示着阴郁和动荡不宁.她的舞蹈者的场面也是一样,看似平常的男女对舞中,隐含着太多的不确定因素,而这种“人生无常”的感叹在一位细腻的感受了生命的诸多内容的年轻女子笔下,显得另有一番滋味----不同于传统中国文人看破红尘的感慨和牢骚,有的是清醒和坚执.对人生和对自己,努力而又且实际,这可以从她不断的创作中得到证明.也可以从她看似虚空和梦幻的人生表演绘画中,所透露出的不断思考和寻找相应的表现形式所带来的急迫感和压抑性加深这种认识.
刘秀鸣1982年毕业于中国河北师范大学艺术系中国油画专业,并在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任美术编辑.1987年到欧洲后,先在奥地利维也纳实用美术学院的玛丽亚•拉斯尼克油画工作室学习,又在维也纳美术学院阿力克•布劳尔大师班研习油画.
这此期间她不仅领略了生活的种种艰辛,也领略到欧洲绘画的精髓.从欧洲艺术的精神内涵和它的人文传统到油画技巧、形式所反映的欧洲绘画审美传统以及历史沿革.这都让一个过去只能靠印刷品来猜测油画原作,进行学习研究的中国画家大开眼界.尤其是她在维也纳美术学院跟随导师学习的期间,她认真学习油画表现的整个过程,从配置颜料到了解色彩学的理论知识以及掌握油画表现的特殊技法.这些,对于那些在中国国内美术院校里,按照俄罗斯-苏联绘画来获取油画技巧的中国学生,是另一个开阔天地.奥地利有自己的艺术传统,不仅讲求绘画的表现力,也更关注作品体现的艺术趣味和文化修养.这对刘秀鸣显得特别重要---她原先具有的天赋,在维也纳优美典雅的环境里,得到充分发挥.她觉得能够自由自在地绘画是件最幸福的事情.她开始尝试表现与人性,哲学有关的命题,并很快找到属于自己的绘画形式.于是,刘秀鸣在结构、色彩、技法、布局以及画面肌理处理上吸收抽象绘画的形式要素,康定斯基的点、线、面,设计理念以及在画面上营造的对比性和张力,既理性又充满绘画激情.这些学习所得开始用在具象人物和景色的画面上,并坚持训练自己去掉曾经有过的“环境色”训诫 ,她在一段时间里从丰富的自然景观和色彩中主观的提炼和概括出红、蓝、灰三大主调运用与创作之中……她也控制自己的激情,认为创作的欲望、冲动,灵感的抒发必须有一个沉淀的过程,激情和理性要相结合,才能创造出耐人寻味的艺术.
刘秀鸣在绘画中所关心的决不是将东方的内容和西方的形式相结合,而是注重精神上的吸收和两种文化的自然融合.无论是那些描绘寂廖宇宙的景色,还是感慨人生经历的舞蹈,都显现出中国人对生命和宇宙的感悟与想象,也体现着当今西方文化艺术对人生和自然的深刻思考.从这方面,刘秀鸣从中国画走向油画的道路,是一条丰富自身,向外开拓,并获得累累硕果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