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位置 > 首页 > 艺界人物 > 理论家 
陈履生给我们的“颜色”
                            
日期: 2006/6/25 11:40:19作者:许石林 来源: 《人民日报》
 

  陈履生是个“读书人”。当今读大学读研究生读博士的人很多,但能称得上“读书人”的,却不多。“读书人”的含义跟受过什么级别的教育、读过什么书、拥有什么学历不完全是一回事儿。特别是他的美术评论文章,可以解惑。

  陈履生画画,是他理论研究之余的副产品。他发现了画家专业化所产生的弊病,以及这弊病丝毫不为画家群体本身觉察的不可救药,于是他就从源头、从原理、从常识上找原因。他发现:画家专业化,往往丧失艺术的本真原理,使画画变得不好玩儿,变得很苦很累,变得不知道为什么要画。

  陈履生的作品,是典型的文人画,在轻松悠游的状态下,将自己的情感、趣味、修养、思想等等,借助于笔墨,表现于山水梅花。

  把写文章的陈履生和他的绘画放在一块儿看,就能让人想起孔子所说的:“游于艺”。孔子还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你看:他将“游于艺”和“成于乐”当作了最高境界,这多好啊!

  我在看陈履生的画展时,脑子里不仅想起了孔子的话,而且想起了当今许多专业画家。他们很多人很刻苦,很用功,但怎么看怎么像“猪拱地”,白费功夫。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没有找到原理,即没有“务本”,没有找到艺术史上的一座座高峰之所以成为一座座高峰的原因,一个个大师之所以成为一个个大师的“所以然”。

  我不是说,陈履生的绘画是当今画家的一个范本,只是说,陈履生以他自身的表现,实践着一个也许久已为人们疏忽的概念:游于艺。不是吗?当今画坛,许多人对社会、对人生是不负责任地游离、游戏的,既不“志于道,据于德”,也不“依于仁”,却孜孜痴痴于绘画,其动机和目的是偏离甚至悖逆绘画的,难怪“总也画不好”。

  陈履生的作品是纯粹的水墨,但他却分明是以此给我们一些“颜色”看看,这种颜色就是“务本”(源于孔子所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绘画的人,加一点这颜色,也许会更地道一些。


相关文章
陈履生
 

 【今日论坛】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相关链接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