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位置 > 首页 > 市场英雄 > 收藏家 
徐政夫:穿梭于两岸的“古玩教父”
                            
日期: 2007/6/22 15:34:29作者:朱漪 来源: 《名城早报·壹周刊》
 

海峡两岸,古玩界的人常开这样的一个玩笑:如果不知道徐政夫这个名字,那么在古玩界,你显然还没有出道。

初夏的博物馆,下午的日光被紫藤架割出斑驳的光影。难得的一个小时,我与这位被称为“古玩教父”的老者就着两杯碧螺春,开始我们的对话。

徐政夫

文物艺术收藏家

台湾画廊协会前理事长

台北观想艺术中心董事长

台北中华文物学会常务理事

台湾“聚英雅集”、“清翫雅集”发起人

上海观月艺术咨询顾问公司董事长

好奇,是我个性中最大的特质

    “我的兴趣广泛,其实就是源自于好奇,一旦有好奇,就会想办法把它搞懂。当不再好奇,就转移新的目标:从教书、摄影、心理辅导,到接近艺术品;又从收集台湾原住民俗文物,再到当代艺术品,全都是兴趣使然。”白发老者这么说,“教父”似乎就离得我们近了一些。好奇,是一个让人觉得亲切的词。

    徐政夫曾经是大学的教授,给学生们讲摄影和美学。“从那时侯开始,也收集一些艺术品,”很显然,从那时侯起徐政夫对于艺术的兴趣就存在着了,“后来朋友做古董生意,便要我去帮忙。这完全符合我的兴趣,当然就没有理由不答应。”

    于是,徐政夫就开始了古董经营,从一个艺术教授转行到一个古董经营者,他似乎是有优势的。“其实并不是这样。艺术学者和艺术商人完全是两个不同的行业。我有理论基础,但是你知道,做古董买卖,光有理论是不够的。”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情,在那时候的台湾,真正懂古董的人,恐怕只有博物馆里的工作人员了。

    没有老师带,古玩的水又那么深。没有一定的魄力,谁敢就这样跳进这个圈子?“我用一个最聪明但又是最简单的方法:用眼睛来看和用嘴巴来问。”徐政夫走遍当时最好的古董店,看所有可以看到的藏品,然后找人来问。

    我想:在强烈的兴趣之外,徐政夫一定是还有惊人的记忆力,要不然,他怎么可以把所有看过的东西都记录在脑子里?而短短的两年之后,他就可以完全进入这个领域。我这么问的时候,老人笑了:“有兴趣,就会记得住。那时侯我全世界跑,便有机会见很多;见得多了,就发觉有很多可以玩。”

    从事艺术品经营的人一般讲究术业有专攻,但徐政夫显然不会让自己局限于任何一个领域。因为爱玉,徐政夫就经营玉器,可是没多久,徐政夫的兴趣转移到宗教艺术上。

    “我去全世界的很多国家,发现在几乎每个国家最重要的博物馆,都会在大厅里摆放了中国的佛像。在不信佛的西方国家,佛像放在这么重要的位置;而在中国,反而不是如此。”

    徐政夫好奇,就开始研究,“我意识到西方对待佛像,是从艺术的角度出发的。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到宋朝这七百多年之间的石雕佛像,代表了整个国际艺术史中的一段精华。因为这一段时间,欧洲艺术正处在空白期。”

    这些在国际艺术界很重要的艺术品,中国反而是没有重视,徐政夫决定转而经营宗教艺术品:“宗教和艺术一样,是人类精神生活很重要的一个来源。”

    徐政夫这样说的时候,他眼睛里的光使我一度怀疑他不是一个艺术商人,而是个真正的艺术家。又或者,这只是因为两者本来就有着密不可分的交集?

    这样在经营领域里大规模地转型,对于一个古董经营者来说,是非常大的挑战。

    “可是我经营领域必须跟着我的兴趣转移,”老人以他的坚持在各种领域里游刃有余,“一个人要活得很愉快,好奇,并且满足自己的嗜好。到处旅行到处看,让我有很丰富的经验和知识,所以我知道往哪里走。古玩界的人都比较专,而我实在是喜欢的东西太多,所以我一直跳来跳去。前提是我有很多专业的朋友,所以我什么都可以做。”


古玩经营,也讲究弹性

    “其实经营古董,跟做别的生意是一样的,要能够创新,不能拘泥于过去的想法。”作为一个古董经营者,徐政夫无疑是成功的,“古董也有流行,要从世界范围来观察古董的发展动向。”

    在徐政夫的古董经营中,佛像石雕是其成功的第一役。因为他发现佛像石雕是最受国际肯定的艺术品,而国内却一直没有收藏家购买,徐政夫就决定从这一市场空档切入。一批1996年在山东省青州出土的石雕佛头流转到香港,价格极其便宜。一个南北朝的佛头只要港币四五万元,甚至不如一个新雕的。“这样的行情,市场上还没有人出手购买,那就我来买。一次就买它八个十个。”

    后来在纽约的国际拍卖会上,有三件石雕以港币250万元以上的价格被藏家拍得。这样的行情传出,香港市场上的石雕价格立即也暴涨起来。

    “算算到现在我经手的佛像石雕总有个五六百件了。”徐政夫说得轻描淡写,但是一个成功的商人在说起自己的成就的时候,眼睛总是在满足地微笑。

    “赚钱肯定是开心的,但是靠卖古董赚钱并不能算是多了不起。”徐政夫的得意不是没有道理,“没有收藏家抱怨从我这里买到过假的古董。”

    收藏古董的人,最怕的是因为不懂行而上当。“所以需要有古董经营这一行当存在。”徐政夫要过我的本子,“我来写给你看:作为学术研究,古董的价值关乎文明;作为艺术品装饰,古董的价值关乎心灵;而如果是为了投资,那么收藏古董,就要关心它的价值与价格的关系。”本子上留下板书一样工整清楚的字迹,“在国外,经营古董的都是教授和学者,他们的地位很高尚,因为他们很讲诚信。”

    有一次,徐政夫在纽约买到一份很美的玉册,当下就有一位医生收藏家要以一百万的价格买下,但希望先确认玉册的内容。徐政夫请北京故宫鉴定,结果出乎意料:这件玉册是乾隆皇帝的退位文告。在市场上,它的价格至少在七百万台币以上。“我还是按照原来谈妥的价格卖给了那位收藏家,哪怕它远不止这些。因为我必须讲信用。”

    讨论起古董经营行业,徐政夫显然是严肃的,“如果古玩市场混乱,那一定是因为诚信出了问题。做任何事情,都是应该要收获快乐和友谊的。”如今的徐政夫,身价达四亿,是大都会、大英博物馆、新加坡艺术馆、香港艺术馆、台湾故宫、台湾历史博物馆等博物馆的古董供应商,每年经手的古董文物价值六亿新台币。


艺术价值,在于被分享

    “艺术是讲感情的。”古玩是很高端的艺术品,在经营了那么多年的古玩之后,徐政夫越来越觉得整个艺术是多方面的,“看到的是眼睛的感觉、听到的是耳朵的感觉、闻到的是鼻子的感觉、抚摸是手上的触感……生活品位是要艺术的智慧和艺术的欣赏。”所以徐政夫在苏州安了家。

    永远是这样,在苏州过惯了日常生活的人们总是很少会驻足欣赏品味。现代的苏州人,大概是已经不能体会到古时文人“悠然见南山”生活境界了。“这样充满私古幽情的艺术氛围,如果可以被大家分享,那么它的价值才得到体现。”徐政夫选择了听枫园。

    一个典型的书斋园林,本就是古时文人墨客雅集聚会的地方。徐政夫将听枫园划分为听枫茶馆与观月画廊两个部分:“听枫茶馆以文人茶的理念诠释茶、水、器、情、境的人文品位,以宋代吃茶法来把玩古风的细腻和精致。而观月画廊则用以展示苏州国画院佳作和中外艺术家的精品,楼上是国画院画家的画室,讲究的是艺术的现场感。”徐政夫显然对于这样的一种生活艺术的感觉很是满意,“朋友聚会或者文人雅集,这个平台是用来分享艺术生活的。”

    博物馆里突然来了很多小学生参观,唧唧喳喳闹作一团,徐政夫停下来喝茶。虽已初夏,紫藤倒是还剩下些许香气。“博物馆需要跟大众更贴近。”徐政夫说。

    去年,徐政夫从安徽省博物馆获得了五年授权,在全球各地安排中国第一位女西画家潘玉良的画展。“应该是在九月底,《画魂》潘玉良女体主题绘画展会在苏州博物馆开幕。”徐政夫透露。

    “艺术是要被分享的,到了生活中艺术才更有生命力。所以在这次的画展上,我们鼓励大家把博物馆带回家。”徐政夫提议开发与艺术品相关的文化创意产品:笔记本、书签或者是钥匙扣,“甚至把画作制作成版画,就可以满足普通收藏者了。”对于九月的这次画展和苏州的艺术产业,徐政夫显然是充满了信心的。
 


相关文章
徐政夫
 

 【今日论坛】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相关链接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