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多次自问「今生最感恩的事」,而答案一再出现的总有「念了哲学」这一项。我为此不仅感恩,而且快乐。学习哲学而能够快乐,在一般人心目中,恐怕是奇怪而有趣的现象,于是我经常面对的质疑是:「请问,你为什么念哲学?」
顺着这个问题延伸下去,比较完整的质疑应该包括以下四方面的省思:一,我为什么念哲学?二,我如何念哲学?三,我念了什么哲学?四,我念哲学是为了什么?这些听起来相当严肃的问题,能否带来一些轻松的答复呢?我在写下本书中的每一篇文章时,总是如此提醒自己。
我念哲学,与家里的宗教信仰有关。正如苏格拉底所说,年轻人在能够独立思考之前,最好在言行上遵循祖先的宗教与国家的法律。有了宗教的训诲,法律只是一个陌生的名词。但是,宗教直接打通生前死后的奥秘,对年轻人而言,或许是个震撼与重担,超过他所能负荷的程度。总之,我在大学联考时,所填的第一志愿是哲学系,并且是天主教所办的辅大哲学系。后来因缘巧合,我教书的单位是台大哲学系,至今年资将近三十年了。
那么,我如何念哲学呢?简单说来,就是「用功」二字。我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在大学及硕士班时,认真修学分,念完老师指定的教材,但是谈不上什么特殊心得。二是在美国耶鲁大学的四年苦读,使我有脱胎换骨的感受,也确定了往后的研究方向。三是回国之后的教书生涯,配合写作与演讲,出版学术性及人生哲理方面的书籍,忙得充实而自觉颇有意义。
然后,我念了什么哲学呢?我从西洋哲学入手,对希腊及中世纪较为熟悉,在题材方面则侧重宗教哲学。回国教书之后,我觉悟自己只有在中国哲学的领域中,才可能作出真正的贡献,就专心探讨儒家与道家了。这段期间,「教学相长」成为我的座右铭。我在社会上所开的哲学课程涵盖了中西哲学的大家,也使我身不由己地「比学生更用功」,以致到了乐此不疲的地步。在解读《论语》、《孟子》、《老子》、《庄子》、《易经》这五部经典时,我内心的兴奋雀跃实非言语所能描述。
最后也最重要的问题是:我念哲学是为了什么?开始时很简单,因为总要学有专长才可以就业。教书安定下来之后,发现两个全新的挑战:一是文化传统如何延续及发展?二是哲学如何对大众有所帮助?这两个挑战其实是一体的两面,也是我用以诠释哲学著作的原则,亦即:经典与经验相互印证。先让经典说话,但是要说现代人听得懂的话;然后要问:这些话能否付诸实践?如果不能引导现代人的生活经验,经典又有何用?换言之,我念哲学,原是为了安顿自己;在此一过程中,若能使文化理念得以阐明,并且让众多朋友也能受益,那么试问:相较于此,读书人还有更大的快乐吗?
「哲学」原指「爱好智慧」,展现为一个动态的追求过程,可以逐渐接近智慧。智慧何以难求?因为它是完整而根本的觉悟,又有谁在有生之年可以抵达这样的觉悟?不但要抵达,还须付诸行动以改善生命,使自己趋于完美,如此庶几乎可以说是无怨无悔,进而乐天知命及逍遥自在,珍惜并且品味当下的每一剎那。这样的境界,绝不只是哲学家的向往,而是人类的共同愿望。
走在爱智之途上,我乐意与大家分享我的经验,所以特地出版《生活有哲学》。书分四辑,标题为:「分享的喜悦」、「学习的畅快」、「启发的丰收」、「心得的圆满」。从目录中每一篇文章的标题可以看出,这些都是我的真诚告白,记录了我的学习经历与成长过程。「生活中有哲学」与「哲学中有生活」,这是我一贯的信念,也是本书《生活有哲学》的基调。读者不难想象,我是如何珍爱这本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