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万达集团总经理郭庆祥通过拍卖收藏的第一幅画是赝品,但这却让他一头扎进了字画收藏的研究,其旗下的玥宝斋收藏的吴冠中画作的市场总估价已经超过人民币1亿元
“做收藏是要交‘学费’的。许多人和我一样,第一次举牌就买到假画。这个打击让他们不愿意在收藏的路上走下去,但我却不一样。相反,我愈发觉得收藏艺术品是一件挺有意义的事。”
1995年4月,北京京广中心,瀚海艺术品拍卖公司的中国近现代字画专场。一位男子中途进场,随便找了个空位置坐下。十几分钟后,他连续两次举牌。不到1个小时,他便以人民币38万元和8万元的落槌价收下了一幅徐悲鸿的《马》和一幅何香凝的花卉作品。全场哗然。不久后,这个神秘买主又出现在中国嘉德的拍卖专场上,他连续举牌十几次,抢拍下吴冠中画作《香山春雪》。从此,北京的收藏界里开始流传一个新的名字——郭庆祥。“那是我第一次进拍卖场。据说我离场后,人们都在互相打听我的身份。那时的收藏圈里,几乎没人认识我。”11年后,当郭庆祥为了筹备3月13日将在中国美术馆举行的杨延文个展而出现在上海时,俨然是一位收藏大家了。从1993年开始涉足艺术品收藏以来,郭庆祥的个人收藏包括了吴冠中、黄胄、潘天寿、李可染等一系列近现代中国画大家的作品。那些10年前被他一眼相中而收藏的作品,如今的市场价格已经连翻几番,从几十万元上升到几百万元人民币。这样的“眼力”让他成为与其同时涉猎艺术品市场的收藏家中最先身价逾千万人民币的一位。1997年,郭庆祥成为大连万达集团玥宝斋的董事长后,开始真正把兴趣作为事业来开创。10年不到,玥宝斋便收藏了数百件近现代字画藏品,其中吴冠中画作的市场总估价已经超过1亿元。
一幅赝品,一个机遇
“可笑的是,就当我在瀚海拍下徐悲鸿的《马》之后不久,我便得知这幅作品可能是赝品。”1995年,38万元对那时经营服装品牌和时尚家居而已经有了“一定身家”的郭庆祥而言,也不是一笔小数目。为了求证这幅徐悲鸿画作的真伪,郭庆祥开始走访艺术研究专家和个人收藏家。“当年买下徐悲鸿的那幅画作,纯属个人喜欢。那时候的自己对艺术根本不了解,只是听说过一些艺术家的名字。”最终,郭庆祥确定自己拍下的《马》是一幅赝品,但他却并没有后悔:“这是机遇。如果不是碰到这幅赝品,我不会四处走访。没有这个过程,我怎么可能知道,原来拍卖的学问这么深。”
“做收藏是要交‘学费’的。许多人和我一样,第一次举牌就买到假画。这个打击让他们不愿意在收藏的路上走下去,但我却不一样。相反,我愈发觉得收藏艺术品是一件挺有意义的事。”虽然在全国各地行走了几十年,郭庆祥仍然保持着东北人固有的耿直、倔强,如同他多年不变的大连口音。“我对太容易完成的事情没有太大的兴趣。这个失败的‘首拍’让我真正体会到收藏不可能光靠机遇,这是个考验人的脑力活儿。”
只有小学文凭的郭庆祥二十年来第一次开始做艺术研究。他一头扎进了书堆里,开始研究艺术史。调查、对比、分析——他把工作之外的所有精力和时间都投入到了艺术史里。碰上自己喜欢的艺术家,郭庆祥就把与之相关的所有画作图片都拿出来对比一番。小到一山一石一个皴法,大到画面结构、色彩,短短几年时间内郭庆祥愣是靠自学成材,掌握了一套研究和鉴定中国近现代书画的方法。
1997年,意气风发的郭庆祥已经收藏了吴冠中、黄胄、李可染等数位中国近现代绘画大家的名作。那时北方的收藏界喜欢用这样评价郭庆祥:“这家伙的身家价值不可估量。”尽管如此,郭庆祥仍然觉得不够“过瘾”。他认为仅靠个人资产永远也无法实现他“系统性、学术性囊括中国近现代水墨画大师作品”的收藏梦想。于是,当大连万达集团的董事长王健林敲开郭庆祥的大门时,他几乎想都没想就答应了王健林的邀请,毅然放弃了自己苦心经营近十年的家居设计公司,成为玥宝斋的董事长。1999年的中国嘉德秋拍专场上,练就了“火眼金睛”的郭庆祥频频举牌,一口气拿下了近千万元的拍品。据考证,无一赝品。
与吴冠中的忘年交
几乎在进入拍卖圈的同时,郭庆祥策划并出资与中央电视台合作,准备拍摄艺术纪录片《八十瑰宝》。他希望能记录下那些几乎见证了一个世纪中国艺术史的老画家们的当下生活。在一长串采访名单里,虽然有潘天寿、黄胄、吴作人、古原等不少著名画家的名字,却也有郭庆祥的一个遗憾。1995年,当这部片子拍摄到一半时,剧组人员告诉他,吴冠中不愿接受采访。这是郭庆祥第一次遭到拒绝。他让工作人员再一次拨通了吴老先生的电话,只得到一个解释:“年纪大了,画画的时间都不够用。没有时间接受采访。”
“这是一件小事,但让我印象很深。”郭庆祥开始有意留心吴冠中的画作,系统地研究和比较吴老先生各个时期的作品。
1999年,郭庆祥终于在中国嘉德国际拍卖公司的油画研究专家高原的引见下,第一次拜访了吴冠中。这一次的见面,对于双方来说都是一个惊喜。
“吴老先生的家非常清贫。周围是白色的四壁,几乎没有什么装饰。老式的沙发和桌椅。家里最重要的物件便是吴先生的画,最大的房间便是吴先生的画室。”初次相见的情景,郭庆祥现在想起仍然历历在目,“看到吴先生当时清苦的生活状态,我虽然有些意外,但还是十分高兴。这说明我并没有信错人,太浮华的艺术家往往难以创作出意境高远的字画。”而对于吴冠中来说,郭庆祥千里迢迢从大连带来的三幅画作——《竹舍》、《香山春雪》、《泼墨漓江》,也同样让他惊诧不已。吴冠中清楚地记得,《香山春雪》是他在美国办展览时送给一位美国朋友的;《竹舍》则是自己在日本办展时丢失的;而《泼墨漓江》,则是上个世纪80年代,吴冠中在香港办回顾展时卖掉的一幅。见到三幅难以藏齐的画,让吴冠中对郭庆祥刮目相看。
在之后的几年里,郭庆祥在老人的指点下,对吴冠中画作的流向更加明了。短短几年间,郭庆祥又陆续收藏了20幅吴冠中作品。让郭庆祥骄傲的是,目前玥宝斋所藏的吴冠中画作已经近80幅。不止如此,他们的收藏名单里还包括傅抱石、石鲁等中国近现代绘画史上不可缺少的那些名字。这其中有不少代表画作,都属于郭庆祥的个人收藏。现在,只要有收藏家碰到辨别不清真伪的吴冠中画作,他们都习惯性地首先想起郭庆祥的名字,邀请这位“完整地收藏了吴冠中画作”的同行前来辨认。
访谈:艺术品拍卖市场“没有泡沫,只有假象”
《第一财经日报》:许多人认为目前国内的艺术品拍卖市场泡沫现象很严重。
你怎么看?
郭庆祥:我认为没有泡沫,只有假象。你不能把假象当做泡沫,艺术品拍卖市场应该不会存在泡沫。拍卖行不同于画廊,它们应该经营和代理最优秀和最经典的艺术品,这些作品不可再生,只会越来越少,市场价格也就自然越来越贵。从这个角度看,拍卖市场不可能产生泡沫,落槌价再高仍情有可原。
说实话,我已经许多年没有到内地的拍卖场上买作品了。我现在大部分的收藏都来自于画廊和自己信得过的私人收藏家。拍卖场上假画层出不穷,托拍现象愈演愈烈,免责条款让不负责任的拍卖公司在鉴定工作上逃避责任。现在几乎每天都有小的拍卖公司成立,缺少真正能够规范和监督它们的机构。拍卖公司讨好画家和藏家,这很不正常。在这个方面,我们真的要向香港、纽约和伦敦的拍卖公司学习,他们对艺术品真伪严格把关的态度和系统性的运作机制,让收藏家有安全感,这样才能促进收藏市场的良性发展。
《第一财经日报》:除了假象严重,还有什么原因让你不愿意在国内拍卖专场中举牌?
郭庆祥:拍卖是个系统化的服务工作。大多数人可能认为,在拍卖过程中,买卖双方的交易就在落槌的那一刻完成。其实并非如此。在国际性的大型拍卖行里,他们为顾客提供的服务贯穿始终。
为什么成交额世界排名前十位的艺术品中没有一件是中国的,而是西方的毕加索、凡·高居多?难道真的就是他们的艺术成就比我们高吗?我认为,这主要是因为人家相对规范的市场运作机制和严格把关的管理方式,使整个艺术品市场良性发展的结果。拍卖行讲究诚信,对买家负责任,无论是拍品质量,还是付款期限,直到每一个细节都让买家得到最周到的服务。
《第一财经日报》:那么,作为一名资深收藏家,你认为新晋的收藏家怎样才能在这种假象中寻找到自己的“千里马”?
郭庆祥:千万不能有投机心理。收藏界里有这样一句话:“不买就是赢。”意思是指,收藏家在对一幅作品没有充分的依据来证实它是一件真迹时,不买就是一种成功。我希望那些才入行的藏家一定要有清醒的头脑,擦亮眼睛。千万不能盲目地听信一些不负责任的评论家的意见。收藏家是有责任的,出手之前一定要审慎。买假画既是对自己不负责任,也是对社会不负责任。因为买假画的人多了,假画才会多。
同时,拍卖市场又是很公平的。没有研究就没有收藏,想不劳而获是不可能的。你对画家没有深入的了解,对其艺术创作没有研究,结果只能盲目地听信他人。在这种基础上还幻想以低价位买到真东西,这可能吗?结果买到的往往是赝品。总结我的经验,只有一句老话:一定要学习,学习,再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