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城市的改造不能光靠钱
我们长时间来一直低估了文化对一个城市可以产生的重大影响
著名文人章士钊的外孙女、著名外交家乔冠华的继女、著名作家章含之的女儿、著名导演陈凯歌的前妻——洪晃的名字前,有很多称谓,属于她自己的,是《ILOOK世界都市》、《乐·名牌世界》与《SEVENTEEN青春一族》三种时尚杂志的出版人。
12月10日开幕的深圳首届城市/建筑双年展,邀请到洪晃来参加,她将在双年展上参加题为《城市采访》的论坛。新闻杂志寻机与洪晃作了一番有关城市、建筑与人的对话。
建筑艺术影响人的生活方式
《新闻杂志》:您在深圳首届城市建筑双年展要做题为《城市采访》的论坛,您想讲些什么?能否透露一些?
洪晃:我非常希望听到几位艺术家对中国近年来发展的看法,比如王澍先生所设计的一些建筑物,居然现在已经被拆掉了,我们国家近些年来不知道有多少这种重复建筑,这是为什么?有什么可以避免吗?
《新闻杂志》:现在,城市中的人都特别紧张,生活、工作的节奏很快,人处于不稳定的因素,城市建筑工业化的痕迹越来越重,商业化也越来越浓,那么人和建筑的关系是怎么样的,两者如何平衡、和谐?
洪晃:建筑是最影响人生活方式的艺术形式,是人们不可回避的艺术形式。我小时候生活在四合院里面,这种居住环境就是适合传统的中国式,四世同堂的家庭,如果没有乱轰轰一堆人就会显得冷清。四合院的隔音特别差,几乎不可能有隐私。后来去纽约住公寓楼,发现大家都隔着厚厚的一层水泥,可以老死不相往来,但见了面又非常彬彬有礼,早安,晚安不离口,可是心里知道别人安不安真的跟自己什么关系都没有。
上世纪80年代末,我在纽约住的时候,楼里有个中国人,她把四合院的社会形式带到我们公寓楼里面来了,弄得我们非常恐慌。这个女人随时可能敲门,要求聊天,就像东厢房想到西厢房里去说话一样简单。我们发现如果是她,就不出声,假装不在家,弄得跟在四合院里偷情差不多。
现在想一想,全是建筑物搞的。平稳、和谐谈不上,但是对人的Behavior(行为)有巨大的影响。
人跟建筑有一个沟通的方式
《新闻杂志》:现在公共空间的建设,追求的是自然、和谐,您认为公共空间应该提供给人什么样的环境?
洪晃:公共空间真的追求自然和和谐吗?我比较怀疑,我觉得我们在向这方面努力吧。我们的公共空间第一目的是赚钱,从商业大厦到公共厕所都要钱,这一点在上海特别明显。真正的公共空间是需要把城市居民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比如在双年展里面有一个展品叫街道,他要把街道变得更窄,这样两边就可以有人走的地方,但又宽又直的马路从罗马的时候就是权力的象征,所以我们也一直跟着认为马路越宽越气派,这其实跟自然、和谐没什么关系。
《新闻杂志》:人在城市中生活,建筑在城市中耸立,人与城市如何相处,人与建筑又如何相处?
洪晃:每个人都跟建筑有一个沟通的方式,每个人都不一样。展览里有一部分是关于深圳市民对深圳的看法,其中有个82岁的深圳老太太,自己建起了个堡垒,谁看了都会说这一定是高迪的学生吧,实际上她是几十年前跑到深圳来,想偷渡去香港的一个农村妇女。这就是她和建筑交流的方式。
798在整个中国来讲是个怪物
《新闻杂志》:您的工作室设在北京市的798工厂,798工厂文化现象的存在在城市文明中,担当什么作用?有什么样的意义?
洪晃:798在整个中国来讲都是个怪物,这地方属于国有资产,一寸土地都不能卖。如果你跟任何房地产商人说,“兄弟,你赚钱了,开发点艺术,把这地方租了,弄弄好,来个艺术区什么的,你也跟着雅一次,如何?”他肯定把脑子里算盘一会告诉你,如果不把这些破厂房都铲了盖楼,这地方肯定没有任何经济价值——除非能买,租是没戏的。
而就是因为这样,一帮不会算账的艺术家不顾经济后果在这开画廊、咖啡馆、工作室,而且把这地方生给炒火了。按道理来讲,谁是地主谁该偷着乐,可是我们的地主还天天发愁,读不懂为什么。
798的出现说明一个城市的改造不应该光靠钱,钱的威力还是有限的,似乎我们长时间来一直低估了文化对一个城市可以产生的重大影响。
深圳是中国最好玩的城市
《新闻杂志》:您对深圳的印象如何?
洪晃:我第一次来深圳是1973年,送我外公去香港,那时深圳就是个村子。这是我第二次来深圳,觉得深圳是中国最好玩的城市。都有想搬来的意思。
《新闻杂志》:您对城市/建筑双年展的看法,它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它的学术定位,发展方向是什么,应该选择哪种价值取向?
洪晃:城市/建筑双年展聚集了中国最好的、最有想法的设计师,而且不光是建筑,还有平面设计,服装设计。让我们看到中国人的审美这几年有了巨大的变化,新的审美已经在应用中体现出来。我不是搞学术的,说不出学术定位,但是我想来这里看的中国人,走出展览馆时都会问自己:我们这些生活在“全世界最大一片工地”的人到底要建设什么样的家园?这个问题我们多问几遍就会在灵魂深处有些反思。深圳是个移民城市,每个人到这里来都是追求一个中国梦,这样的展览在深圳就更加意义深刻,深圳市政府用了张永和这样的策展人,吸引了全世界最有想法的设计师,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但愿真的每两年有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