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伯宏祖籍浙江镇海,是当地的大户望族。祖上大多为文人雅士,人脉很广。沉浸于家学、沐浴于家风的金伯宏与艺术收藏的关系好像是一段"前定姻缘",又像是一种"宿命"。1972年,金伯宏如愿进入了北京故宫博物院,虽然他当时主要从事摄影工作,但工作余暇求教拜师可谓便易。当然更多的是自学,一本被翻烂的《古玩指南》 就说明了一切。
早在20世纪70年代,出于爱好,更出于学习目的,金伯宏就走上了自己的收藏之路。当时的大量文革抄家物品开始清退,一些没有主的或品相不好的东西则被当一般性物资以很低的价格卖掉。"我买字画是到废品收购站去买的,还有铜佛像。"
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金伯宏逐渐明确以家具收藏作为自己的方向。1987年金伯宏有机会出国,在国外省吃俭用的他,将几乎所有挣来的钱都花在回国期间购买古代家具上了。除了成体系地收藏中国古代家具外,他还通过努力不断丰富家族的书画收藏。
但是到了80年代末,他认为以较低的价格收藏古代家具的"黄金时代"已经不再。"到了1989年以后,家具买不成了。海外大资金开始进入,价格涨得太快。"金伯宏先生说,"现在古代家具的价格已经很高了,作为收藏者也要不断地与时俱进。我不是有实业基础的收藏家,还是工薪阶层。所以我的原则是必须在东西不贵的时候就要着手,这也是我的自我经验。如70年代的收藏字画,通过市场,借助朋友的关系来买进;如家具收藏,当时是冷门,几万块钱就可以将国宝级的东西买回家。""对于我来说收藏不是比财斗富,是乐趣,也是一种发现。"
大约到了90年代末期,金伯宏发现中国当代艺术具有非凡的魅力。"但是,当代艺术的收藏对于我来说有很多知识盲点,于是我的策略是多问一点,多学一点。"
目前金伯宏收藏当代艺术的原则是:首先是自己喜欢,然后可以选择风格是否独树一帜、是否具有学院的背景等因素。如今,他已经把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作为新的致力方向,从而建立起从吴冠中到新生代,再到更年轻画家的收藏系列。"一个人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很重要,同时作为收藏者来说,别人对你做的事情的认同也是对你的最高奖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