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位置 > 首页 > 市场英雄 > 收藏家 
世家遗风与现时策略
                            
日期: 2007/8/29 17:24:57作者: 来源: 《东方艺术·财经》2006.1
 

2005年11月的一天,我按照与金伯宏先生事先的约定,来到他在城西的家。也按照事先准备好的采访提纲,按部就班地一问一答。即便如此,职业性的我仍不由自主地为室内充塞的艺术品所吸引。体贴的金伯宏先生似乎看出我的心绪,便爽快地让他的儿子金海岸导引我随处参观。
                                
金伯宏先生的收藏大致分为三个系列。一个系列是中国书画的收藏,有古代,更主要是近现代的作品;一个系列是古代家具,一些藏品被收入王世襄、田家青关于明清家具的专著;一个系列是中国油画的藏品,数量不多,但不乏精品。为什么有这样绝然不同体系的收藏系列呢?是主人广泛的兴趣所致,还是别有原因?

随着采访的进行,这些谜团便迎刃而解了。
                                
金伯宏祖籍浙江镇海,是当地的大户望族。祖上大多为文人雅士,人脉很广。由于浙江镇海毗邻上海,因此晚清上海开埠后,镇海的金氏家族多往来家乡与海上之间,开始有族人投身商业、实业。到了祖父金士衍(磷叟),金氏家族的这一支不仅人丁兴旺,同时更脱颖而出,成为了全国性的闻人。当时的金士衍身份很特殊,在上海他既是招商局的秘书长,是农民银行的创始人,又雅好文艺,与海上各位名家、浙江西泠印社的同仁交往甚密。这些密切交往的成果之一,既构成了目前金伯宏先生的民国书画藏品的主干部分。
                                
金伯宏先生的父亲金瓯卜是浙江大学建筑系的高材生,象当时许多进步青年一样,青年时代的他即投身民族救亡的运动,并且在抗日战争期间加入共产党。解放初金瓯卜着手在上海组建华东建筑设计院,成绩斐然。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又转任北京设计院的领导工作,是一位典型的专家型的老干部。由于出身建筑行业的原因,金瓯卜对秦砖汉瓦情有独衷,以至于因兴趣所致而乐此不疲。雅好文艺的金瓯卜同样对中国书画充满兴趣,缘于工作的原因他与北京地区的画家交往颇多,尤其与黄胄、吴冠中可称莫逆。书画寄赠不仅是相互情感的一种纪念,同时也不断积淀为金氏家族引以为傲的当代名家的收藏序列。作为一种有益补充的是金伯宏舅父曹裕丰的藏品传递。曹裕丰出身于行医世家,本人是中国泌尿医学的奠基人,民国时期中国红十字会的会长,长期在上海活动。曹裕丰既与民国时期的政界名人有不浅的交往,同时也与张大千等书画大家交谊深厚,目前保存在金伯宏处的一幅张大千的《青绿山水图轴》堪称精品佳作,即为张大千20世纪40年代为曹裕丰先生而作。
                                
浸淫于家学、沐浴于家风的金伯宏与艺术收藏的关系好像是一段“前定姻缘”,又像是一种“宿命”。1972年满心欢喜的金伯宏如愿进入了北京故宫博物院。“文革”后期的故宫博物院依旧是人才济济,研究瓷器的大家有冯先铭、叶佩兰等,研究书画的有徐邦达、刘九庵等。虽然金伯宏当时主要从事摄影工作,但工作余暇求教拜师可谓便易。当然更多的是自学,一本被翻烂的《古玩指南》就说明了一切。
                                
时至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文物市场渐有松动,但噤若寒蝉的国人仍不敢多有涉猎。出于爱好,更出于学习目的,金伯宏开始走上了自己的收藏之路。金伯宏先生家中一个黄花梨立柜顶上至今还放着一个东汉骆驼陶器,即是他初次出手的战利品之一。“这是我在地安门的文物商店前的地摊上买的,3件东西,这个骆驼,还有一个陶马、一个陶鸡,一共花了46块钱,都是汉代的珍品啊!”金伯宏先生不免洋洋自得说道。1976年金伯宏先生结婚,家里问他要什么东西,“我问家里要了一个柜子,黄花梨的四件柜,仅此而已”。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中国政治与“文化大革命”时期相比渐趋稳定,但文化破坏的现象仍未得到及时的改变。“我买字画是到废品收购站去买的,还有铜佛像。”当时的大量文革抄家物品开始清退,一些没有主的或品相不好的东西则被当一般性物资以很低的价格卖掉。“字画的定价是按轴头来定价的,轴头青花、釉里红的贵一点,一般的是5毛钱一件,里面常常除了像有‘四王’的作品外,还有一些神像画、祖宗像等,我是全收,原则是画得好就可以”;“铜佛像很多,按斤卖,眼看着炼铜厂把一些铜佛拉走回炉,想买都来不及呀!”
                                
金伯宏先生认为20世纪70年代自己“买东西”只是凭兴趣,没有主题,没有清楚的目标,“我真正开始收藏是在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开始的。”这一时期,金伯宏渐而明确以家具收藏作为自己的方向。为什么要收藏家具呢?金伯宏的回答是这样的:“因为我认为一般的收藏主要以文化价值、历史价值、投资价值为基点的,家具除了以上的几种价值外,还有使用价值的这种特殊性。”1987年金伯宏先生有机会出国,在国外省吃俭用的他将几乎所有挣来的钱都花在回国期间购买古代家具上了,“同时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古代家具开始有了行情,这让我更坚定地走家具收藏之路。”除了成体系地收藏中国古代家具外,“因家庭的原因,我对中国书画也有收藏兴趣,只是到了80年代中期中国书画名家的作品价格已经上涨了很多,对于像我这样资金的收藏者来说,有点高不可攀。譬如说李可染在78、79年就一幅精品卖给海外收藏家就已经要1000多块了。但因为我与他们家关系很好,也经常给李先生作品拍照,因此李可染先生也送了我3张画。”日积月累,金伯宏先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也不断丰富了家族的书画系列的收藏。
                                
“看到明代的黄花梨、清代的紫檀就买。当时回国住上一个月、二个月,主要精力都放在收藏古代家具上了。”但是到了80年代末,金伯宏先生认为以较低的价格收藏古代家具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了,“到了1989年以后,家具买不成了。海外大资金开始进入,价格涨得太快。譬如,香港的陈利华买得特别多,这样把价格买上去了。”但是,领先一步的金伯宏先生已经建构起自己值得夸耀的收藏序列,“现在我的收藏品中有10多件是王世襄、田家青先生专著或图录中已经过的著录作品,这是非常值得欣慰的一件事”。
                                
“现在古代家具的价格已经很高了,作为收藏者也要不断地与日俱进。我不是有实业基础的收藏家,还是工薪阶层。所以我的原则是必须在东西不贵的时候就要着手,这也是我的自我经验。如70年代的收藏字画,通过市场,借助朋友的关系,来买进;如家具收藏,当时是冷门,几万块钱就可以将国宝级的东西买回家。”“对于我来说收藏不是比财斗富,是乐趣,也是一种发现。”
                                
秉持着这种收藏理念和业已积累的收藏经验,金伯宏先生从20世纪90年代起一直在寻找新的收藏契机。“各领风骚几十年,但是新的收藏点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找到的”,金伯宏说。大约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期,金伯宏先生发现中国当代艺术具有非凡的魅力。“但是,当代艺术的收藏对于我来说有很多知识盲点,于是我的策略是多问一点,多学一点。”
                                
如何收藏当代艺术,金伯宏先生现在已经有了很多体会:“当代艺术流派众多,画家也多,风格千变万化。到底哪种有发展性?哪种有真正的收藏性?我目前的收藏原则是,首先是自己喜欢,然后可以以风格是否独树一帜,是否具有学院的背景,这些因素都是我的收藏标准。”“我目前的藏品都是经过这样的考察才进行的,譬如王玉平、申玲的作品,譬如更年轻的周伟华、袁俐的作品。”
                                
目前金伯宏先生已经把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作为新的致力方向,从而建立起从吴冠中到新生代,再到更年轻画家的收藏系列。“一个人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很重要,同时作为收藏者来说,别人对你做的事情的认同也是对你的最高奖赏。”
                                
金伯宏先生还有更让他高兴的一件事,那就是他的儿子金海岸已经自愿成为这个家族收藏的第四代接班人。据金海岸说,他正在筹备自己的投资机构,地址已经选择在中国当代艺术的核心区798艺术区,而收藏的方向也已经确定为中国当代艺术,“因为我喜欢!”金海岸如是说。
                                
赵力:您购藏艺术品主要通过哪些渠道?
                                
金伯宏:拍卖是一个渠道。但现在拍卖行很多,很杂,一拥而上,不像在纽约只有苏富比、佳士得两家,很容易甄别拍卖行的好坏。我在拍卖行买作品,一般会选择有信誉、有品牌的拍卖行,如嘉德等。另一个渠道是画廊,比如申玲、王玉平都是在红门买的。在画廊买是我推荐给大家的一种方式。因为当代艺术家跟以前不一样,现在的艺术家需要包装,需要有人持续地把他们推向市场。我买一个没有人持续推荐、没有画廊代理的艺术家的作品会很害怕。我不可能什么都懂,也没有能力去推动画家。如果买知名的画家可以直接到拍卖行去买,而新的收藏品的取得,就必须依靠专业人士、专业机构。目前的画廊有一定的缺陷,但从长远来看,收藏家必须和画廊保持密切的关系,而不是一味地艺术家套近乎。
                                
赵力:您对当代艺术品的未来价格走势如何看?
                                
金伯宏:个人观点是,价格的涨而是不涨,主要看资金。目前的市场资金充裕,能够保证价格的持续上涨。今年中国嘉德等拍卖行的拍卖结果已经说明了中国当代艺术的价格重心已经上移了。从这几年来看,中国艺术品市场已经进入了一个高速增长期,但这种增长夜不可能永远这样下去的。高速增长是一个时期,接着会是较为稳步的发展。现在市场不好的现象是短期炒作,就像摇头丸一样,短期会影响市场,但对于艺术市场而言,不是好事情。现在的艺术品投资仍处于不成熟的阶段,普遍现象是通过操作来挣钱。对艺术品不热爱,这是一个隐患。把艺术品投资看作是短线,那谁会接盘呢?
                                
赵力:您对中国的艺术收藏的现状如何评价?
                                
金伯宏:目前的收藏以投资为主,真正意义上的收藏家真是微乎其微。企业或机构收藏会是未来的一个趋势,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一种文化的成果。目前中国还没有现代或当代艺术的博物馆,这是一个问题。同时,国家的政策要跟上,要明确鼓励什么样的收藏方向,引导什么样的收藏方式,在这个方面有很多工作可做的。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对于当代艺术这种新的收藏必须要有政策的倾斜,而当代艺术进入市场也需要扶持。国际上政府、机构、企业是主要的推动者。
                                
赵力: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收藏家?如何进行收藏实践?
                                
金伯宏:收藏是一门功课,同时这也是收藏的魅力所在。不学习就不能进行收藏,不深入了解就无法进行收藏。所以首先要不断地学习。其次要对艺术有浓厚的兴趣,不爱艺术无法称为收藏家。至于收藏的技巧则是,艺术品收藏要建立在比较与分析的基础之上。另外如果有足够的资金,将买市场最热门的东西,如果资金不够,就要进行比较。艺术品类型很多,一个投资项目之下还有很多小的项目,这给我们的收藏留下了很多空间。还有许多特别冷门的小项目,如杂项中的瘿器,在清代民国时期比瓷器还贵、还火,但现在变成了一个冷门,一件东西现在才几万块呀!但最关键的还是自己真正喜欢艺术,自己真正喜欢艺术,然后自己做出决策,再付诸行动。


相关文章
金伯宏
 

 【今日论坛】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相关链接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