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位置 > 首页 > 今日讲坛 > 人物介绍 
从城市走进传媒的改革者
                             ——访《城市中国》编辑姜珺
日期: 2006/8/7 9:12:45作者:袁智仁 梁宝山 来源: 经济日报
 

《城市中国》是一本专门研究中国城市的杂志,创刊两年以来,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从社会学、地理学、人类学和经济学等多度去分析和解拆中国当前的社会现况。新农村、家庭、人民参与、中国品牌,在《城市中国》主编姜珺的眼中都是构成城市生活的一部份。姜珺日前应香港大学通识教育部之邀以「认识中国」为题,向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和美国的学生展示一幅又一幅大家置身其中,却又不以为意的城市图象。从香港的保卫皇后码头运动,到北京奥运,再到振兴东北,天南地北无所不谈的为中国的现在和未来把脉。连续三个小时的演讲后,姜珺一边哽着叉烧饭,一边接受我们的访问,还是滔滔不绝、有问必答。如果《城市中国》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全国性」计划,才三十出头的姜珺则可谓亲身示范了「七字辈」在官与民、政与商、精英与大众之间左右逢源的新一代务实知识分子身段。

建立多元平台

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姜珺,觉得体制以内不是出路。城市规划若果只能从建制内部出发,就永远只能被动地由政府设定议题,群众与专家均无从参与。于是他便与同济的一位规划师开展筹划,花了一年时间才组成了现时的核心团队,包括总编、营运总监、主编、执编、市场总总监等,然后再组成一个专责杂志方向的编委会。姜珺强调《城市中国》是全国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城市杂志,结合了深层问题和浅层表述、正统的方话语和生动的民间叙时的多向度文本」。姜珺非常注重作为媒体的平台作用,因为只有由专家搭建的平台,才能撮合政府与群众,改变从上而下的规划方式。而平台的意思,「是中立,但不是没有观点!」这种破天荒的尝试,在国内没有模仿对像,只有向国外像Volume、Colors、Spiegel Special等取经。

不要少看这本貌似学术杂志的市场,从2005创刊至今,月刊的发行量已超过六万份,足迹遍及国内四十四个城市,远播拉萨与乌鲁木齐,还有精英份子的进出口─机场!杂志的读者,以市长、房地产开发商、专家及对城市现象有兴趣的大众,大学图书馆亦为的订户之中的大宗。在伦敦和巴黎的书店,都可以找到《城市中国》的踪影,而现下正洽商在日本出版的版权。杂志虽然未能全面中英对照,但文章总不会没有英文的大题和小题,有时更在书末附上英文概述,让有心深入研究的外国读者不致无门问津。《城市中国》之所以受到国内外读者的钟爱,除了是因为在全球的中国热外,还因它为国内外读者搭建了双向的信息交流平台。

访问期间姜珺提得最多的是「平台」与「networking」─上届广州三年展、去年鹿特丹的「中国当代」、巴黎的「街道属于人民」等展览,「城市中国」都参与其中,负责部份的策划工作。在西方的人权牌与中国官方的「政治正确」版本之间,姜珺与他的二十多名编辑人员成为「语境的提供者」(context provider),总会尝试另辟批判角度,超越委约者的中国想象。不要以为国内的野蛮资本主义就只有假奶粉!国情不同,没有公共赞助,要成在体制以外的独立平台,商界就是最重要的支持者。他以巴黎的一个委约项目为例─一个巡回四个城市的展览,经费只有四十万元人民币,但他一样接受:「十万元已经是我们整个团队一个月的薪金!」在这种情况下,不足之数会由杂志社自行寻找基金会或企业赞助,当中以汽车和房地产公司最为热衷,而一般来说,这些企业对展览内容并不过问,因而令杂志在委约者面前可以把持更多的话事权。

团队的重要性要管理一个有40多位来自文学、规划、广告、传媒、地理专业,分别在上海、北京和广州的团队,姜珺斩钉截铁的说:「我从不骂人,我只讲道理!」团队成员的挑选,并不以专业主导,反而看重社会经验、兴趣、能力和平衡团队内员工的来源地。翻过《城市中国》的读者都知道,杂志内容五花百门,既会查访香港的小贩摊檔,又会走到农村看千奇百奇的新建设,如‥偏远小县的翻版「白官」或天安门,和楼高十一层的福、禄、寿三星造型酒店。这得要靠编采人员的主动积极,21位编采人员,按部就班,分成不同的专题小组─有古城保育、城市发展、农村、非正式经济(informal economy)等,每一个专题大概有三至五个月时间去搜集数据。遇上力有不逮的员工,他「不会为一粒老鼠屎,换一煲汤!」而辞退他们。当与上能力超人却难相与的「狂人」,他会建议对方另起炉灶成立自己的公司,然后以委约方式继续合作。例如十一月出版的「唐人街」专刊,他们就从四月开筹备。对以大部份均为「七字辈」的团队来说,只有这样的发挥空间,才能保住难大家的热情,难怪他说‥「我们炒的人多,流失的人很少!」一身黑衣的姜珺,目光凝定锐利。

中国城市的未来

姜珺认为,现时中国城市的过度膨胀,其实只是向来城市与农村不断的拉扯过程,反规划是不可能,但当大城市也向财经与知识产业转移,问题便是如何同时释放城市与农村的人口压力。故此,如何让农民觉得留在农村也可以过的很好?如何发展中型乡镇?如何发展区域合作,才是可行的出路。规划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它只能对不能预期的发展提出一些预期;而规划也不可以是全面的控制,它能够做到的只是为发展留有余地,故此他提倡「微规划」,在细节上作出调整,然后由社会自行学习(social learning),再作出修正。问姜珺什么是心目中的理想中国城市?他以苏州的城市化为例,因为苏州的再造,以不推倒旧城为前题,市政府跟同济大学合作,决定在旧城外建立新城。历史仍而活着,而且是不只为游客而活,更不可能为游客活。于是每天上班族会乘车到新城上班,晚上再回到旧城生活,高级酒吧和河边洗衣老妇活在同一天空下,历史和生活并没有被抽空,而是一同沉淀。
刻下《城市中国》正积极筹备新网站,希望把出版的单向方式在网上变成真正的论坛。不只是讨论,他们也以维基百科的技术成立UC(urban China) wiki,建立共享的数据库,一方面吸引读者使用,另方面吸引广告商青睐,争取更较优裕的资源,继续他们从城市到媒体的改革。


相关文章
姜珺
 

 【今日论坛】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相关链接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