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位置 > 首页 > 今日讲坛 > 人物介绍 
管呓:游牧于当代艺术的乌托邦
                            
日期: 2007/8/1 14:48:47作者:周郁 来源: 《芭莎男士》十一月号NOVEMBER2005
 

60年代出生的管艺身上还留存着单纯的理想主义,这是80年代打在他身上的烙印。尽管10年商场生涯为他积累了不小的财富。但他却倾其所有成为当代艺术收藏家中最重要的人物。“自主意识”这四个字——是他所有的追求。“我不收藏这些东西,那就被外国人拿走了,我这是对抗艺术领域里来自西方的再一次占有和侵略!”然后忽然他沉下了语调,“其实搜集研究当代艺术是我给自己的生存找到的借口。我们这一代人,总是喜欢背负些什么,然后才活得踏实。”

莫名其妙的神圣感

管艺的艺术天地位于北京东郊的宋庄,在这里他有三座由仓库改成的艺术空间,他的居所在其中的一座建筑中。有着几乎封闭的外表和一道极其隐蔽的入口,门口一座巨大的雕塑作品和一个细小的荷花池显示着这里的不同之处。管艺的住所与仓库相连,透过巨大的玻璃窗,你可以看到整个天井,以及伫立在院落里同样巨大的装置艺术,那是顾德新创作的《1990~2005》,管艺则把这个天井称做“内省的空间”。不过,这里“内省“的平静总是被打破,来自世界当代最著名的美术馆如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美国的MOMA现代艺术中心、古根海姆现代美术馆、亚洲艺术协会等重要机构的客人都曾经参观过这里,而他们给管艺的评价是“这里的某些作品一定会进入美术史。
      
但管艺不会去想那么多,在暗流涌动、嘈杂纷乱的都市里,他在这里独处一隅享受他 “散淡有为”的生活,他向往一种游荡于中西方艺术和哲学之间无拘无束的游牧状态。让人惊讶的是而仅仅在4年前,他还是一个商人。2001年当他渐渐发现自己的生活已经毫无吸引力时,他重拾了自己恋恋多年的艺术,这让他仿佛重回80年代。他还喜欢琢磨迷人的问题。此时此刻,他就一边摆弄着桌子上的咖啡杯和打火机,一边问我们:“如果这是一个当代艺术的现场,那么你到底在哪?他自己则是追随着中国的当代艺术,一路走过来的。 

1989年2月,北京一次著名现代艺术展在管艺的生活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中一件由交通标志“不许调头”演化而来的艺术品,对他触动很深。那时候他是个愤怒青年,典型的理想主义加少许浪漫的性格,加上对文学艺术书籍的疯狂阅读,使他成为一个文艺愤青。十八九岁的他,一边看着桌子的玻璃板底下压着的鲁迅名言:冷笑家的赞誉是在你取得成功之后;一边在现代诗歌的影响下,怀疑人生。但在他的记忆和感觉中,80年代就是一个文化乌托邦,是一个纯洁的年代,身在其中是自我、幸福和充实的,对此他至今仍然怀念不已。

90年代初,大学毕业后管艺在全民经商的冲动下做起了化工机械的生意,但财富的积累并没有让他觉得拥有了生活。“我意识到自己的兴奋点不在这里”管艺说,“我发觉自己正在失去幸福。”他开始怀念过去了的80年代,怀念自己徜徉在美术馆的时刻。于是2001年,管艺踏上重新寻找幸福和自我的旅程,正式开始了对中国当代艺术作品的收藏。
    
“做生意带给我惟一的成就感就是我终于可以买自己想要的东西,完成了自己从资本积累期向生命实践期的转换,说得简单点,就是能干自己喜欢做的事了。”
此外,更重要的是还有一种莫名的神圣感令他走近艺术。自从进入当代艺术圈,管艺就不自觉地深陷其中。中国当代艺术的收藏体系基本都在海外,中国当代艺术品的流失很严重——他将其比喻为“就像八国联军进了北京城”,他说:“不知是不是狭隘民族主义在作怪,总之有种莫名其妙的神圣感促使我一路向前。或许,这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与生俱来的通病——总是喜欢弄点责任让自己扛。”  
 
野心和低调
 
迄今为止,管艺的艺术藏品大约有500件左右,从绘画、装置、照片、录影、VIDEO等均有收藏,他是带着一种全面开放的态度来进行这项工作的,但开放并不意味着面面俱到。  管艺所关注的并不是某一幅单纯的作品,而是艺术家创作的线索和方法论,以及一个时代的规律。这或许就是他之所以被国外媒体称作“中国唯一具有自主意识和能力的当代艺术收藏家”的原因。
 
他认为“一个好的艺术家有其明显的成长线索,经历了不断自我清理和觉悟的过程后,最终成为一种风格。收藏家的责任就是梳理他们的作品,找到这样的线索。而从美术史的角度看,任何时候都会有“节点”性的关键文化运动,他的收藏就是选择那些“节点”运动中出现的“节点”性人物及其“节点”性作品。凭借着这种方法建立了自己的收藏体系。“不过当一个收藏家成熟时,就可以相信自己的直觉以及作品中的特异质性了。”
  
管艺并不讳言中国目前当代艺术的混乱,“收藏家的投资风险很大,一不留神所有努力、心血和金钱全部都会付之东流。”
 
在今年7月举行的巴塞尔当代艺术论坛上, 管艺以“私人美术馆”主人的身份被邀请发言,他说:“中国现代艺术的现实正处一个闹剧不断上演的时代,各种夸张的作品可能都会出现,中国当代艺术的现状本质就是‘皇帝的新装’。” 同时他也看到,西方很多的收藏家并不太关心中国的艺术,倒是更关心政治和商业。而且,中国众多的艺术活动实质是商业操作的需要,本质上只是“叶公好龙”,虽然当下很时尚、很热闹,但真正理解和明白的人却很少,对此,他很想对中国的收藏家说:“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当然,他对自己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顾德新是管艺最推崇的艺术家之一,“他的作品有直接的感性的描绘,也有对强大的理性体制的批判,更多的是表达一种人文关怀,”管艺评价说,“在我所接触的中国当代的艺术家中,他是少有的有心人,这是他最出色的地方。在当代艺术领域,很多人都在玩脑子,比聪明,不是为了艺术。有没有心是考验艺术的很重要的一个标准。”

管艺希望自己能为中国的当代艺术保留一条命脉,让若干年后大家能有所追寻,这是他的野心,但同时他对什么中国“最大的私人当代艺术馆”又毫不在意。

“建博物馆不是我的初衷,最初只是因为一些巨大装置收藏没有地方放,就建了个仓库。但又经常有人来参观,我就把它做成仓库式的可以观看的美术馆或博物馆,“管艺坦言说。但即便是这样,他还是有些大型作品没有地方放,于是他计划在北京和他的故乡青岛兴建两个规模庞大的当代艺术馆。”其实这是不得以而为之,管艺对未来有一个想像,就是如何使中国当代艺术品能更广泛更密切地进入公共空间,成为一个没有围墙的美术馆。比如说,国家大剧院将建成,它水中建筑的设计是否可以和黄永平的鱼、王兴伟的大海形成对应?侯翰如的“广东快车”是否可以和北京的地铁对应,让人在地铁的真实空间与“广东快车”的虚拟空间交叉体验?飞机场登记口之前那段无奈的行走中,可否增加有意思的摄影作品和互动Video?当然,作为想象,一切都是未知!“也许这些只能是艺术乌托邦式的想像?”管艺自问。

为生活找个理由
 
只有内心细腻的人才能更深切地体会艺术,对于这一点管艺也不例外。他说:“人活在世上,总要相信点什么,总要给为自己的存在找一个恰当的理由。在我看来艺术就是人世间最高级的事物。现在,我权且认为它是最有意义的。  
       
肩负着重新寻找幸福的巨大使命,同时也为自己存在找到证明,收藏成为一件让管艺异常认真去做的人生决定,与之相关的一切都成了管艺思考的问题。管艺笑说,对一件事过分认真就像拿一把匕首和自己的心很近地对峙,这是生活的张力。但如果你不认真,就失去了真实的自己。  
       
是的,自从管艺沉溺入当代艺术收藏,他就不可避免地纠缠于很多的对峙话题:中心与边缘、体制和自由,现实与理想,这些在他看来都是与艺术的核心有关的话题。  
       
人生和艺术都是一个不断叛逆创新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被中心或者主流吸收,就意味着终结。几年来管艺为了收藏投入2000多万元,这还不包括他兴建新的博物馆的资金。但是在这个中国当代艺术品的市场渐渐活跃的时候,他却并不打算用交易藏品的方式来收回资金。
 
“商业投资不会对艺术负责,他们在炒中国当代艺术的作品,为得是牟利。好的艺术家和画廊应该明白自己的处境和扮演的角色,不能只为了钱。更重要的是不要等专业的藏家和美术馆机构想要买中国当代艺术品时,价格已经被炒得离谱了。”

管艺享受的是收藏的另外一种成就感,他说:“男人天生迷恋的成就感与女人不同,女性喜欢真实、细节的满足,而男人喜欢在时代的责任感中寻找寄托。”对于现实的艺术处境,他有一句心得:心在,人在,艺术在。他想把它送给艺术家和收藏家共勉。我问过管艺,那么在你的生命里,有什么比收藏更重要?他答,也许爱情能超越它吧。其实倒也可以用爱情来形象描述他对于艺术的心得:倘若没有心了,爱也将不复存在——哪怕婚姻还存在。  
   
生活中的完美是个传奇,总是处于可望不可及之中。管艺不喜欢被眼前的一切迷惑,他愿意看到的是真实和全部。就像他很小的时候,就喜欢绕过开屏的孔雀,非要从后面看看那是什么样子。
 
“是的,我们享受乌托邦的完美,但我们也应该知道现实的困难。就像当代艺术对于我来说,很可能就是‘刻舟求剑’,到头来你还是要错过你想打捞的美好,但是我们一定要假定这是有意义的。即使有一天,这些收藏对人们已经没有意义也没有关系,它起码能够证明我曾经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相关文章
管艺
 

 【今日论坛】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相关链接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