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位置 > 首页 > 人物 > 综合及其他 
专访设计师杨明洁 
                            
日期: 2007/10/31 16:13:38作者: 来源:
 

 

 

  从“made in China”到“design in China”

  10月16日至19日,2007上海国际创意产业展览会在上海举行。该展览集合了众多国内外品牌设计机构,其中就有杨明洁率领的工作室。杨明洁现任上海设计中心副秘书长,2002年获得德国红点设计机构房车概念设计大赛金奖,2006年被评为中国设计业十大杰出青年。

  文/程迪

  “我们在设计时不能屈服于任何诱惑,必须抵抗很多东西。”杨明洁在他的画册《从慕尼黑到上海》中如此写道。在杨明洁看来,中国设计业不需要“中国制造”这顶看起来光荣又廉价的帽子,中国空有“生产基地”之称,却缺乏“中国创造”的发展模式。他认为在几十年内,中国就会完成从“made in China”到“designin China”的转变。

  B=外滩画报

  Y=杨明洁

  少年的工业之梦

  B:你曾说过少年时做了一个最美好的梦。这个梦是什么?

  Y:那个梦很单纯,就是想考美院。那是八几年,社会面貌比较苍白。而从杭州美院里跑出来的人都穿得稀奇古怪,像一道风景线。我很向往。我在浙大读书时,我们专业没有自己的图书室,我常去建筑系翻当时国内很少的外刊,这么做,只是出于非常单纯的快感和冲动,然后这种兴趣越来越浓,就变成了我的职业。

  B:你留学德国,德国人的强势、严谨、刻板是否束缚了你的创意?

  Y:没有,德国人的设计是一种逻辑。任何一件作品都必须有它产生的理由,打个比方,宝马现在出来了3系、5系和7系,针对的是不同定位的人群:7系侧身的线条基本上是水平的,7系针对的是不开车有司机的高端人群;5系介于3系和7系之间;3系比较适合年轻人,它的线条非常有运动感。

  我的设计追求凝固

  B:很多设计师对中国创意产业内严重的抄袭问题持消极抵抗的态度,你怎么看?

  Y:作为设计师来说,对这个问题肯定是痛心疾首的。中国的设计产业、创意产业为什么发展得这么慢,这是一个很大的原因,但作为设计师,我对此无能为力,这是一个政府才能解决的问题。欧洲的设计师比较自律,他们从一开始就被培养,不管是企业也好设计也好,大多数人会认为抄袭是一件很可耻的事情。中国目前至少在企业界,抄国外的产品已经抄惯了。抄完再拿去卖,这种操作非常节省成本,已经有惰性了。现在要他们花很大的成本去投入研发和创造,都不愿意,除非是现在一些比较成熟的企业。所以说这个问题,设计界是比较无奈的,这只能依靠政府的力量。

  B:你的设计不追求瞬间即逝,请具体说说。

  Y:这是我导师给我的建议。因为我们每年到米兰展和科隆展都会去看,有很多夺人眼球的东西,但是这些东西都比较表层,这个展览结束了,这些东西也就不会留下来了。比如说一些家具,它非常耗费人工,设计的工艺并不是非常的合理,设计的动机就是夺人眼球。就是这样的一些东西,一些表面上花里胡哨的东西,但是实际上并不是那么好。

  B:你Y-town的设计将来会批量生产,还是只是做这几个而已?

  Y:那盏纸灯应该会批量,不过如果你理解这个概念的话也可以自己去做。产品按分类的话,是按批量生产的,限量版的。比如一个英国的艺术经纪人,他约我给他做中国椅子的项目,我帮他做了一些方案,明年会去巴塞尔展览,限量15张椅子。那样就是限量版的,那样的产品和这样的产品是两回事。那样更偏向于艺术品,灯也一样。批量化的产品,限量版的产品,再往上就是定制的产品,最上面的可能就是艺术品的概念了。因为艺术品一旦纳入商品的属性来看的话,就是超市里卖的,接着是奢侈品,再是艺术品。

 


相关文章
杨明洁
 

 【今日论坛】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相关链接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