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中国当代艺术呈现的火爆与喧嚣相比,中国当代艺术的批评似乎沉寂和失语。我们谈论了太多的市场、博览会,但我们很少谈论客观的、有建设性的批评。下面,我从两个大的方面即“为什么没有批评”及“如何建立批评”谈一点粗浅的想法。
一、为什么没有批评
1.与中国艺术家的创作生态有关。由于市场的诱惑,底线的薄弱,有些艺术家为了与市场即时接轨,即时兑现,便放下身段,开始自我复制并互相复制。工作室成为批量生产的车间,呈现出大生产、大跃进的状态。没有创新,只有迎合。迎合西方的价值评判体系和审美趣味,迎合市场的取向和潮流。市场在流行大脸画派,就画大脸;市场流行卡通,就画卡通。艺术家的身份从“制造者”一变而为“生产者”,少有对艺术的执着和探索。因而艺术家的“艺屈词穷”在某种程度上导致批评家的“理屈词穷”。少有好艺术,就少有好批评。
2.作为批评的主体,很多批评家失去了批评的立场。没有独立的人格意识,因而也丧失了独立的判断力。
其一,长期以来,独立的人格、独立的判断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软肋——他们大多软弱、没有骨气,禁不起威胁,更禁不起诱惑。在金钱面前,很容易失去自己的人格价值。
其二,中国知识分子之间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互相轻视。就是中国人常说的文人相轻。彼此很少赞赏,很少客观地评价,却经常画地为牢,各立山头。仅以展览为例,目前中国一年大概有几百个展览,但很少有人对其他人策划的展览在公开场合发表自己的看法。大家习惯于在下面议论,而不是拿到桌面上去讨论。
其三,艺术市场火暴,艺术家一夜之间暴富,过上了从来没有的好日子。于是批评家心理失衡,开始卖文为生,卖文致富,开始了艺术与学术之间的交易,从而沦为艺术商业化的附庸和帮凶。批评家实际上充当了艺术广告的文案人员、促销人员,是非混淆,黑白不分,完全忘记了自己的社会角色。按“字”取费,不是按“质”取费。艺术家在干活、挣钱,批评家也在干活、挣钱。
其四,因为业务繁忙,因为艺术的雷同,批评家没有时间做深刻的思考和分析。所有文章几乎大同小异。形成了新的艺术评论八股文样式:通常是以“全球化”、“后殖民”这样的字眼开头,然后将福柯或哈贝马斯的理论引上大段,最后,对艺术家的作品不疼不痒地说上两句,生硬、牵强。艺术家也并不在乎批评家真的切中了什么,只是因为他们的广告宣传图册上缺一篇吹捧的文章。
3.对批评的理解。中国人一直以来对批评的理解是偏颇的。认为批评一定是恶意的。批评一定是反面的、负面的、带攻击性的。因而很少有人要做批评家,谁都不想得罪人。
实际上,批评是一个中性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批评的意思是:
(1)指出优点和缺点;评论好坏。
(2)专指对缺点和错误提出意见。
但不幸的是,大部分人认可了第二种说法。
4.批评家的边界的模糊。能称得上独立批评家的人很少。我们的艺术史学家、我们的艺术理论家,我们的策展人,我们的批评家,我们的画廊主,我们的艺术刊物主编,他们在“必要”的时候都可以客串批评家的角色。因而他们之间角色的边界是模糊的。导致大家都是批评家,但又都不是批评家。所以我们称他们为“疑似批评家”。
5.商业价值等同于学术价值。由于艺术市场的火暴,同时缺少真正的批评,导致现在很多人对艺术失去了判断标准。认为卖得好的一定有学术价值,卖得好的就是好艺术家。市场成为唯一的标准。市场成为唯一的标准后, 学术就没有了存身之处。学术成为一道酒肉大菜中的萝卜花,是一个点缀和陪衬。
6.中国艺术家的心理问题。由于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市场的迅猛崛起,艺术家很多时候越过了批评、批评家,直接和收藏家、博物馆、重大的国际展览接轨,以前由批评家、策展人推出艺术家的那种套路不太好使了。他们可以参加国内国外的诸多展览和商业活动,成为各种社交场合的耀眼明星。过誉的称赞,就像把所有的糖果都堆在了他们面前。很多人都认为自己是大师了。于是他们像被宠坏的孩子,心理很脆弱,受不得批评。同时,中国有些艺术家也很不自信。他们很少认为艺术批评是艺术家自我反思的机会,是艺术进一步发展的机会。认为所有的不同的声音都是异己的,是敌对的,是对他们的既得利益形成危害的。
7.批评家的理论滞后于艺术家的创作。可以说,艺术家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痛苦与焦虑,表达出他们内心对于时代的深切感受,但对艺术家的创作,批评家们并没有什么新理论,对新的状态研究得不够,理论很滞后,对一些新动态不敏感、不思考、不总结,更谈不到具有前瞻性。可以说,中国的当代艺术已经与国际接轨,但中国当代艺术的批评并未与国际接轨。以前我们经常呼吁要有具国际视野的策展人,现在我们要呼唤具国际视野的批评家。
8.沉默的媒体和对批评的监督。中国目前有上百种艺术媒体,包括报纸杂志这样正式出版的平面媒体,包括一些直投性的出版物,也包括网络媒体。虽然艺术媒体众多,但大多与商业纠缠不清。有的哗众取宠,有的玩八卦噱头,有的只做财富排行榜。艺术的商业化成为主流,没有人关注所谓的批评和学术。
(1)媒体的同质化。看了一本杂志,就等于看了所有的杂志。同样的展览信息,同样的艺术家访谈,同样的策展人的文章。没有严肃性,没有学术性,没有公正性。缺少真正的学术性刊物。批评家也很少在公开场合或出版物上发表他们的批评。
(2)艺术媒体的市场化。很多艺术媒体版面都是收费的。艺术家已经买下了版面,单等批评家文章一来,立马排上。在艺术刊物生存艰难的今天,有人花钱,诸事大吉,而钱就是权力。
(3)对批评的监督。我们没有建立批评机制,我们更没有监督机制。而仅仅依赖个人的道德和良心似乎无济于事。
二、如何建立批评
1.创造能够展开批评的氛围和体系
(1)加速中国社会的民主化进程。
可以说,中国一直是小农经济社会,没有经过工业革命的洗礼,现阶段我们刚刚承认了剩余价值,承认了私有财产。对个人价值的体现、对个人价值的尊重还远远不够。因而中国的民主化进程、文化发展进程一直是很缓慢的。中国历史上发生过的几次所谓“批评运动”,都以自上而下的压制和打击告终,没有民主的、争鸣的传统,现在整个文化的现状也无法成就这种民主的气氛。
(2)中国人的哲学。
中国人的哲学自古以来就是明哲保身,但求无过,一团和气至为重要。中国人处世哲学的改变需假以时日。
2.建立全国范围内的批评基金
(1)确立批评家的独立地位。尊重批评家的独立思想。
(2)保护批评家的合法权益。在中国,批评常常上升到人身攻击,因此,相应法律制度的确立也是保障批评家人身安全的一个重要手段。
(3)有固定基金可以鼓励并确保批评家能以他犀利客观的文字生活在世上而不自卑和焦虑。
(注:本文是作者在“第一届亚洲艺术论坛”上的发言。有删节。)

2007年首届今日文献展研讨会现场 于龙/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