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充满情欲和肉欲,既富有魅力又令人恐惧:这便是显示器的屏幕显示出的一张嘴和它里面完美的牙齿。这件由录像艺术家莉亚·安娜·海尼格完成的作品是本次波恩肯斯特美术馆第十一届当代录像艺术节展览中48件展品中的一件。除了展出简·福斯特、克利斯托弗·吉拉德特和米斯卡·库巴尔等艺术家的近期录像创作之外,本次展览还展出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如日本艺术家田中秀幸,其作品是一个被称作“贾皮”的像上帝一样的人物形象周围奇特的宗教仪式。
第十一届当代录像艺术节的策展人,乔治·艾尔本说:“我们想展示当今录像艺术的所有种类。其中,我们对当代艺术的诉求最为感兴趣。”因此,五人初步评判委员会从提供的六百多件作品中遴选出了48件作品,即本次波恩肯斯特博物馆第十一届当代录像艺术节正在展出的作品。同样是从这些作品中,最终评判委员会将评出录像作品展大奖。评判委员会成员有:来自柏林的媒体艺术家坎迪斯·布雷茨、旧金山现代美术馆媒体艺术策展人鲁道夫·弗里林以及门兴格拉德巴赫阿布泰贝格美术馆馆长苏珊·迪茨。
2007年3月14日,星期三,国际录像艺术大奖的得主在2007年当代录像艺术节颁奖典礼上产生。录像艺术大奖颁给了来自科隆的艺术二人组合:比特·盖斯勒与奥利弗·萨恩。从来自14个国家的艺术家的48件获得提名的录像艺术作品中,三人组成的评判委员会选择了德国艺术家的作品《让战争见鬼去吧》。这件作品兼具朋克反社会和政治声明的特点。
评判委员会是这样解释2007年当代录像艺术大奖归属的原因的:“2007年当代录像艺术大奖颁发给比特·盖斯勒与奥利弗·萨恩,是由于他们主题尖锐的作品《让战争见鬼去吧》。这部影片从一方面说是当代版的《苍蝇之王》,将人们从对暴力和战争的麻木中唤醒,让德国(在伊拉克和塞拉利昂恐怕没有这么大影响)的孩子们主动去发现军事力量的混浊无序。另一方面,它触及了潜藏在我们文明外表下的天生本能和原始冲动。”
“让战争见鬼去吧”这几个字用小孩儿的笔体涂鸦在废弃的汽车代理店的肮脏内墙上。图像中还有一些正在玩战争游戏的儿童,他们穿着迷彩服,挥舞着手中的机枪。涂鸦传达的信息,就像影片的名字一样,既表达了朋克的反社会倾向,也表达了政治观点。接下来小孩儿们将手中的机枪换成铁棍儿,他们不再互相攻击,取而代之的是将洗衣机砸烂。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是否应该认为孩子们的行为是对成年人战争方式的拒绝。对暴力的强烈欲望仍然存在,并从听觉上体现在铁棍儿有节奏的敲击声中。就像照相机的镜头一样,随着人的动作它变成了被动的偷窥别人隐私的工具,从中得到了乐趣也侵犯了别人。简单的游戏与残酷的现实仅有一步之遥,这种朦胧的意识如今在媒体上每天都可以见到,并在我们的口中留下了苦涩的味道。
今年录像艺术节的亮点是对展览的特别设计。乔治·艾尔本说:“我们的目标是在美术馆里举办一次权威的录像艺术展览。录像艺术节给我们提供了绝好的机会,让我们能够探索并发现足够多可以被大众接受的录像艺术的特殊表现形式。最具有挑战性的是避免这些录像艺术作品出现视觉和听觉上的重复,另外还有对小黑屋子的使用——即所谓的“黑匣子”。
弗兰克·鲁威尔、穆纳·萨瓦斯与安克·罗尔芬的设计采用结合三种不同表现手法的方法,通过将不同内容的作品放入相同框架内的方式解决了展览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简单的黑白色立方体组成了展览空间的外型。具有象征意义的银色管道形状的电源线贯穿连接了展览的所有元素,它引导着参观者并成为展览配线系统的一部分。
参观展览时,参观者坐在位于“黑匣子”前部的类似于海滩长椅的长条椅上。展览的另一个组成部分是由小型综合扩音器组成的声音装置,参观者可以调节声音装置的高度以便使其适应自己的身高。一整排配有耳机的电脑显示屏是展览的第三种方法,主要适用于那些需要参观者单独欣赏微小、精细的声音的作品。
与传统的导游讲解方式不同的是,在当代录像艺术节展览中,参观者还可以选择通过直接对话的方式了解艺术作品。熟悉艺术节内容的艺术史专业的学生在展览中以私人对话的形式介绍艺术作品。 艺术节展览协办者纳迪亚·伊斯梅尔说:“目前看来,通过私人对话的方式将艺术与大众之间的距离拉近是最适合当代艺术推广的。我们发现参观者喜欢探讨艺术,而且对艺术作品的背景信息有很强烈的需求。按照我们的经验,私人对话的方式是可以被普遍接受的,尤其是对那些首次接触艺术的年轻参观者而言。在这里,他们第一次欣赏到的艺术是含有大量信息且意义重大的。”
当代录像艺术节“在过去二十年里就像录像艺术界的电影节一样,始终反映了电影发展的现状。这说明它具有美学风向标的作用”。1984年创立的当代录像艺术节是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的录像节之一。艺术节一直不断成长,从2004年开始使用波恩肯斯特美术馆的场馆。

版权:弗兰克·鲁威尔、穆纳·萨瓦斯与安克·罗尔芬


田中秀幸等 贾皮降临
静态视频
版权:天线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