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位置 > 首页 > 市场英雄 > 收藏家 
路德维希夫妇无偿的捐赠 友谊的象征
                             贺《路德维希夫妇捐赠国际艺术作品集》出版
日期: 2006/8/21 15:02:35作者:杨力舟 来源:
 

      德国著名的艺术史博士,当今世界杰出的艺术收藏家彼得.路德维希教授和夫人伊蕾娜.路德维希教授向中国美术馆捐赠自己所收藏的国际艺术品的意向,是在1994年11月,他们委托托马斯.昆斯.恩斯特博士来到北京,由北京年轻画家艾未未陪同并作翻译,向我们提出来的。恩斯特先生是个充满热情与活力,又非常坦诚的一位德国艺术鉴赏家、社会活动家。他直接了当地提出:“有一位世界著名的数藏家愿意给中国美术馆赠送100幅欧美国家的现代艺术作品,你们要不要,愿意不愿意接受,他是无偿的。没有任何附加条件,只需要在你们馆里给他留个名字。”之后,我们在收数接触和数十封信函的往来中,经过深入了解和细致的磋商,捐赠事宜步步向前推进。

      中国和德国建交20多年以来,一直朝著健康友善的方向发展。两国领导人经常交往与互访,铺设了中德两国长期持续友好合作的宽阔大道,我国外交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文化部和德国外交部以及路德维希艺术与国际理解基金会通力合作,为我们的美术交流拓宽了道路,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我们不能忘记梅兆荣大使、李世隆参赞,李源潮副部长、袁学副局长以及陈平等同志和恩斯特博士的关心和卓有成效的工作,不能忘记靳尚谊、邵大箴等教授的指点,以及我们全馆同志的共同努力,使一个美好的愿望变成了现实。使路德维希教授夫妇89件117幅私人收藏品归属于中国美术馆。

      1996年3月27日下午在中国美术馆双方签订了捐赠协议(草案)。原计划10月初他们夫妇再次来华签订正式的捐赠协议,十分遗憾的是路德维希教授在草签协议的消息公布之后不久,就生病住进医院,在作阑尾切除手术时心脏病突发而逝世,这一天是7月22日。他的夫人伊蕾娜.路德维希教授含著悲痛,决心要替丈夫完成向中国的捐赠,于11月23日来到北京,和文化部以及中国美术馆签订正式协议。江泽民主席与赫尔佐克总统出席了25日捐赠作品展览开幕式,两国元首亲切会见伊蕾娜教授。给中德文化交流史留下了难忘的一页。

      路德维希教授说:他年轻的时候就听祖父讲,在16世纪,曾经有人建议德国应该向中国学习,甚至建议要在德国推行中国的汉字。德国人以至欧洲人早就佩服中国的瓷器和古代文化。他在来信中说:“我是一个十分地道的中国迷。我的艺术收藏中包括一部分中国古代艺术品,从公元前14世纪的青铜器到18世纪末的艺术品”。的确在他的庄园式宅邸里,四壁墙面上悬挂著各种各样的中国古代瓷器。他称赞中国伟大古老的文化散发出的魅力,吸引著他时刻关注中国今日的发展。

      路德维希教授在1年半的时间里访华3次,自1995年开始,他们夫妇抱著学习、了解中国文化的态度,到北京、上海、西安、杭州、广州等地考察。他去毛主席纪念堂,瞻仰崇拜已久的毛泽东,他和夫人攀登长城,参观陕西兵马俑,游历桂林和西湖。每到一处都要参观博物馆、美术馆,结识了众多的中国朋友。

      他十分赞赏中国人民的集体主义精神,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高速发展由衷的钦佩。他说:“只有集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才能对发展国力有利。”他认为西方国家不应该干涉中国的内政,厌恶美国在政治上霸权主义;多次表述在国际交往中要尊重别国的文化习俗;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不能以美国的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样板;不能以美国的处世准则作为世界的处世准则。世界上的人们都有选择自己文化取向的权力。特别讨厌西方某些新闻媒介对中国的诬蔑宣传。他明确表示:西方实际上也没有绝对自由,人们的爱憎、行为,经常受到舆论导向的古配,而舆论往往又是不公正的有偏见的。因此,他们确信中国和美国的利益冲突其原因主要在美国。并且呼吁德国政府不要对美国跟得那么紧,要执行自己的对华政策,要有德国独立的见解,和中国搞好关系这是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

      路德维希教授夫妇游历世界综览博观,可谓见多识广。考察了中国以后,他们预见到中国的崛起对整个世界的影响,而充满了敬慕和信心。他们亲身体察到中国的发展对世界各国不是威胁而是帮助。中国的国力要把香港、台湾、澳门加起来就会更加强大。中国正朝著经济大国的方向迅速发展,海外的华人都心系著大陆,德国人也说下个世纪是东亚的世纪,当然首先是中国的世纪。鉴于此,路德维希教授才向我国驻德使馆和文化部领导一再表示:为加深和推动德中两国在美术和博物馆事业方面的相互了解相互合作,愿尽绵薄之力。为我国美术馆的艺术品收藏补缺。这就是他们夫妇为中国捐赠艺术品的初衷。

      路德维希教授夫妇在德国经常发表对中国友好的观点和言论,不时地要遭到德国右翼舆论的攻击,但是他们毫不退缩。他们并不是政治家,也不是一般的大商贾,虽然继承了产业,身兼路德维希巧克力有限公司董事长,号称“巧克力大王”,但是他们毕生酷爱的事业却是研究艺术史,广收世界艺术精品。被誉为“终身献给艺术的人”。

      彼得.路德维希于1925年7月9日出生于一个艺术氛围浓厚的企业家家庭。二战后在波恩学习法律,又在美茵茨学习史前及早期艺术史、文物鉴定与哲学。1950年写完博士论文《毕加索的人物画是当代人生活感情的表述》,那时候毕加索还不大出名,之后他们收藏了875幅毕加索的绘画和150件其它艺术作品,成为世界上收藏毕加索作品最多的私人收藏家。1951年他与同窗好友伊蕾娜.莫恩海姆结为伉俪,几十年来志同道合成为德国名孚众望的企业家,社会活动家,拥有数千件藏品的大收藏家。1995年被巴黎一家杂志推举为世界上50名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路德维希教授夫妇其所以声誉显赫,确实有他们的非常之处。不仅因为他们在艺术品收藏方面是巨富,数量浩繁,价值连城。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把艺术收藏不再视为个人的爱好,而变成了一种向世界人民奉献的一项崇高的公共文化事业。他们矢志利用艺术交流,使人类相互沟通共同生存。于是把自己的收藏一批一批地赠送给各博物馆。面向社会公众。用这种独特的方式推动艺术的繁荣,推动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从1957年起,他们夫妇把自己收藏的古代艺术、传统工艺品、当代艺术品和文物借给德国十几个博物馆展出。1976年以来,他们把视野扩大至世界各国,先后奉献出数千件艺术品捐给德国、匈牙利、瑞士、奥地利、古巴等国的12个博物馆。同时还出资建主一些新的博物馆和基金会。德国科隆市大教堂旁边的路德维希博物馆就是在他们的倡导下建立的。在那里陈列著路德维希教授夫妇捐赠的毕加索、马蒂斯等等许多现代派大师的作品;陈列著苏联社会主义时期以及欧美各国当代艺术中的代表性作品;还陈列著珍贵的瓷器和文物。

      1995年路德维希夫妇访问俄国,向圣.彼德堡大理石宫馈赠了33件世界著名艺术家的作品,当然也包括俄国艺术家的绘画。又推出自己收藏的139件毕加索的绘画与雕塑借给大理石宫展出。

      路德维希夫妇珍爱人类文化创造的艺术品,千方百计地去搜集,而后又贡献给世界各国人民,嬴得了人们普遍的尊敬和推崇。古人云: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普天之下都是这个道理。德国政府授予他们3次大十字勋章、奖章48枚。包括德国在内的11个绘物馆和3个机构,用路德维希的名字命名。由于他们对艺术史的研究取得卓著成果,曾经发表论文75篇,得到国际间许多名牌高等学府名誉教授、客座教授的称号。在亚琛他的办公室里四壁争辉,挂满了各国政府给他颁发的荣誉证书,功德历历,不愧其荣。

      路德维希夫妇把对中国的捐赠看成自己晚年最重大的事件,作为自己的心灵归宿和道德水平的体现,他们认识到向12亿人口的大国捐献作品意义非同小可,要让中国人民承认,必须拿出高质量的国际艺术,而同要尊重中国的国情和欣赏习惯。于是从1995年的7月开始筹集,从自己现有的收藏品中精选出本世纪70年代以后德国及欧美诸国的艺术作品。他们从美术史的角度划分艺术流派,显示西方现代美术一段时期变革发展的脉络。其中第一部分属于从传统保守到大胆尝试的绘画,第二部份属于现实主义,东西方社会状况在艺术中的反映。西方包括西德、美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东方包括原东德、苏联、捷克、古巴、罗马尼亚、匈牙利等国,第三部份突出个性表现及主观独特的构思。从60幅,不断增加至最终捐出的82位艺术家89件117幅作品。最初没有提供一幅毕加索的作品,最后增加4幅毕加索的绘画(3幅肖像油画,1幅纸上绘画)。当伊蕾娜.路德维希教授从自己的家里墙壁上摘下毕加索的作品准备选送时,动心地抚摸著它依依不舍地落下泪来,路德维希说:“你不要难过,他要到中国去,你应该感到荣幸,毕加索在天有灵也会凭到欣慰。”路德维希教授夫妇一再表明他们对中国的捐赠是无偿的。尽管这批艺术品价值2700多万美元。他们唯一的希望在中国美术馆内设立一个用他的名字命名的机构,并且挂一块牌子,以便纪念这对德国友人。而且表示“我现在已经七十多岁了,在我成佛或见到毛泽东之前,还能为中国做好多事情,以后还可以再购买艺术品(包括从中国)进一步捐赠”,并雄心勃勃地表示“我还要再到中国30次。”足见他们与中国友好的诚意和决心。

      受我国文化部的委托,中国美术馆接受路德维希教授及夫人的慷慨捐赠。经文化部批准,在馆内悬挂了《路德维希国际艺术陈列馆》铜牌,以示永久纪念他们的功德。在1997年以文化部名义给伊蕾娜.路德维希教授授予《国际文化交流奖》,这是我国政府第一次给4位贡献卓著的外国友好人士颁发的奖状。

      中国政府第一次接受西方人的一批艺术品捐赠,并且受到国家元首的最高礼遇,在国际上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不仅体现改革开放的政策,而且体现了中华民族面向世界的博大胸怀和氛魄,这是前所未有的事情。

      文化部、中国美术馆和美术界都会十分珍惜这一批捐赠。路德维希夫妇的慷慨义举弥补了中国美术馆数万件藏品中缺乏国外艺术作品的不足,特别是毕加索等一批西方艺术大师的作品,它为我国增加了一笔难得的文化财富。为今后的事业开拓奠定了新的基础,为广大观众提供了研究、欣赏、借鉴西方现代艺术的真迹和实证。对专业人员了解西方、研究外国艺术状貌提供了范例和素材。

      路德维希教授夫妇捐赠艺术品的做法本身也有很重要的示范意义,为发展中国的博物馆事业,路德维希教授夫妇做出了无私奉献的榜样,其感召力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中国深厚广袤的文化积淀从来都是在融化世界各民族的优异成果后,而形成自己民族独特伟大的传统,这正是中国泱泱大国包容天下之风度。对那些于自己有贡献的朋友赋予荣誉,这也是享有礼仪之邦美誉的中国人民必有的态度。也许到21世纪的新纪元会有更多的国外艺术品进入中国美术馆的典藏,而路德维希夫妇的捐赠所发挥的开拓性作用,是不可低估的。自1996年11月之后,这一批国际艺术品在中国美术馆曾不断地展出,都收到了很好的反响。紧接著又在上海、广州两地与我国南方的广大观众见面,现在又正式出版捐赠作品画册,满足更多中国观众的需要,这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对路德维希教授夫妇的友好情谊进行弘扬,更好的发挥这一批损赠作品的社会作用,也正是大家所期望的。


相关文章
路德维希夫妇
 

 【今日论坛】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相关链接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