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的国际艺术品市场格局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变迁而改变,而全球化的步伐也在加速着此一改变。
众所周知,美国目前仍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欧洲仍是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地区之一。但是长久以来,亚洲尤其是东亚地区的经济发展成果尤其让欧美人艳羡。很多数据已经表明,东亚地区的富裕程度不亚于欧美,而一些对于西方人士而言极为奢侈的享受正成为这个地区日常的必须。
艺术品无疑是最顶级的奢侈品,它不仅代表着荣耀、成功、实力与地位,更等同于文化性的标志、格调或品质。尤其是当代艺术品,它往往更容易与形形色色的时尚潮流彼此合流,甚至时刻关涉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事实是在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当代艺术已经成为最大宗的买卖品类。以我从业30多年的苏富比拍卖公司为例,当代艺术及雕塑拍卖专场的成交额提升得最快,已有超过“印象派”交易市场的端倪。
中国当代艺术在西方人眼中是一个相对狭义的概念,指的是中国的“前卫艺术”部分。虽则这种认识的本身值得商榷,但是毋庸置疑的是中国当代艺术的确已经具有了国际市场。90年代收藏这部分艺术品的人员人数少,力量尚且单薄,但是随着90年代中后期在威尼斯双年展等国际重大艺术活动里中国当代艺术家的积极参与,目前专业性、高层次的国际顶级收藏家已经开始介入其中,他们的介入无疑会进一步加速中国当代艺术国际化的进程。
对于国际性的拍卖行而言,对于每一个新拍卖项目的推出总是要论证再三。而一旦项目启动,即意味着市场需求的根本存在。2006年3月苏富比拍卖公司会在纽约举办亚洲当代艺术的拍卖专场,其中绝大部分是由中国当代艺术家创制的作品。这应该是一个值得重视的信号,可以作为中国当代艺术具有国际市场的结论注脚。
事实上,中国的当代艺术应该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不是一个风格或者小群体的相关描述,而是一个能够统括各种艺术创造的时间性概念。但是,正如日本商品进入欧美市场一样,总是要有“先头部队”如“丰田”汽车,中国当代艺术进入国际市场也存在着排序性的问题、时间性的问题。但是随着世界经济新变局的形成,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国际化进程只会加快,甚至存在着进一步“硬通货化”的可能性。
(作者为纽约苏富比拍卖公司资深副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