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强调一点,那就是亚洲艺术市场的中心毫无疑问是中国,尽管亚洲是多元化的,但整个中心是中国。”这是国际知名记者JonathanNapack在2004年应文化部之邀前来中国参加艺术产业论坛演讲时的话。
连续两届成功运作的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印证了这种观点。2006年,这场当代艺术的盛会4月12日在北京国贸揭幕,有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96家画廊,包括代理陈逸飞作品的美国玛勃洛(Marlborough)画廊等知名国际机构也莅临北京。
面对媒体的热切关注和普遍看好的交易预测,无论是艺术圈内的行家还是普通的观众,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更加清晰地看到了画博会精彩背后的玄机所在: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多元化的时代潮流,中国的艺术品市场正逐步地和海外艺术品市场逐步融合。
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开幕三天以来,中国概念继续发酵,经营中国艺术品的画廊成交最为活跃,法国画廊GalerieLaurentGodin拿来的两件法籍华人王度的作品已经卖出,而北京某些画廊挂出的画作大半被外国买家买去。中国概念不仅表现在博览会上,许多没有参加博览会的画廊这几天也是生意繁忙,因为许多参展画商都在798、草场地、宋庄等画廊、艺术家聚居地买进艺术品。
在博览会同期举办的论坛上,多位专家同时警告说,目前艺术市场上出现的泡沫和炒作需要加以警惕。
潮流和风险并存
巴黎东京宫美术馆创始人之一塞恩斯认为:1988年中国艺术家陈箴像记者似的在巴黎一个展览会上问我,“你认为我作为一个中国人,是否有权进入现代艺术世界,是否能够在巴黎办艺术展览?”此后,他花了两年时间给我们呈现了一系列艺术品,而且这些作品都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不同于我以前看到的任何作品。
和上世纪80年代不同,现在中国艺术家已越来越成为国际艺术界的潮流,但同时这也是有风险的。过去30年我看到北欧、俄罗斯市场每十年都有变化,有新的潮流出现,可是现在我们连其中一个艺术家的名字也记不住了,潮流是个危险的东西。现在我的建议是:一定要特别小心,我听说一些中国艺术家的开价简直是疯了,现在很多西方人跑到中国来,一定要当心自己的钱包。
西方对中国艺术有误读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尹吉男认为:上世纪80年代当代艺术还是“中国国内事件”,与国际艺术界没有什么实际关系,国内艺术家多数在模仿、在抄袭、学习,除了徐冰、黄永砯等少数人,多数人缺少个人意识。
上世纪90年代特别是1993年以后,艺术界形成一次创作上的爆发,此后中国当代艺术开始进入“国际时刻”,比如一大帮人开始去参加威尼斯双年展。
当时有个美国记者所罗门曾来北京采访,之前他曾到前苏联采访当代艺术的发展历史,出来的报道很轰动,所以他也到北京采访中国艺术,但是我发现他不是用文化的眼光而是用政治的眼光看中国当代艺术,比如方力钧上《纽约时报》的那张画,明明画的是一个人在打哈欠,而图片说明说“表现中国人在呐喊”。
不要静观中国艺术市场
音乐制作人、收藏家姚谦认为:现在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很热,当然有泡沫,但是好的艺术家的作品行情还是会继续涨,其他的可能90%都要掉下去,但是要说哪一年掉下去,我猜不出来。
大家不要静态地看中国艺术市场。不久前华人当代艺术作品在纽约拍卖得很好,其实很多人都忽略了,同期举行的印度当代艺术拍卖得最好,参加拍卖的艺术品数量是中国的二分之一,但是总成交额好像是中国专场的一倍半。当然,印度当代艺术也面临泡沫问题。作为华人,我还是最看好中国当代艺术。我发现许多年轻艺术家的创作技巧都是一流的,但是在观念上他们还处于抒发内心苦闷的阶段,还没有超越自身感性持续创作,这限制了他们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