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位置 > 首页 > 人物 > 综合及其他 
张宝全:“我不是艺术赞助人”
                            
日期: 2006/8/23 14:23:27作者: 来源:
 

1994年,张宝全避开海南的房地产泡沫回到了北京,之后投资开发了包括今典花园、空间·蒙太奇、今日家园在内的给他带来巨大声誉的一系列项目,近10 年过去了,他却不无遗憾地说:“如果一开始就没去海南,而是留在北京,情形一定比今天好得多。”

  

  做过木匠,当过兵,写过书,从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然后下海经商……张宝全说,妻子王秋杨那时坚决劝他下海,“当初我们两个人其实想得很简单,觉得能挣到50万就可以了,因为有50万我们就可以拍电影或电视剧了。”

  

   “记得以前有个朋友做了一个小公司,只有三个人,开发一种可以拿在手上用的小缝纫机,那时我的最大理想就是到他的公司去,但是人家还不要我。他说,张宝全是个文人,根本不懂经商。”

  

  曾经被认为“不懂经商”的张宝全如今已成为房地产界最常被提起的名字之一,天马行空般的运作方式令他的一举一动都成为争议性话题。2002年至2003年,苹果社区从200万重金征名到后来在观念地产展上用真苹果搭出一座“可以吃的房子”,整个过程变成了一场疯狂的行为艺术秀。但张宝全本人强调的是“灵感”的运用,“无论做艺术家,还是从商,都需要灵感。”

  

  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还有张宝全对于艺术的偏好。2002年6月,他投资4000万建立的今日美术馆,被认为是“第一个按照国际美术馆标准和规范运作的民间美术馆”。2003年由张永和、王晖设计的充满后工业色彩的苹果售楼中心成为今日美术馆的分馆,并举办了广受瞩目的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之外围展“二手现实”当代艺术展。

  

  这个满面笑容的江苏人准备以大量金钱来扶植他的私人兴趣吗?张宝全断然否定了这一传言。他所希望得到的,是私人兴趣与公司投资的双重回报。在张宝全的规划中,美术馆只是他雄心勃勃的艺术产业链中的一环,出版、收藏、大规模的画廊签约合作、数字美术馆、网络……更广大的文化产业都涵盖在这一张蓝图中,张宝全的理念是建立一个信息文化产业平台,将中国的当代艺术与艺术家推向全世界。

  

  试图深入张宝全的个人世界是困难的,在采访过程中,任何只想个人生活体验的问题最后几乎都无一例外的划向大量数据、技术词汇和商业评估。但与这种务实态度并不矛盾的是,对于最后一个问题,他不假思索地给出了肯定性的答案。

  

  访谈

  

  问:当初是怎么产生办美术馆这个构想的?

  

  张宝全:创办今日美术馆,与我的个人爱好有一定关系,但不能说完全有关系。在这之前中国还没有一个真正按照艺术本体来运营的场馆,因为国内的美术馆面临着艺术机制的问题,在办展览的时候很难坚持自己的学术立场,除了思想性和艺术性之外,还要考虑到复杂的人际关系。而民营的美术馆可以站在艺术本体的角度,不考虑其他任何因素。今日美术馆创建一年多来,之所以能在艺术节取得较大影响,就在于对艺术节的坚守和纯粹,我们的判断更公平和客观一些。

  

  问:美术馆的最终目标是赢利性的吗?

  

  张宝全:最终目的应当是做艺术产业。我认为在今后五年左右,中国的信息文化产业会有很大发展,我们集团也会涵盖这一产业,美术馆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美术馆现在一些出版的画册,办的展览也开始挣钱了,但重要的是我们自己的标准正在逐步建立,并为人们所接受。但重要的是,尽管挣钱了,我们的标准还是会坚持下去,那就是必须以艺术为本体。可以这么说,有些东西再挣钱,如果不符合我们的艺术标准,我们也不会去做。

  

  问:今日美术馆做了这么多的展览,对于展览的选择是出于你的个人偏好呢,还是仅仅是公司运作的一种手段?

  

  张宝全:美术馆的运营者,其实也就是艺术管理者。我们以前在艺术处理上犯了一个错误,那就是让艺术家来管理,这很容易形成混乱。艺术家肯定会认为自己的东西是最好的,如果他不认为自己的东西是最好的,对艺术也不会有那么大的激情投入。而运营者是不一样的,他能够站在社会、艺术和人这样的宏观角度来看待艺术的生成,今天,明天,未来可能……从这种角度来对艺术进行评判和选择。

  

  问:你认为自己的角色是艺术赞助人,还是做艺术产业的商人?

  

  张宝全:很多人都把我当成艺术赞助人,如果是做赞助人的话,我也没必要做得这么大了,所以我肯定是一个商人。但是就像做房地产商人一样,你必须要懂房地产,做艺术商人,你也必须要懂艺术。

  

  所有的东西,如果不赋予它市场的生命,它都难以长久。比如说我每年花500多万来维持今日美术馆,假如它不能给我带来收益。可能房地产生意不好美术馆就得关门,所以为长久计,必须走艺术产业这条路。

  

  问:能说说你的第一桶金吗?这笔钱后来用在什么地方了?

  

  张宝全:第一桶金不是从我想挣的方向上来的。当时我在海南做房地产,听别人的建议,也开始搞海运做得很好,纯利润回报达到50%以上,这是不可想象的。那时我刚刚开始创业,尽管有自己的公司,但和打工没有什么区别,对未来也很茫然,这笔钱对我最大的意义就在于第一次有了积累,形成了资本的概念。

  

  问:你是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的,有没有想过,自己如果没有做房地产而是做了电影导演,今天会有一种什么生活?

  

  张宝全:肯定会非常潦倒。当时我刚刚毕业,面临个人选择,可以去电影厂,也可以去电视台,我选择了从商,也许算是有远见吧。如果我当了电影导演,今天可能也就是个二流导演,作一流导演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做房地产之后反而比较成功,这种成功不仅是商业上的,而且在艺术上的很多梦想也能够实现,发现的一些东西都有能力来尝试,包括艺术产业。

  

  问:你理想中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

  

  张宝全:自由。一方面事业能够得到很好发展;另一方面自己也有很多自由。

  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建筑师提供给大家的是作品,而房地产开发者提供给大众的是商品,你怎么看待建筑师和开发者之间的关系?

  

  张宝全:今天我们不能不承认,拥有控制力的是资本,资本的文化含量会决定它的商品中的作品含量。当资本运作者的文化素养和底蕴达到一定程度,与建筑是的沟通就不会只停留在市场层面,而能在更高的建筑层面上进行沟通,否则双方的沟通会很难。现在有一种说法是“让建筑师主宰一切”,我认为这种可能性不大。市场规律是不可抗拒的,建筑师只能想方设法来说服资本运作者。但就我个人而言,骨子里还是有作品情结的,所谓本性难移,还是会显露出来的。

  

  现在很多建筑师,特别是后现代建筑,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往往太注重形式的追求和张扬,而吧内在的功能忽视了。我们则希望把形式和内容结合得更好。

  

  问:空间·蒙太奇的核心理念是可变换,也就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住宅未来新陈代谢的需要。作为房地产开发者,你是怎样理解城市建筑发展未来的?

  

  张宝全:者与我们未来的生活形态有关系。如果我们想知道一个城市未来的形态是什么样子,应当从人们的未来生活形态入手,研究人们的生活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会发生什么变化。当今信息社会一个越来越显著的特征就是个性化,但个性化是什么?我们以前把个性化理解错了。一千个人有一千种样子,每一个人都不一样,这才叫个性化,而一千个人有十种样子,一百个人一个样子,这不叫个性化。

  

  个性化就是多样化,多样化需要我们身处的空间具有一种模糊、不确定的性质,这样它才有可能百变。


相关文章
张宝全
 

 【今日论坛】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相关链接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