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位置 > 首页 > 艺界人物 > 政府及行业协会 
德艺双馨谱新篇
                             ——记“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获得者许江
日期: 2006/8/23 14:30:20作者: 来源: 中国美术学院
 

许江是一位才华横溢,集诗人的遐思、画家的激情、理论家的敏锐、演说家的风采集于一身的优秀油画艺术家。他的艺术成就代表了表现主义艺术在中国当今艺术界的最新成果。许江作品中气势恢弘的氛围除了源于场面的宏大和深厚有力的色彩和形体,更多的是由于具有重量感的空间给观者心理上造成的历史知觉,在大跨度的时空建构中隐喻了文明和精神历程中的兴衰,包含一种强烈的悲剧式的视觉震撼力。他的作品有机的融合了传统思维与现代表现方式,那颤动疾飞的笔触,那晦涩沉厚的色块,交织成生存与殇逝之间强烈对峙着的战场 ,在史诗般的激越与悲怆的绝唱中,令我们体验到历史和生命的情殇。许江的作品以严谨的理性思维和超然的感觉方式,以高度的艺术创作激情和对艺术风格的勇敢挖掘,以对历史和当下的透彻审视,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更深层次的当代文化精神和文化批判。

  许江的作品既不是马远、夏圭式的寄情;也不是莫耐、塞尚的视觉印象。它已超越了艺术的界限,融汇了东西方文化中某些深刻的内涵。他从一个独特的艺术视角,向我们展示了许江艺术的无穷魅力。
 
      中国传统艺术精神非常强调人品和艺品的统一:德是为艺之根,艺是成人之本。在整体秩序中,人的行为、思想应该有一种和谐的状态。中国文联大力提倡德艺双馨,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大力弘扬,也是对我们这一代文艺工作者的要求。    ——许 江


  7月19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许江与其他29位艺术家一样,怀着激动的心情,接过了沉甸甸的德艺双馨奖章和奖杯。这是令人难忘的一幕。在中国文联成立55周年之际,国家人事部和中国文联共同召开的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表彰大会,意在进一步加强文艺队伍建设,在文艺界形成崇德尚艺的良好风气。


  作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许江是文革后成长起来、并有留学经历的新型美术学学科带头人。90年代以来,许江经历了由副教授骨干教师、逐步走向系主任和副院长等学术领导岗位的成长历程,尤其2001年担任我院院长以来,许江站在美术学、设计艺术学学科发展的前沿,思考美术艺术高等教育发展之路。他深入分析了当代中国艺术所面临的全球境域与本土资源之间、传统艺术形式与新媒体语言之间、严肃都市人文关怀与时尚娱乐文化潮流之间共生互动的格局,总结在中国现代史上富有代表性的中国美术学院的发展历程,提出“多元互动、和而不同”的学术宗旨,制定“增强传统优势学科高点、营造设计学科亮点、拓展新型学科增长点”的学科发展策略,带领我院建构起环环相扣、共生共进的美术学和设计艺术学学科链状结构,建立起二段式、工作室制的教学机制,倡导和落实“重建美院理论讲坛高度、践履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一系列理念和措施,倡导品学相通、古今相通、中外相通、艺理相通的通人之学、成人之境的思想,这些都极大地主导和推动了我院近几年来的教学改革和发展。这些理念和方式,在中国的高等美术教学中被誉为“纲领性”的提法,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许江身上,始终涌动着一种中国知识分子所特有的激情,他以富于热情、善于思考而闻名于中国美术教育界。从2001年8月出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伊始,许江就敏锐地感受到在中国都市建设迅速发展中美术院校所面临的培养任务和办学规模的深刻的变迁,全面落实“大底盘、高层次”的发展思路,学院规模有了跨越式的发展。首先,许江接过前任院长留下的南山校区重建的担子,带领全院教职工奋斗三年,光荣地完成了重建工程,建立起一个在国内和国际上都堪称一流的校园,教学空间、教学设备和条件尤其实验室的建设都达到了全国高等美术教育的示范性的要求。在许江的带领下,紧紧抓住浙江高校发展的契机,在城北征地800亩,克服重重困难,从一个小规模过渡校园,逐步发展成一个重点校区,并建立起一个山水环抱的中心校区的构想,构划出学院发展的历史性蓝图。


  许江十分关注学院的学科建设。一方面,他重视中国书画等传统优势学科的发展和创新。在他的指导下,我院绘画学科被国家教育部评为全国美术学唯一重点学科,同时建立起我国第一个书法系,许江还在书画专业提出加强国学基础教学、招收和培养实践类理论博士研究生等一系列措施。根据当代艺术创作趋于综合的特点,许江在我院组建全国第一个综合艺术系,并在造型学院全面推行二段式教学机制,即由宽而厚的基础教学引导与特而专的工作室训练相结合的教学与管理体系。他亲自参与所有几十个工作室的教学计划和研究方向的制定,建立教学生态链,构划大格局。与此同时,许江还根据我院设计专业与造型专业齐头并进的传统优势,改善和健全我院设计艺术学科,以生态链的学科结构来建立我院设计艺术教育的特点。在短短几年中,我院设计学院发展成为具有一支优秀教师队伍、一批优良实验室平台的卓有影响的教学单位。另一方面,许江根据中国城市建设的特点,针对数字图像时代的要求,提出拓展以建筑学和新媒体艺术学为主的新型学科的思路,在短短的几年,利用南山校区建设的契机,通过建立研究中心等方式,建立起建筑系和新媒体艺术系、动画系。许江具有广阔的学术视野和非凡的开拓能力,他通过策划上海双年展相关主题的形式,吸引全国优秀人才来充实和建造这些专业,使这些专业在建设伊始,就站在了艺术创造的前台,达到一定的特色和高度。许江以他全球视域的学术眼光,以他对中国艺术教育内涵的深刻理解,以他突出的工作干劲和求实的学风,带动着全院师生。我院已经初步建立起一个以美术学、设计艺术学为主、辐射建筑学、教育学、电影学的特色型的学科群,代表着中国美术教育与时俱进的发展方向,而进入一个良性互动的发展时期。


  作为中国当代绘画艺术的中生代代表,许江还是一位研究型的教师。他重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强调艺术创作教学方法体系及其理论的建构。在长达十余年的时间里,他主持绘画基础方法体系的研究,以现象学为基本的思想方法,来“是其所是地面向事物本身”,针对近年来艺术创作中样式化和相对主义的倾向,强调具象表现绘画的思想,其培养对象从本科生到硕士、博士研究生(近年来所带硕士研究生10人,博士研究生5人),短短几年,这一研究的思想要义在绘画专业中蔚然成风,形成中国当代艺术创作和教育领域中重视理论资源的学术榜样。同时许江还多次牵头举办国际性和全国性专题研讨会,主编《具象表现绘画文选》等“断桥·艺术哲学文丛”多部。具象表现绘画方法研究课题荣获浙江省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一等奖。近年来,许江创作了大量绘画作品,成为活跃在当代中国油画艺术创作群体中的代表人物。他具有震撼力的大幅油画被称为“代表中国表现主义绘画的最新成果”,并获得如97中国艺术大展金奖及鲁迅艺术奖等重要奖项,应邀作为中国唯一代表参加24届圣保罗双年展等一系列国际重要展览。许江还出版有《当代艺术与本土文化》、《上海蜃景》、《大地上》等多种画册及50万字左右的论文和教材。


  许江的身上具有浓重的新一代艺术学学者的理性思想。他清楚地认识到当代国际艺坛中全球化境域所带来的危机和契机,并从美术发展的全局来思考和把握其中的双重机缘,提出“西方——非西方”的对话模式,强调文化亚洲的观念,组织和策划了“地之缘·亚洲文化考察系列活动”,该项活动受到国际艺术界和人类学界的关注。作为艺委会主任和总策展人,许江还组织和策划了多届上海双年展,提出“以上海城市为母体来思考当代都市人文建设”的策展思路,使上海双年展成为东方重要的国际展项,带动中国双年展蓬勃发展的局面,极大地丰富了当代中国的艺术创作和艺术展览。同时许江参与组织、策划柏林中国季“中国当代艺术展”、中法文化年“二十世纪中国绘画展”等国家级重要展览。在重视当代艺术拓展的同时,许江还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研究,组织和策划了林风眠等多位大师的学术纪念活动,主编了《林风眠》、《湖畔论坛》等多种文选。这些出版物都获得全国图书奖等重要奖项,并在美术界引起普遍关注。这些活动,许江都视为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带领全院多学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来共同参与,形成在当代艺术建设实践中研究课题、培养人才的教学模式,倡导了一种学风,培养了一批新人。


  作为一名德艺双馨的文艺工作者,许江在重视自身艺德修养的同时,十分重视学校的德育工作。“德是为艺之根,艺是成人之本。”他提出了要以“才情、学养、人品、志向”四个方面的要求来塑造人才。他说:人品,是一项深厚的精神塑造的要求,它与个人的道德、观念、心智、品行有关,又直接影响着同学们的艺术创作的格调和层次。要求大家“以德律己、以德治教、以德育人”,并身体力行。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他向师生们发出了“彩笔丹青颂天使”的倡议,带头捐赠作品,为抗击“非典”第一线的白衣天使送去了崇敬与关爱之情;为稳定“非典”期间留观学生的情绪,他多次到留观寝室找学生谈心,并专程买了《国学常识》一书签名相赠。他关爱学生,他的心总是和学生在一起,喜欢参加学生活动,元旦文艺汇演、校园文化艺术节、各类球类比赛,他都热情支持、报以掌声、给予关爱。他还为学生讲演校史,为各类展览作序,为学生作品集作序,在他给师生“敬爱”的同时,赢得了师生的敬爱。


  许江不仅是一位出色的艺术院校领导,更是一位优秀的教师,一位学者型的艺术教育工作者。他在当代美术艺术理论和实践、艺术教育的基础和前沿、学院建设的整体与高度等多方面均有突出的建树,他的身上体现了新一代艺术教育工作者的学术高度、广阔视野和献身精神。他的一系列工作和教学业绩,在中国当代美术教育整体格局中,在中国当代文化策略的思考中,确有引领时代风气之功。
 


相关文章
许江
 

 【今日论坛】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相关链接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