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维权,云南大理人,1927年生,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园林学会常务理事,建筑部风景名胜专家顾问。长期从事建筑教育、设计工作以及中国园林和中国建筑的研究工作,主要学术著作有《颐和园》、《中国名山风景区》、《中国古典园林史》等。
2003年11月7日,星期五,上午,我去清华大学教工宿舍访问周维权先生,坐在周先生的卧室兼书房兼客厅里,几次忍不住望望窗外。隔夜的一场大雪,树枝上的积雪在阳光里银白通融,让我眼馋。周先生神态愉悦,面色温润,常常会微笑一下。我倒显得有些严肃。我见周先生书桌上铺着的毡毯,有些淡墨的痕迹,心里就欢喜,眼睛就乱看,终于在柜子上发现了七八枝毛笔。很想看周先生写写字,但因为初次见面,也就不好意思把这个念头说出来。同去者有李玉祥、张天漫、美国姑娘梅等人。 录音机是借美国姑娘梅的,是种新玩意儿,她竟然也不怎么会摆弄,所以录音效果不够理想。回家整理的时候,费了我不少听力,难免走样,再加上截稿日近,我也就来不及请周先生审阅,不当之处,还望大家多多原谅。
车前子(以下简称车):周先生,您好!您的《中国古典园林史》我拜读了,觉得它本身就是一座园林——您用文字保存在纸上的园林。由于诸种原因,中国的古典园林保存下来的很少,它作为一种经典,现代人应该怎么对待?
周维权(以下简称周):中国古典园林在世界园林体系上的延续时间是最长的,与中国文化差不多同时,所以它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现代人看中国古典园林,应该从两方面看,一方面它博大精深,与中国的其他文学艺术相比毫不逊色,它是综合的,不像西方艺术分门别类,中国艺术是触类旁通的,园林就包括绘画、哲学……
车:阴阳、楹联、瓷器,甚至钟表,还有家具,包罗万象,似乎都能在园林里看到。
周:对。一方面它是遗产,世界文化遗产中就有多处园林,我们要尽量保存,我们今天创作新园林,还可以作为借鉴。
车:皇家园林和私人园林之间的关系,您怎么看?
周:中国古典园林毕竟是封建时代的产物,与现在自然有矛盾,比如颐和园有两千多公顷,与凡尔赛宫差不多一样大,但它的设计并不要装很多人,它是皇家园林,没有考虑群众。过去只是为几个人的修身养性。
车:苏州的私人园林也是如此。读读书,抄抄帖,对花饮酒养精神。周先生,我回到刚才的话题,现在私人造园,我并不看好,中国古典园林的顶峰期已过,就像昆曲,它必然是衰落的。
周:这个问题不仅仅是在中国,在西方也是这样,任何艺术门类都是如此,园林当然也不例外,有鼎盛期,有衰落期。为什么叫中国古典园林?中国古典园林的古典的概念是从先秦到清末,不说它是古代园林,而说是古典园林,因为它不是历史概念。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不是静态的,它是动态的。就园林本身而言,清朝后期随着封建社会的瓦解,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开始衰落,唐宋时期是它登峰造极的时候,那时的造园思想是向上的,也比较活泼,乾隆之后就不行了。现在的颐和园和当初的颐和园不一样,乾隆造园时还保留着一些向上的东西,建筑不是那么密集,还有自然的因素,到了慈禧太后时,建筑越来越多。这当然和慈禧太后有关,乾隆的修养比较高。
车:是不是复古行为?据说早期园林的建筑也是很多的。
周:总的说来还不是很多,是越往后建筑越多。一座中国古典园林它是由这样的四个要素组成:山,水,植被,建筑。建筑不能太多,多了就不自然了。
车:您在《中国古典园林史》中谈到文人园林,我的理解是文人园林并不是一种类型,它指的是文化品位。俗话常说的私人园林是类型,皇家园林既是类型也是文化品位,所谓皇家气派。如果现在真要造园的话是不是应该朝文人园林的方向发展?
周:时代不一样了,以前的文人属于士这个阶层,是社会精英。文人园林跟文人画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文人画突出讲究的是意境意象,园林的主旨也在此。
车:要的是写意。
周:对,中国古典园林里的假山,模拟的是真山一角。
车:好像绘画里的“马一角”。
周:对。明末清初的著名叠山匠人,他们大都会画画儿、做诗,文化素养很高。从唐宋开始,文人参与造园,白居易、苏东坡,等等,等等。文人园林是私人园林中的精华部分,它的影响很大,一直影响到皇家园林和寺观园林。
车:现在的时代人心浮躁,修养不高,他怎么玩园林呢?
周:白居易在他的诗里多次写到他玩园林的感受。现在非常需要用园林来陶冶人的性情,去园林锻炼锻炼身体、呼吸呼吸新鲜空气,这当然也重要,更重要的还是陶冶情操,能够有种潜移默化,把浮躁的降下来。
车:前年我在留园想小坐片刻,不断的旅游团队、导游喇叭,好端端的留园就这样被糟蹋了。
周:不应该出现这样的情况,希望中国古典园林能够限制游人,应该限制。近年旅游发展很快,搞的是多多益善,可能会适得其反,人一多,没了心情。几百人都到网师园,这不比闹市还闹?别说玩园林,连拍张照都困难。
车:中国古典园林是经典,游园其实是对经典的阅读,而园林管理者像是给经典作注的。有的园林里的种树像是在绿化,在水畔山边、亭台楼阁的周围,乱种一气,真让我难受。
周:在中国古典园林里种树,这是艺术,与中国画是共通的。中国有许多画论,在我看来,画论就是园论。你刚才说的种树,画论里有“疏可走马,密不通风”的画理,种树也是如此。这叫“植物造景”或者“植物配置”,其中大有学问。
车:从专家角度,你能告诉我几个完美的中国古典园林或者接近完美的中国古典园林的名字吗?
周:好的还是比较多的,像江南,苏州、扬州的几个园林都不错,大气一点儿的如拙政园,它的山水不是平均分布,而是集中起来。留园的空间处理得比较好,假山、建筑、树、水,都安排得十分妥帖,你走一步,看一看,都是不同的。
车:移步换景。
周:对。还有避暑山庄。
车:您能不能说说比较差的园林?
周:见仁见智。我以为狮子林不好。
车:我一看到狮子林的假山,就觉得是暴发户。
周:狮子林的山石布置显得零散,还有的是假山太过于模拟动物了。离了谱了,假山是要模拟山的。南方这种情况不少,模拟动物的假山,都不成功。
车:环秀山庄和个园的假山很好。但多数人还是喜欢狮子林的假山,觉得像狮子。
周:这就需要引导。
车:玩中国古典园林,也像欣赏唐诗宋词,要有点准备。周先生,您画画儿吗?
周:我也画点儿。
车:水墨还是水彩?
周:主要是水彩画,与专业有关。
车:您研究了一辈子园林,对您的个人生活产生些什么影响?
周:人不能离开社会,但又想回归自然,在古代问题不大,人口少,社会结构相对来说也简单,现在要回归自然就困难了,园林是调剂。
车:最后一个问题 ,中国古典园林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衰落,与美国的奥斯泰德的景观设计、英国霍华德的田园城市这类西方现代园林观念的兴起有没有关系?
周:中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接受了西方的像公园这类东西,西方的现代园林观念进来时,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已经呈现式微的状态,所以它们没有太大的冲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