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短短的两个月时间里,顾振清策划了“二手现实”、“木马记”“左翼”三个大型当代艺术展览。
从1992年顾振清的身影出现在当代艺术的策展活动中,他逐渐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圈最忙碌最重要的策展人之一。尽管顾振清成功地策划了2001年成都双年展等高质量的重要展览,但是仍然有一些人质疑其非艺术(学历史出身)的学术背景和策展的频繁,也有人对他经常在地产商的赞助下策划艺术展览抱以怀疑。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如果没有顾振清,2003年底的当代艺术圈就不可能如此热闹。
新京报:你对这次《左翼》展的解释是“意在让艺术家重新归队,以知识分子的身份对社会现实作出反应。”对此我们应该如何理解?
顾振清:我和这次参展的大部分艺术家一样,出生在上个世纪60年代,跨越文革和改革开放,红色是我们的集体记忆,对于理想以及现实怀有深刻的关注。
现在商业化引起各种快速的变化,大家都在全球化、美国化,那么有没有另外一种可能呢?能不能独辟蹊径,“在世界都在向右转的时候,向左”?这是一种姿态,也是一种探索,是提醒艺术家重新回到知识分子的社会身份上来,对社会现实作出反应。知识分子的责任,不是自恋,不是美学化,而必须对各种问题有迅速的回应,不能等到十年以后才说话。
新京报:你觉得艺术真能刺激人们思考你说的这些问题吗?
顾振清:视觉对观者的影响超过传统媒体。视觉也应该是知识分子的重要表达工具。图象比文字更快捷、富于震撼力,可以直接对艺术、社会、个人三者的关系提出了新的质询,及时呈现他们在当下艺术和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耐人寻味的关系及其做出的反应。
新京报:在两个月的时间里,你策划了三个大型展览,这种频繁程度叫人有些不可思议,你通过怎样的策展方式在短暂的时间里完成了这些策划?
顾振清:这些展览都是通过我自己的工作室完成的。顾振清工作室是国内第一家当代艺术策划工作室,我有五个助手,没有助手的话我肯定忙不过来,如有哪一个做不好,都会是一个失败的展览。
2001年我的工作室刚成立时有四个人,开始叫“顾振清办公室”,有人简称为“顾办”,好象有点来头的样子,以后就改叫工作室了。从1999年以来我就是一个全职的策划人,从2001年开始我进入了快速道,我想借鉴国外比较成熟的策划体制来做这个事情,因此我的助理也是非常专业和职业的。我们一起完成了这些策划,这对他们也是不断学习的过程,我相信用不了几年他们就会成为国内各种艺术机构争抢的人才。
新京报:有一些人对您学历史出身而非学艺术出身的学术背景有质疑,您是怎么看的?
顾振清:我是一个全职策展人,而不是艺术家。和短期急功近利的策划活动不同,我有工作室、有助手,艺术家可以长期和我合作,艺术家24小时都能找到我。因此有越来越多的人和我合作。
历史专业背景对我非常重要,一方面是博闻强记,有广泛认识的基础;另外一点是在方法论的启发。你很难相信,我在历史系研究的是亚述学,属于那时候会读亚述文字的七八人之一,那种学习所贯穿的方法仍然对我发生作用,那是真正有国际视野的学术,从那时开始我对以前学到的知识产生了质疑,逐渐接触到当代艺术这样一种充满各种可能的表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