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8厂区中,有一家画廊体质颇为特殊,它很早就开始与中国当代艺术建立合作基础,但从90年到2000年,它却从没有在中国卖出一张画!问题是,这家画廊却在海外卖出很多很多中国当代艺术家作品,一直到现在,它仍旧在海外拥有很难被攻破的坚实收藏家群。它就是程昕东国际当代艺术空间的程昕东。
「现在海外画廊进到北京,都好象乘着降落伞突然降落。但它们可能都不太清楚,中国当代艺术在整个市场如此火爆,其实已经过好长一段时间铺垫工作了」程昕东说。93年程昕东就开始将中国当代艺术家作品,带到香港参加国际艺术博览会,一路下来;他都采取两个板块来做事,一方面他运用自己在巴黎法兰西画廊的经验,将西洋艺术名家的作品经由参加上海艺术博览会机会介绍到中国;另一方面则运用法兰西画廊这个点及参加国际艺术博览会机会,把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带到海外,两条轴线交叉持股,套句程昕东的话说「借盘!你必须懂得借盘」。道理很简单,9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在自己的土地上根本缺乏市场胃口,早些时间沈阳、四川都有企业收藏家投入购藏,可是市场没有起来不免就会浇熄了这些人热情,最后也都走上散掉的路途。程昕东就提到,从90–2000年光就中国当代艺术作品这一环,的确没有在中国卖出一张作品,可是却90%都在海外找到了市场与买家,因此程昕东形容中国当代艺术在海外的市场,就说是「墙内开花,墙外香」。另外,在这样的时间点上,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期,环境对外来的信息极度可望,过去封闭时期大家对西洋艺术名家作品往往只能透过画册及印刷品才看到,因此程昕东努力地将罗丹、雷诺瓦??等名家作品带到中国,并且抓准艺术博览会这种人潮较易聚集的活动亮相,所获得的成果自然也是渐入佳境。
99年对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称得上是极关键的一年。Haraid Szeemann担任威尼斯双年展策展人,在那一年他选了19位中国当代艺术家,以前所未有大阵仗出现在威尼斯双年展上头,等于宣示了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舞台未来性。程昕东个人也相当认同威尼斯双年展,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起来是有其相当重要推波作用。他也说,但在这个之前,96年中国已经很明显感受到艺术是个可以投资的手段,01年是市场的高潮,04年则呈现市场缤纷状态,许多的海外资金画廊都选择北京作为入驻的点,798的框架也出现了,股票低迷、房产被打压;上万个亿的游资在外,完全不知该往那儿走。「我认为,中国当代艺术而言,问题根本不是出在没有资金,而是认知的问题上」程昕东说。另外,他又提到两岸三地交流紧密,台湾艺术界的流动资金进来,适时又推了一把,渠道成形;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不起来也难。但是,随着市场兴起两个问题也紧咬着不放,第一;人们对中国当代艺术起了投资(投机)之心,第二;第一波中国当代艺术名家作品,多数已经卖到海外,现在固然市场爆红却未必有那么多作品,能够一下间就供应到市场台面上。所以,名家作品价格越飙越高,第二波甚至第三波的艺术家纷纷被赶上前线,曝露当代艺术市场作品的价格与艺术价值极端混淆状况。程昕东被问到此,则说「艺术家的作品本来就需要时间来完成,它又不是工业产品,也不是粮品,量肯定不多,一下子市场需求那么大,一定就会造成贵的作品追得更贵,不是很良善的作品也被追高了价钱。如果再回到环境突然激增那么多海外资金画廊,每家画廊都要找艺术家作品,就会突显作品本身原创在那里的严重性,也是一个该警惕的事情」。
程昕东提出另一个观点,也颇有值得留意。首先,他相当肯定北京798所展现的不同市场框架,他也觉得中国整体的市场已经越来越趋成熟,但接下来才是真正考验。那就是,提供内容的问题。他认为,以画廊数量来讲,就算现在海外资金画廊不断有人投入,但画廊数量仍然过少。他预估,3–5年内肯定还会吸引更多画廊入内,而且3年间一定会更混乱,但这个乱是非常正常的过程,那好比是大浪淘沙,好的海外画廊能够留下来就会留下来,不行的就会退出。另外,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在国际艺术市场的占有率太有限,他更否认西方市场炒热中国当代艺术这个说法。他说「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是很火爆,但出现在国际市场的总量太少。缺乏国际市场的强大的舞台魅力,中国当代艺术作品根本无法与西洋当代艺术家作品相提」。「另外,我个人觉得,海外资金根本还没有真正到位,现在流到北京的资金其实很少很少。如果,画廊的专业素养越来越成熟、艺术家作品能够更审慎、中国本地藏家数量能够再增多,一旦与国际艺术市场的平台能够紧密结合,绝对会吸引海外资金大量涌入,那个时候,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景况才更惊人」。
市场,的确已经起步。要成为跑龙套或唱主角,看的就是自己了。这戏儿,越来越有看头了,不是吗?
巴黎举世闻名的蓬皮杜艺术中心近旁的BEAUMARCHAIS大街上,有一座十分气派的四层楼房,它就是创建于半个世纪前的、在号称世界艺术中心的法国首屈一指的法兰西画廊。它的创建人曾是法国前总统密特朗的战友,为表彰他在二战中与纳粹德国斗争作出的贡献,政府特许他的画廊冠以“法兰西”的名字。法兰西画廊在瑞士、德国、比利时及亚洲都设有分部,程昕东就是亚洲部主任。
法兰西画廊连续五届参加上海艺博会。5年来,程昕东从法国迢迢万里,飞越重洋,携来了近百件世界艺术大师的巨制名作,又从中国选择了许多富有潜质的实力派画家的作品,走出国门,打入国际艺术市场。在第四届上海艺博会上,由程昕东一手策划,将罗丹的传世名作《思想者》请到上海,成为轰动一时的热点,连《纽约时报》、《费加罗报》、《泰晤士报》都以显著地位作了报道。世界级艺术大师的名作被中国收藏,这是第一次。就此而言,使这一事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于是有人说:如果上海艺博会发金牌,第一个就应发给程昕东。
程昕东自上世纪80年代初到法国从事艺术经纪的策展工作,从1993年起就开始策划中法之间艺术交流的活动,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杭州举办过数十个画展,对推动中国当代美术创作和艺术市场的发展,真可谓功不可没!而且由于法兰西画廊的加盟,也带动了其他一些海外优秀画廊画参加艺博会,诸如瑞士萨加拉画廊,法国阿基·阿妮基画廊、沙耶格画廊,韩国汉城画廊等,它们都是法兰西画廊的合作伙伴,正是由于法兰西画廊在上海取得成功,才有这些画廊的“上海之行”。
说到上海,就想到了陈逸飞。程昕东是陈逸飞十几年的朋友。
作为北京国际当代艺术工作室的主持人,程昕东和陈逸飞早在1993年就认识了,当时陈逸飞还是画家,还没有开始拓宽其他文化领域,从美国回来一直在香港和英国做个人展览,两人就是从那时开始认识的。
在程昕东的眼中,陈逸飞首先是一位很好的画家,至于后来脱离了一个纯粹画家的思维和生活,他表示非常理解:“他后来其实更多地是一个文化艺术传播者,拍电影、做时尚,这些已经脱离对一个画家或艺术家的传统要求。但当下很需要高质量的有艺术品位的艺术传播人,他用自己的影响力做这些,他影响了很多人。”
“但是作为一个纯粹的艺术家,让他放下画笔,不是那么容易的。他肯定挣扎过,而且思考过。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他看到了问题的症结,通过单一的艺术元素来影响人,不如扩大到整个视觉影响,这样涉及的面会更广。”
“他不应该担负其他的很多责任,但现在这种传播者的角色太少。我本来还想给他在法国做个大型的作品回顾展,但确实他现在的作品比较少了。”程昕东说,在法国真正的世界文化中心做自己作品的回顾展,这是陈逸飞作为艺术家的一个很大愿望。陈逸飞说希望能再拍一个电影,然后静下心再画一些作品。
对于现在针对陈逸飞的一些争议,程昕东表示:“陈逸飞毕竟是上个世纪70年代成名的人,他非常综合、饱满。经过‘文化大革命’,受过苦,后来出国,接受西方思想。一回国就面对物质浪潮,他的责任心很强。他后来是凭着艺术家的良心和责任感在坚持。很多人不理解他,但我一直对他很理解。人们对艺术家的某一类型作品喜欢后,很不愿意艺术家改变,但是艺术家对艺术的理解是个性的,作品会不会被喜欢,这不是很重要的。”
近年来,程昕东不断有新举措出台,在北京为画家提供了一个条件优越的创作基地,并为多位优秀的当代艺术家举办画展。像红色界线—现场制作《丹尼尔·布伦,天津开发区,2005》,在法国在中国文化年之际,法国著名当代艺术家丹尼尔·布伦将在天津泰达泰丰公园特别创作一件作品;“魅力———毛泽东与中国当代艺术家”展览;“美丽———中国当代艺术展”……通过隋建国等人的作品以及其他作者的油画、雕塑、照片等题材展现中法当代艺术家的不凡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