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以前的中国艺术市场是处于一个刚刚开始的初级阶段,市场起点比较低。近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下的特殊的中国式投资观念与消费观念,促使这两年市场行情大幅上涨,我觉得这一现象在当下还算正常,比较容易理解,是中国油画市场难以回避的一阶段。
我原以为经过05年年底市场突然降温之后,大家(包括拍卖行、画廊、艺术家及收藏家)都会冷静一些,理性起来。但3月30日纽约苏富比一场中国当代艺术拍卖,彻底打破这一平静!以我对市场的判断,2006年的油画市场将会是风云变换,异常复杂!将可能出现绝然相反的两条路:
一条是相对理性的:步入这条道的人心态平和、眼光放远,对艺术有一定认识,有一定收藏经历。他们工作之余经常看美术类史书,翻画册,看拍卖,看展览。这一收藏群体具备相当的鉴赏能力,有主见,不会眉毛胡子一把抓,良莠并举。他们乐于对艺术本身作深度了解,寻找审美趣味。对比作者、对比风格、对比年代、对比尺幅、对比好坏、对比材质、对比地域,藉此寻求收藏空间,寻求收藏乐趣。他们的收藏行为将作用于一个相对成熟、健康的艺术市场发展。
趋于理性的分折,我认为06年以上海为中心南方油画市场将会起动。一方面是因为南方市场相对北京而言具有更大拓展空间,另一方面也因为上海及江浙一带的经济状况与南方特有的投资心态等因素,将会直接影响到南方艺术市场,会迎来一个比较明朗的收藏热潮。有人做过一个重要的估算,目前北京区域的藏家与北京画家的比例是2:1。而随着江浙收藏队伍的迅速壮大,江浙沪收藏家与其画家的比例已提高到10:1,南方市场必然出现供不应求,价位自然会上涨。再加上“先知先觉”南下寻宝的收藏队伍,这种趋势就更加明显。让我们先看看下列二十位南北画家2005年拍卖行情的对比:
吴冠中:约116.6万元/平方尺——陈钧德:约6.9万元/平方尺
靳尚谊:约 41.9万元/平方尺——全山石:约4.5万元/平方尺
王沂东:约 32.8万元/平方尺——常 青:约7.8万元/平方尺
艾 轩:约 22.2万元/平方尺——俞晓夫:约2.2万元/平方尺
刘小东:约 11.5万元/平方尺——毛 焰:约5.4万元/平方尺
陈丹青:约 11.2万元/平方尺——夏葆元:约1.8万元/平方尺
杨飞云:约 10.7万元/平方尺——徐芒耀:约5.4万元/平方尺
忻东旺:约 6.2万元/平方尺——何红舟:约1.6万元/平方尺
夏 星:约 5.6万元/平方尺——殷 雄:约1.9万元/平方尺
夏俊娜:约 4.0万元/平方尺——崔小冬:约0.7万元/平方尺
(资料来源:雅昌网)
抛开艺术市场的影响力,单纯从艺术本身分析,以上对应的南北各十位南北画家的艺术成就虽不能说完全等同,但无论从学术地位还是作品水准来说也应在伯仲之间,但对应的市场价格相差甚远,甚至相差十倍以上!这个对比不是抱怨北京的画家的价格高,事实上他们的价格还会继续上扬,但从另一方面的确说明了南方画家的市场被严重低估了,还有如:苏天赐、夏阳(台湾)、许江、胡振宇、周长江、王劼音、汪诚一、闵希文、陈宜明……他们在中国美术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居住在南方,市场都还未启动,具有巨大的收藏空间。
另一条是:当代艺术与传统经典艺术相竞争宠,持续攀高,再度疯狂的非理性之路。2006年3月30日,在纽约苏富比拍卖行中国前卫、观念绘画异常火爆:张晓刚以《血缘:同志第一百二十号》拍出97.92万美元(加佣金折合人民币约890.7万元)。我觉得这是一个带有国际政治色彩的势力对中国艺术品的介入,企图利用在中国兴起的艺术投资热潮,来达到文化价值观侵略的目的,这是一次对中国艺术市场有目的、有组织的阴谋。首先,他们选择的对象是当代艺术(符合所谓的国际潮流、国际性审美),第二,选择的地点在美国纽约,第三,选择的时间是中国艺术市场热潮之后的万众瞩目、扑朔迷离的关键时期,第四,选择的价格高达一百万美金。冷静下来想一想,一直被国内艺术市场冷落的前卫、观念艺术突然攀高,难道不觉得奇怪吗?我们应该还记得05年秋拍中的情况,张晓刚的作品价格普遍在几十万人民币,很难想象在短短几个月时间里,同样的艺术家的作品价格竟能翻上将近十倍!作为投资者,有谁会舍近求远、舍低取高呢?这种现象与艺术本身无关(当然这与作者本人也无关),与收藏无关,而与国际文化、价值颠覆有关。相信大家只要稍微梳理一下思绪,就能发现这其中隐藏着的问题。外国人对中国当代艺术一直习惯用超低价格来运作,突然间一百八十度大转弯,竟然花一百万美金(这是一个可以买到当今世界顶级大师作品的价格)收藏一幅中国当代艺术(而在国内只需要十分之一的价钱),难道中国的艺术真到了国际最顶级吗?得出这样的结论,理由是显而易见的,这一现象恰好吻合了黄河清先生《艺术的阴谋》一书中对当代艺术的观点。
这样,原“身处高位”的传统经典绘画的市场对当代艺术的“突起的天价”想必会感到失落,将会采取积极的反击,反击的不仅是相对立的前卫观念艺术,同时也会对“百万美金”的反击。这样轮番攀高,轮番“斗争”意味着将中国的艺术投资热潮再度卷入一个更加疯狂的无理性的深渊!这无疑将给中国刚刚建立起来逐渐趋于理性的艺术市场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我觉得中国的艺术首先应立足于中国市场,在当前这样一个国际背景下的社会中,不要被所谓的“国际接轨”冲昏了头脑,小心被另有企图的“国际市场”所愚弄!收藏家应该都是当今中国商界或其他行业的精英,在各自行业都具有很强的市场判断力,别让艺术迷糊了双眼,别把艺术“神化”了,只有理性收藏才能持久,中国艺术品市场才能逐渐成熟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