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位置 > 首页 > 市场英雄 > 经纪人 
五十五年的坐标
                             ——专访日本东京画廊田畑幸人
日期: 2006/9/19 14:47:37作者:付晓东 来源: 东方视觉
 

时间:2006年1月22日
地点:北京798工厂老工厂酒吧
 
付晓东:东京画廊是1950年建立,与日本的物派一起成长。开始经营的范围是什么样的?经营的内容如何转变成为当代艺术呢?
 
田畑幸人:日本的战争结束后,东京的经济刚刚复苏,我的父亲以前在一家古美术公司当职员,自己出来。1950年成立东京画廊,刚开始成立的时候做西洋画,油画。最初很多日本人到欧美去学习西洋画,他代理的人都是从欧洲留学回来的人,继续在日本画西洋画。画廊成立10年以后,父亲去了欧美和意大利,一边学习,一边进入当代艺术。当时觉得当代艺术特别有意思。从那个时候,把当代艺术引进日本东京。
 
付晓东:当时如何发掘出这些艺术家?当时和这些艺术家如何合作的?艺术家和画廊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田畑幸人:我们没有签约制度。日本到现在为止也没有签约,就是互相之间的一种信赖。以前完全是我父亲和艺术家的一种私人的情义。比如在画廊做一些展览,把信息带到国外进行一些宣传和展览。发现了艺术家的长处以后,会更进一步的去开发和培养他。如果一个画廊老板找到一个有名的艺术家去跟他交往,就完全是为了钱。从最初没有出名的时候画廊就会跟他有一些交往,培养他,直到他们出名,让这个人和画廊共同成长。互相之间本身就是限制,不需要约定。不管有名与没名的艺术家,我们都是五五分成。
 
付晓东:日本的当代艺术当时主要是推广到海外去卖是吗?日本有没有人收藏当代艺术?
 
田畑幸人:1964年以后,日本有一个奥运会,经济一直在往上走,每个城市建了很多美术馆,很多与艺术相关的地方。他们的需求量足以维持画廊,在本国销售得就很好,不需要拿到外国去卖。1970年,日本的经济市场非常向上,很多欧洲和美国的画商都到日本来买画,正像中国的今天。
 
付晓东:日本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产生了著名的拍卖神话,这个经济泡沫时期持续了多少年?能不能介绍一下当时的情况?什么样的原因造成的呢?
 
田畑幸人:对于任何国家,从它的经济发展,到泡沫下来,又会发展,上上下下是一个规律。对于日本,一上一落大概要十年左右。1989年到了顶层之后,90年代跌得是最深的,能摔死人,是明显的下落。
 
泡沫经济是各个方面的,房地产最明显,银行在泡沫经济的时候把钱堆得特别高,银行的存款飞速增长,比如杯子本来是1000块钱,在泡沫经济的时候就是10000,涨到10000的时候钱就于把钱销毁了,肯定会出现损失,就出现又不出钱不买了,很高的地方突然会降得很低。钱这个东西你把它想成钱,就是钱,其实它就是印刷品,可以不断的印刷。今天为了2008奥运会,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政府必须让钱动起来,过了2008年怎么办?政府还会直着这么让钱上吗?今天需要钱,就可以印很多把钱当成钱去做事情,当这个都完的时候,就没有需要再建设,这个钱就是纸。
 
日本很有钱,但是日本没有石油,肯定就会出现问题,中国有钱,它要是没有资源了怎么办?光有钱有什么用?资源是最关键的。这是一个很难理解的话题。要有自己的理解和国情搀杂去想。现在中国经济高峰上涨,会有很大一部分人富起来,这部分不可能一直富,也可能突然掉下来,这是规律。
 
付晓东:那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呢?什么东西最后会留下来?
 
田畑幸人:在泡沫经济的时候,不管是画廊还是艺术家,拿到钱在玩钱,这样的人最后全死了。不是在于哪个画廊大,哪个画廊小,跟这个没关系。好的艺术家愿意卖给真正喜欢作品的人,不愿意卖给仅仅等着涨钱的人。物派的李禹奂跟我们商量,在画卖得很好的时候,把画全收起来,不卖了,就没有受到泡沫经济的任何影响。现在他依然很有名,画依然很值钱。
 
在泡沫经济的时候看自己的画涨了,想赶快卖画的艺术家,当这个市场真正冷静平稳下来,将会一败涂地。因为所有卖你画的人没有从画好的角度上来买,不是因为喜欢,没有真正的收藏家。从泡沫经济到现在,日本能留下的艺术家不到10%。
 
付晓东:剩下来的这10%的艺术家和画廊是什么样的呢?为什么他们会留下来?
 
田畑幸人:当时来讲,比较强的画西洋画和日本画的艺术家。有钱的诱惑,是人类躲避不了的事情。对于一个有钱人,先想的是有房、有车、女人,等这一切你都做了,离失败也就差一步了。徐冰、蔡国强这么有名,他们也非常谨慎的生活,并没有去张扬,所以他今天还能继续前行。他没有看到这个钱,把线看得很远。有所作为艺术家能保持很长,这是难能可贵的。你的目标是什么,决定了你将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艺术家。比如毕加索也不断的收入很多钱,但是他到死的时候也在画画,没有放弃。作为艺术家不能为了钱去画画,而是因为你喜欢画画,也希望所有的人喜欢你的画,不是为了赚钱。只为了赚钱的人不会持续下去。
 
作为画廊,不要随着泡沫经济的变化而变化,追寻心里的定位,把握质量,这是最简单的事情。比如北京到处开了很多画廊,恨不得都有最有名的艺术家作品在里面,有一天泡沫经济到来,这些画廊将会很危险。你要自己开发你自己的。从我父亲那一辈起,做法就是不要碰那些已经成名的人,一定要自己去培育自己的艺术家,感觉这样才能维持画廊的现状,实践证明这些想法是成立的。
 
昨天意大利大使来我们画廊出席《物体气质》,在798有意大利的玛瑞拉和常青画廊,他们都没有做意大利本国的年轻的艺术家的展览,但是我做了,意大利大使说你能帮我们意大利年轻的艺术家做展览,表示感谢。
 
付晓东:当年您最早如何在日本发现蔡国强的徐冰的?
 
田畑幸人:1989年2月,中国现代艺术大展,我第一次来中国。见到了徐冰,我一下就特别感动,能够接受徐冰的作品,当时我就买了徐冰的作品,并说要在日本给他做展览。半年以后徐冰给我写信, 1991年徐冰第一次在日本做个展,当时他在中央美院休学一年,然后他就去美国了。1986年蔡国强就生活在日本,我们的关系很好,家庭之间也互相沟通交流,也在东京画廊做个展。他们两个人对艺术非常执着,而且过了十几年的今天,依然没有什么改变,老样子,非常认真执着的做艺术。能跟徐冰合作,是对中国感兴趣的一大成功点,对我也是很欣慰的事情。
 
付晓东:在70年代也介绍过韩国的艺术家到日本去,对比日韩和中国艺术家,他们有什么差异和共同点没有?在当代艺术这方面有没有什么具体的体现?
 
田畑幸人:从文化上来讲,中国是文化的起源,从中国到韩国,从韩国到了日本。但是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性和个性,韩国、朝鲜和日本都加了固有的个性。现在形成有些近似,但又完全不同的独立的文化。日本和韩国非常轻易的吸取了欧美的东西,受了很多西方的影响。中国有5000年的历史,是文化的起源地,有固有的根性,没那么容易被改变。
 
比如徐冰的作品,在日、韩肯定不会有,中国5000年的文化才会出这样的艺术家。日本从中、韩、欧美吸收了很多东西之后,又会运用得特别好。比如丰田,索尼,善于吸收别人的长处,发挥自己运用的长处。日本不是一个创造的国家,也没有历史,运用到艺术上,就会很弱。比如徐冰的汉字,就是中国的东西,就能够持久的运用,走长这条路,蔡国强的火药也是中国的发明。在我的意识里,徐冰的文化和历史性是别处不可能有的。汉字对于中国人很普通,但对于外国人来讲,吸引力特别强。
 
付晓东:东京画廊第一个到798工厂来开的画廊,并做了“北京浮世绘”的展览,当时为什么来北京来开画廊?
 
田畑幸人:最早发现这个地方的人是黄锐。我从1995年开始有到中国来做点什么的想法,最早是想进上海。当时上海美术馆往图书馆搬,有人跟我说愿不愿意在一层开画廊,有很多复杂的东西,没有开成。我一直想把画廊开在中国。在一定的时候,中国必然会成为亚洲艺术市场很重要的地方,成为中心。2002恰好黄锐从日本回中国,我们就很自然的成立了北京东京艺术工程。当时觉得这里地方很大,但破破烂烂。我脑子里也是一片空白,根本没有想到会有今天。当时经费和房租都很便宜,这里对我来说是一个梦想,我为了实现梦想来做这个事,没有指望它去赚钱。所以我在这做展览,只要是年轻,热爱艺术,执着虔诚的艺术家,我就做他们的展览并愿意一直为他们做推广。
 
因为我的定位和想法,有时会拖了艺术家的钱,或者我应该努力去卖作品,但为了很多学术上的事情而耽搁了,在这方面我也有抱歉的地方。只有想成为真正艺术家的人,才会跟我坚持,我也会为他努力。现在中国的艺术市场往上走的时候,能够很容易看穿一个艺术家的本质。作为30多岁的艺术家,还得有50年的艺术生涯,为了自己将来的质量,自己最终的前途,只有一点一点的去积累,还有50年积累的必要。 画廊看艺术家就像在大山上看树,是参天树还是小树一目了然。最后,时间一定会淘汰。
 
付晓东:东京画廊在北京的“东京艺术工程”是用策展人制度,做一些实验性的展览,更像一个非赢利艺术空间,如何协调商业和学术的关系呢?
 
田畑幸人:在所有人看来,我们举办的是很学术的展览,如林天苗、张小涛和宋冬的展览,都认为是学术的,但我认为能卖。比如老栗的展览《念珠与笔触》在他做之前我就认为能卖,能卖我才做,将来的事也是这么认为。宋冬的东西也肯定能卖,现在不卖是因为卖了是对他妈妈的一种伤害。比如张小涛也是,我也认为是非常好的作品,我还是要持续的推广他。就是一个时间的问题,是明天卖?还是明年卖?是一周以后?还是十年以后?我做的就一定能卖出去。所有的事情,按当时我的想法,觉得他会成功,就一定能够成功。我不去想失败的事,只要相信我当时的感觉,我就不会失败。
 
付晓东:东京画廊到北京之后投入是多大?经营情况如何?签约的艺术家有多少?如何来找到这些艺术家?
 
田畑幸人:每次都是一点一点往里填,也不知道到底有多少钱,1、2百万肯定是有的。以前经营不太好,这一年半以来好一些。签约10-15人左右,大部分是由评论家介绍的,也有自己看的。比如张小涛是我1999年看吕澎《九十年代艺术史》找到的,觉得他的作品很有意思。向所有的评论家、策展人去问,都不知道,后来通过栗宪庭才联系上他。1989年我开始来北京,认识了很多朋友,他们帮我介绍了很多艺术家。
 
付晓东:能否谈一下对整个亚洲当代艺术市场的看法?
 
田畑幸人:我觉得越来越会好的,21世纪当代艺术市场绝对会是亚洲的。以后会出现两种情况,好的艺术家和不能跟上的只想赚钱艺术家会分开。整体上来看,肯定是向上走;内容上来看,会有很多变化。
 
付晓东:东京画廊在北京未来还有什么变化和计划?
 
田畑幸人:要做很多事。现在对艺术家和市场都是非常好的情况下,或者越做越难,或者越做越简单。难是买艺术家的画,要价越来越高。越做越简单是大家都注意有名的艺术家,下面有很多没成名又画得很好的艺术家,找到这些人更简单。一定有没有发掘的好艺术家,我们这些有眼光的人就会找到他们。
 
付晓东:一个好的画廊会对社会起到什么有益的作用吗?
 
田畑幸人:画廊不是一个美术馆,我不需要对社会有什么影响,但我要保证我的质量。对社会,我要给喜欢艺术的人看到最纯质的东西。当然,作为藏家很多人愿意看出了名的人的作品,但是也有很多观众愿意看新人。
 
有很高的,想买买不起了。我在一边培养又起来的,培养的过程中我还在卖。不能说我不去想经营,人一生很短,你就是为了赚钱活着吗?我不是。我认识很多艺术家,我发现他们,代理他们的作品,我不能光为钱,这就是人生观。我当然也喜欢钱,但我能跟这么好的艺术家和批评家认识,是人生非常愉快的事,这跟钱一样对我是非常重要的事,想要得到的事情。
 
付晓东:您是把做画廊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吗?
 
田畑幸人:我不是一个职员,我是按照生活方式来做画廊。你是职员,每月拿工资,就会牵扯到退休年龄的问题,做画廊不需要退休。我按照我的意愿做自己喜欢的事,能够维持正常的生活,就按照自己的方式做。我经营画廊,有我的家庭,周围的艺术家,有喜欢的事情,喜欢的作品,这就是生活。我要比这个奢求得更多,老天爷会惩罚我。
 
付晓东:对艺术本身有没有价值判断的标准?
 
田畑幸人:这个东西没法具体解释,我喜欢古代,也喜欢近代和当代的作品,什么都会看。我会凭自己的经验和经历去寻找艺术家,只有经验。艺术从来没有进步之说,以前的东西到现在还是这么好。完全是凭自己多看,多理解。老的东西,一直看过来,还是这么好,不存在当代比古典更好。但艺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有时候强一点,有时候弱一点。评论家能够说出来,我没有评价的必要,只有当时的判断。
 
付晓东:画廊是连接艺术家和藏家的通道,东京画廊的作品通常是什么人来买?有没有特定的人群买当代艺术作品?
 
田畑幸人:世界这么大,我相信有人会为好的作品而感动,虽然少,但是会有的。固定的人群不是很多,在日本有一些这样的人,几十年固定的买画,比较信任我,听从我的建议。有人当初在作品便宜的时候推荐给他,但他没有买,等几年以后贵的时候就会很后悔,这种人当再次推荐的时候,就会买。当时相信我的人,就都会很高兴。


相关文章
田畑幸人
 

 【今日论坛】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相关链接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