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伦敦苏富比的英国文学及历史拍卖会上,将拍卖当今英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文献——莎士比亚特大装剧本集首版(1623年),而在5月20日,伦敦苏富比公司携这一重要拍卖标地到北京举行了预展。在这一拍品全球巡展的四个目的地中,北京是第三站,对于苏富比而言,将如此重要的拍品带到北京预展还是首次。
预展现场,笔者如约见到了原为苏富比亚洲和澳洲区执行董事的司徒河伟先生(Henry Howard-Sneyd)。如今,司徒河伟先生的新头衔是苏富比欧洲及亚洲区副主席。因为在他的领导下,苏富比香港公司的业绩连年攀升,总营业额达18亿3千600多万港币,增长率达到了94%,更源于3月底4月初,纽约苏富比和香港苏富比在亚洲当代艺术项目的出色表现,令苏富比高层看到了亚洲市场未来的巨大潜力和强大的购买力,也据此对亚洲管理层进行了新的部署。
升职后的司徒河伟除继续履行原来的职责外,他的新职务将更着重于推动亚洲区业务国际化,将亚洲艺术的影响力推广到全世界,同时在苏富比内部给予亚洲业务更大的支持。新官上任的三把火该如何烧?莎翁特大装剧本集的北京巡展,即清楚地表明司徒河伟已将他在苏富比的影响力带到了亚洲。司徒河伟先生解释说,“苏富比公司早年以经营书籍拍卖起家,这次将估价250—350万英镑(约合3600万至5000万人民币)的重要拍品带到北京进行预展,出发点是希望中国的顾客能够对苏富比的历史和活动有更深入地了解。”莎翁的这一唯一保存完整的特大装剧本集或许无法在中国找到买家,但司徒河伟率领下的香港苏富比显然是从春拍的中国当代艺术大捷中尝到了甜头,站稳香港的据点后,接连不断地北上中国大陆展开宣传攻势,如此珍贵的拍品来北京预展,对于苏富比在中国大陆的宣传无疑是最好的噱头。
世界艺术品拍卖行业的竞争,毫无质疑首先是佳士得与苏富比的较量。在2005年两个拍卖季结束后,佳士得占有了57%的亚洲市场份额,无论他们的竞争如何白热化,对市场来说,更在乎的是全球最具实力的两大拍卖行对亚洲业务的竞走可能给中国的艺术市场带来怎样的局面?而另据悉,对于持续热络的印象派市场,苏富比内部同样有将其引入中国的兴趣,苏富比方面渴望中国的买家群体尽快成熟起来。而中国艺术可以搭上苏富比这艘航船,加速国际化的进程,对我们来说,也是不错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