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来宾、各位朋友,由中国拍卖行业协会主办的“2005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国际论坛”是在中国首次召开,我代表北京市文物局对这次论坛的召开表示祝贺,特别是对远道而来的嘉宾和收藏界的人士表示欢迎和问候。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文物艺术品拍卖对文物市场及文物保护的影响”。
这届文物论坛在北京召开,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北京是文化古都,发展文化拍卖业有历史的优势,同时北京又是国家的首都,国际交往的窗口,有地域的优势。其次,北京是十年前最先尝试文物拍卖经营的城市之一,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这次会议对北京文物拍卖市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大家知道,北京的文物拍卖市场曾经历过一个艰难的诞生和起步阶段,文物拍卖是文物政策的产物,首先是国家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的建立打破了以往文物经营的行业垄断,瓦解了传统的文物经营体制,结束了文物只卖外国人的历史,使文物经营步入了市场经济领域。这些重大的调整,为文物艺术品拍卖经营提供了机遇,创造了条件,开拓了前景。
但在文物拍卖的初期,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对文物经营领域引入西方的拍卖模式,对社会和文物界内部都有反对、观望、指责之声,在拍卖企业的形成阶段更是风雨曲折。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北京的文物拍卖企业在经历了探索、提高等艰难的发展过程,最终成为北京市文物拍卖业多达35家,年经营额超过39亿元的全国最大的文物拍卖市场这样的大好局面。刚才在我之前发言的是我们的老领导,国家文物局的局长,曾在文物拍卖的初期,张局长是顶住了多方的压力,特别是对拍卖企业的成立给予了近乎于决定性的支持,并没有使当时拍卖这个新生事物在摇篮当中被夭折,而且有了今天这样一个发展的大好局面。应该说,张局长在拍卖业上作出的贡献是历史性的。在此,我建议拍卖界的同仁对张局长所给予的支持和贡献,大家以掌声表示感谢。
文物拍卖业的蓬勃发展推动了北京传统文物市场经营的重新组合,当年以国营企业为主体的文物市场终于被打破,传统的固定式的方式也被开放式的经济模式取代,在各方的积极参与下,也形成了以经营文物、传统工艺品、旧货等不同档次、不同年代多种商品经营的系列,在文物拍卖行业的推动下,北京的文物市场以文物拍卖业为最高的经营形式,而构建起了多种经营方式的旧货市场、工艺品市场、文物零售市场和文物拍卖市场等不同企业为主体的市场经营体系,显示了北京文物工艺品市场的繁荣景象和自身发展活力。文物拍卖经营作为西方国家一种成熟的经营方式,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直接的仿效模式和直接的借鉴经验,为国内的文物市场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特别是西方国家多年形成的经营理念、管理方式和经营理论的引入,使我们拍卖活动少走弯路,并且在高层次直接进行拍卖经营和探索。十余年的经营经验证明,拍卖方式和经营理论对以往的拍卖方式带来的启示是多方面的,使我们在多年来的经营形式中发生了思维方式的变革,使文物市场这块专营境地在文物市场上展现了全新的局面,最新的变化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文物市场产生了社会多方参与文物工艺品销售的经营体制,打破了传统的行业垄断,和独家专营的模式,使文物经营涵盖了各个方面;
二是在观念上确定了新的文物经营理念,这就是文物工艺品经营已融入到市场经济之中,其价格与流通已不在受行政所约束,它遵行的是市场经济规律的支配。
三是逐步形成新型的文物工艺品市场模式,这体现在三个方面:1、文物经营区域已不仅仅局限于一省、一市,而是跨省越市开展文物经营活动;2、文物拍卖来源更为广泛,其领域也在不但扩展,特别是一批台湾收藏界人士参与拍卖文物市场的经营,为北京文物市场增添了新的成份和内容;3、境外回流的文物在拍卖市场上逐年增加,增加了国际性,其证明了北京文物市场和国际的联系性。4、文物拍卖市场越来越多,参与拍卖活动的除了收藏界人士外,还有很多拍卖公司,在当前文物价位的不断攀升和文物的保值、升值这两大优势的吸引下,越来越多的房地产业、经营系统和生产企业的人士也注入大量的资金,使文物拍卖成为社会多方参与和社会多种资金支撑的行业。
多年来,国内拍卖行业的管理是文物市场保护的一部分,从传统的零售到拍卖的转变,只是经营者和经营方式的改变,其经营活动仍在国家文物法规之内运行,经营活动的属性没有根本性的改变,特别是其中的经济效益,和向博物馆和科研单位提供馆藏品和科研资料这两项基本职责不但没有大的改变,而且拍卖经营对这两项职能实现了效益的最大化。其经济效益是外贸批量出口和企业零售所达不到的;其向博物馆提供的文物质量也是以往不能比拟的。在这方面,北京的各家拍卖公司都做出了贡献,其中瀚海、嘉德、中旺在文物的拍卖中不断作出骄人的成就,他们整体的拍卖经营在不断创新高。文物拍卖业的兴起带动和促进了流散文物保护的客观效果和重要作用,现在已是显而易见的。在过去已有很多评论和肯定,过去曾有人列举拍卖在文物保护中的十大好处,这也并不为过。我们仅从文物市场的层面就可以看到拍卖对文物保护的作用,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一是普遍提升了中国文物的社会价值,在以往的一段很长时间内,中国的文物和工艺品是悠久的历史价值低廉的经济价位,文物的社会价格不能体现其自身价值。这是11年来文物拍卖业的兴起改变了历史上文物的高价值、低价位的局面,使文物应有的价格逐步得到体现,提高了中国文物在国际上的地位。
二是初步改变了中国文物外流的历史问题,实现了境外文物回流,在北京的拍卖市场上境外文物所占的比例逐年提高,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在历史上英法联军、八国联军在民国动乱时期的文物也开始回流大陆市场,这是中国文物历史上所没有的现象。我从1977年到88年一直在做文物工作,所做的都是文物的出境手续,文物的入境几乎没有做过一件,这几乎可以看出文物的走向。因此对中国来讲,文物回流的作用和影响同香港回归具有同样的意义。
三是拍卖业的兴起使我们同台湾收藏界人士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很多台商直接参与了北京文物市场的经营和拍卖的经营。两岸的联系、影响和意义应该说已经超出了文物的范围。
四是极大地提升了民间文物的保护意识,文物传统工艺品在社会上受到了普遍的重视。在九十年代以前,文物部门在废品收购站能够捡出西周时期的铸器,应该说传统工艺品的保护受到了空前的重视,文物旧工艺品的收藏队伍已经达到了空间的规模,各种旧工艺品的市场长盛不衰,北京的旧工艺品市场又建起了大规模的书画城等,在民间取得了全面的保护。北京的文物市场在取得突出成绩和空间发展的形势下,解决了北京的35家拍卖企业整体水平相差悬殊的问题,和部分企业拍卖运作不够规范的问题,拍卖企业整体技术有待充实,以及部分企业的拍卖活动表现出急功近利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改进工作,使经营管理不断完善和提高。
就北京文物市场的整体而言,还需要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国际拍卖市场的管理工作理念和运行机制,文物拍卖的整体管理水平和运行机制还需要和国际接轨。北京市文物局作为行业管理部门,我们将进一步会同工商局、税务局等部门共同做好拍卖企业的服务工作,全面培育、巩固和促进北京文物市场的发展和提高。
最后,预祝本届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谢谢!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