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荣广润与国外戏剧家的交流
冬日暖阳下,绿树红楼相依,刚刚过完60大寿的上戏校园内已恢复了往日的宁静。在中西合璧的小洋楼内的院长办公室,见到了市政协委员、上海戏剧学院院长荣广润。他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个子很高,精致的无框眼镜,儒雅温和的谈吐,多年来在艺术领域的浸润,加上留学英伦的背景,显得极为绅士又非常时尚。
一个班出两个院长不多见
荣广润院长的温文尔雅是有书为证、有史可考的。
著名学者余秋雨在《借我一生》一书中提到,因为受不了不懂装懂的工宣队员,曾“动了一个不太厚道的脑筋”,“心想我的同班同学荣广润脾气特别温和,比我更有忍受力”,因此向工宣队推荐语文成绩“比我好得多的荣广润,来写劳动进度简报。”
这个脾气特别温和的同班同学就是现在的荣广润院长。这是当年他们在校等待分配中的一个小插曲。多年之后,同班同学余秋雨和荣广润又先后担任了上戏的院长职务。一个班出了两个院长确实不多见。那一年报考上戏戏剧文学系的有近千人,几试之后只录取了30名佼佼者。这个班中还有日后成为始终恪守严肃文学理想的《收获》杂志副主编的李小林。
5年的专业学习,从戏剧理论到剧场艺术,从外国古代戏剧到近代戏剧作品,为青年荣广润打开了一个广阔的戏剧天地。荣广润饶有兴趣地回忆起大学时代的一些趣闻往事。当年学校一度停课,图书馆关门,想书心切的他就偷偷地向管理员蔡祥明借书看,“看到精彩的,就记笔记抄下来。”在浩瀚的藏书中如饥似渴的阅读与思考,在知识的海洋中淋漓畅快的思想之旅,让他学业不但没扔,反而更为精进。偷偷读书、用毛边纸写格律诗……大学生荣广润的生活倒也是兴趣盎然。
42年前序幕拉开
荣广润与上戏的缘是从17岁开始的。
“除了学习,就是和同学们自编、自排、自导、自演校园话剧,每次演出都大受欢迎。我还记得当时排的一个节目叫《小红军》。”少年时的戏码记忆犹新。上中学时,荣广润已是学生话剧团的活跃分子。似乎在青少年时期,荣广润就自觉或不自觉地选择了未来的方向。
当年,在报纸上看到上戏的招生通知,6个喜爱艺术的中学生立刻结伴报考。“我因为戴眼镜就报考了戏文系。3个考表演系,2个考舞美系,1个考戏文系,最后只考上了1个。”
40多年后再提起那场竞争激烈的考试,荣院长还记得当时考场的紧张气氛和自己的临场发挥。“一试二试三试,闯到口试这最后一关。我的试题是看一幅国画讲个故事,画面上是很多人在进行选举。”思考片刻后,考生荣广润滔滔不绝地讲了个人民选举的故事,从旧社会广大劳动人民受剥削受压迫,讲到新社会人民扬眉吐气当家作主,有人物有情节,听得主考官魏照风当场连说了两个字:“好!好!”。
序幕拉开,这个当时对戏文系概念都还不甚了了的青葱少年,由此开始了他的戏剧人生。
1963年考入上戏,1968年毕业留校工作做了教师,之后走上管理岗位,1988年任副院长,1996年起成为上戏第8任院长。他还兼任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国话剧艺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莎士比亚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文联委员,上海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翻译家协会理事,上海话剧研究会副会长等职。
42年间,除了留学和赴海外进行学术交流,人生轨迹主要都集中在上海戏剧学院。荣广润笑言:算起来,我的三分之二多的人生是在上戏度过的。
我们的任务是培养国家队
上戏是热爱艺术的青年人心目中的理想学校。荣广润说,“我们学校很强调要培养最高水平的人才,因为国家给我们的任务是培养国家队。”
荣院长一直都没有离开过教学岗位,目前还在带5个博士生、3个硕士生,他还是一些院校的兼职教授。
“最不喜欢这种学生,纯粹把读书作为一种谋取利益的手段,同时又不愿意花艰苦的劳动来获得利益。”荣院长说话观点分明。
作为教育家,荣广润秉持一个理念:要实现艺术的理想,首先你得对艺术有一个认真的态度,对艺术有一种真正的投入,第二就是一种认真刻苦学习的态度。这两个是学习艺术的前提。
艺术在很多人的想像中是跟荣耀、社会影响力、名誉甚至财富联系起来的,他真诚告诫学生,不要把艺术想像为仅仅是它美丽和诱人的那一面,艺术更多的是跟汗水、劳动、辛苦联系在一起。付出认真而艰苦的劳动才能有大的成功。
谈到对学生的培养,荣广润认为艺术院校首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戏剧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不断培养自己艺术创作的能力、创新的能力和想像力,这是成为一个艺术家最重要的。“如果艺术只是模仿,只是跟随的话,那就没有艺术。”与之相联系的非常重要的是他必须有一个艺术家或者一个艺术人才必须具备的文化、道德修养素质。
他进一步谈到了戏剧教育。在国外,戏剧有一种很好的功能就是“戏剧用于教育”,从小学一直到大学的课程都有戏剧的内容。在我们传统的教育体系中,大学虽然也有戏剧系,但是很少,中小学的艺术教育只包括音乐和美术,没有戏剧教育的基本课程。中国的戏剧院校除了要培养专业的戏剧人才外,也应该起到培养艺术教育人才的作用。
“如果学生和青年们能够欣赏、会欣赏而且经常去接受戏剧这种艺术的熏陶的话,对于人的气质、人的审美趣味和水准的提高都会产生明显的作用。如果只是单纯地去看一些流行的影视剧,那么就像吃快餐,时间长了,会造成营养不良。”
“小雨散浸淫,为润广且深。” 欧阳修的这句诗,也许可以作为他数十年教学生涯的一个写照。
中国戏剧教育要走向世界
荣院长的英语非常道地,标准伦敦音。1984年,他到英国伯明翰大学莎士比亚学院与戏剧系留学一年半。其后又多次出访进行学术交流。1990年赴前苏联列宁格勒戏剧学院、莫斯科戏剧学院学术访问;1993年在美国长滩加州州立大学戏剧系讲学2个月;1994年在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与林肯艺术中心进行中西戏剧比较研究近半年;数次被香港学术评审局聘为评委……他的眼光和理念是国际化的。
“上海正在打造成为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在历史上上海也是一个文化交流比较活跃的地方,这个传统在我们学校是非常强烈的,我们介入或者参与的国际文化和戏剧交流活动非常广泛。”开放办学,只有不断与国际上最先进的艺术水平进行交流,才能让上海戏剧学院真正走向国际。
“国际小剧场戏剧节”——被誉为国际戏剧盛会,自1998年,上戏每3年举办一次,至今已办了三次,来自世界各地的精彩展演所呈现的视角盛宴,国际国内同行间的交流研讨所营造的良好氛围,丰富和提升了上海城市文化内涵,上海的都市文化内蕴也经由这个窗口不断延伸到世界各地。
举办这样的戏剧节,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也许可以追溯到20年前荣广润在国外观剧的感受。
在英国留学时,“看戏是我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英国的小剧场演出独具一格,很为青年人与知识阶层青睐。有一次,为了看一场演出,他提前一小时赶到剧场,票子早告售磬,“抱着等退票的一丝希望,我与十多名一样心思的观众排队等到开场之后仍无所获,只得失望而归。当然我在其它小剧场还是看到了不少精彩演出。”
国外看戏的经历让他感受到,以实验创新、注重艺术探索为宗旨的小剧场戏剧也是国际都市戏剧十分活跃的重要部分。“这一感受在以后我到纽约、东京、香港等其它大都市都得到了反复的论证。”让小剧场戏剧为都市文化增添更丰富的内容与色彩,成为艺术家们共同的心愿。
“国际戏剧表演教学交流项目”——从1999年到现在,连续6年,上戏都被邀请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的这个交流活动,上戏与俄罗斯圣彼得堡戏剧学院、英国皇家戏剧学院共同被评为三家示范学校。这样高规格的交流在国内首屈一指。叩开这扇交流大门的是荣院长的一次国际学术研讨活动。
“国际莎士比亚戏剧节”——1986年举办的第一届,在国内外产生深远的影响,被认为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件了不起的大事。
“双语教学及合作演出”——在校的学生有很多都出过二三次国去参加演出。明年一开年,就有《1421年》剧组赴澳大利亚演出。
“中国戏剧教育要面向世界,走向世界。我们有这个需要,也有这个能力。”院长沉稳坚定的表述,让记者觉得,上海戏剧学院向“国内第一、国际知名”的定位走得很快很近。
到华山路看戏去
谋求新的规划与发展,院长的目光投射到了学院外。目前正在大力拓展的戏剧大道、创意学院、虚拟空间实验项目等是学院新一轮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精髓和灵魂。“从艺术角度来讲,上海的西南角向来是上海市里面人们认为的高雅的地方,文化气氛和文化资源方面的历史积淀和传统比较好。而我们学校也希望不仅仅在校内办学,希望更多和社会接近。我们的许多作品包括学生的毕业演出,都会对外公演。如果把这些资源整合一下,我希望形成一个制度,让人们觉得,如果要欣赏话剧,就要到西南角来。”
2004年,上戏率先倡议:整合周边资源,成立戏剧大道演出联盟。这一提议立即得到了多家单位的积极响应,上戏联同4家兄弟单位成立演出联盟,要联手打造上海的“戏剧大道”,使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名团、名校都能在“戏剧大道”上展示风采。“这个地方的话剧团体很集中。我们学校的对面是儿童剧院,旁边还有话剧中心,自然就形成了一个话剧为主的片区。”
市政府将华山路戏剧大道列入上海文化设施建设的总体规划。华山路戏剧大道进入实质性运作阶段。记得几次戏剧节,平日颇为宁静的华山路上的热闹景象,已成为沪上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
校庆期间,上戏奉献了16台演出,7台话剧,4台戏曲,4台舞蹈。有人说,上戏在突破象牙塔,寻找和营造上海文化的“硅谷效应”。
没有一流的大师,就没有一流的学生。从另一种意义上理解,“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校长的风格就是学校的风格。一位有艺术家眼光的现代管理者,您从荣广润和上戏的不解之缘中读到他的风格了吗?
相关链接:上海戏剧学院是中国培养戏剧专门人才的高等艺术院校,前身是上海市市立实验戏剧学校,1945年12月1日由著名教育家顾毓琇与著名戏剧家李健吾、顾仲彝、黄佐临等创立,熊佛西先生为首任院长。1949年10月,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改名为上海市立戏剧专科学校。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实行院系调整,山东大学艺术系戏剧科、上海行知艺术学校戏剧组并入后正式建院,更名为中央戏剧学院华东分院。1956年正式命名为上海戏剧学院,系文化部直属高等艺术院校。2000年4划转为由上海市与文化部共建,2002年6月,原上海师范大学表演艺术学院、上海市戏曲学校、上海市舞蹈学校并入上海戏剧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