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完备的艺术市场体系来说,作为一级市场的画廊业的存在和繁荣是行业健康、繁荣的重要支柱。而画廊对于无论是在地球的哪个文明角落的人来说都是一个“容易开、难持久”的事业,这几乎成为了业界的常识。回眸中国现代形态的艺术市场,短短十几年的历程,仅在北京、上海两地就已经有太多的画廊开、关戏剧上演,剧烈的时候3年间从3000家缩减到几百家再到几十家。借用其他行业的戏语“剩者为王”来形容本土的几家老牌画廊好像有些调侃,但是他们的坚持确实是一个不易的过程,而其中还运营得不错的就尤属难能可贵,世纪翰墨画廊就是这样为数不多的一个。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世纪翰墨画廊作为本土推广学院、当代和实验艺术的机构就成为北京艺术界的重要力量,10年来做事情的冲劲和热情一直推动着世纪翰墨的行动,如今在研究中国艺术市场尤其是画廊业的历史时,世纪翰墨画廊已经成为了不可绕过的一个地标。那么是什么让这样的一个本土品牌一路走来且日渐进步呢?
专业素质加对艺术的热情
世纪翰墨画廊的负责人林松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在这个号称中国皇家美院的艺术学府中他不仅获得了扎实的艺术史知识,而且也培养出了对艺术的热爱、品位和判断力,并在与创作院系的同学的友谊中加深了对艺术家群体的了解,这一切成为了林松起家的资本,而且即使今天,这些资源也依然是世纪翰墨得以保持画廊优势的支撑之一。“我们从画廊建立那天起就定位于支持年轻艺术家的艺术作品,十多年来大的方向一直没有变。”林松如是表述画廊的运营理念。十几年来,林松以其眼光和判断力已经为市场推广出至少两代的明星式人物,现在市场上炙手可热的年轻一代艺术家,如夏俊娜、季大纯、尹朝阳、章剑等人均出自翰墨门下,而更新一代的,如阎博等人也开始在翰墨的推广下崭露头角,也正因为此,世纪翰墨被业界比喻为青年艺术家的梦工场。
精准的眼光背后往往有着坚实的原则和标准,林松在选择年轻艺术家的时候坚持这样几条标准:
首先是艺术家要具备一定的技法修养,这个是确保该艺术家未来的艺术生命和前途的基础。林松认为“好的想法和观念当然很重要,可是你要是没有很好的技法和艺术语言的修养,那么很难保证能将思想恰当地表达出来,这个是基石,离开这个成就将会不稳”。
其次是艺术家要有自己的独有形式语言、风格、图式,要有自己的原创性思考和表达,这个是艺术家的价值所在。原创性一直以来都是艺术的灵魂,而无论是对艺术品还是其他商品,良好的区分度和个性化标志都是保证其市场运作成功的关键因素,而雷同的样式和思路则是大忌。“艺术家都有各自的年龄层和背景、阅历,他们独特的、个性化的思考都是其所生活的社会和时代的影响在他心灵中的反映,而这个表现在他们的艺术创作中就会显现出一种时代特色,在审美之外还具有一定的文化人类学意义和价值。”林松这样解释独创性对于艺术家和其创作的意义。
再次,林松认为“我们当下是处在一个国际化的语境中,画廊也会逐步拓展国际市场,这就要求艺术家的作品具有一定的国际化元素”。他认为一方面资讯的无界流通和交通的便捷缩短了不同国别和文化的交流区隔,这使文化之间的国际化流通成为可能。但是真正的国际化绝不是模仿、拷贝西方图式、流行元素,真正的国际化恰恰要在民族文化中来寻找,在东方文明中来发掘,这个说法颇似“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个前些年学术界的口号。
明确的标准和原则是正确行动的前提,但是这个事业的做大还需要对于行业本身的热爱。“画廊是要开一辈子的,我很喜欢这个事业,也很享受这个事业给我带来的发现、欣赏的乐趣和友谊关系的维持”,林松把这归结为自己的美术情结,“我把好的艺术家和好的艺术作品发现然后推荐给藏家,在这个过程中我也享受到艺术品带给我的审美愉悦和思考启发,当然我在里面也得到了物质回报,但是赚钱并不是我最主要的从业动力。”
注重运营操守,多层次的服务模式
画廊作的是联结艺术家和藏家的中介服务工作,因而艺术家和藏家是画廊最重要的朋友和资源。
A.服务于艺术家:
保护好自己代理的艺术家,设定合适的推广计划和渠道,这些是画廊应该对艺术家提供的服务。“开画廊要有自己的操守,不能参与炒作。我们代理的艺术家,原则上是两年之内不参与拍卖的。我们必须保护艺术家免受市场不良运作的伤害。艺术品的价格应该有个合理的上升梯度,是随着艺术家风格语言的逐渐成熟和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而自然而然的价位抬升。”画廊会给代理的年轻艺术家一个时间段来帮助他们完成自己艺术语言的锤炼、成熟,林松认为,“画廊参与炒作,短期内是可以赚得利益,但是对于艺术家来说,过快的价格抬升会造成市场震荡,因为接受不了这个增长速度而导致市场萎缩,最终在承受力下降的情况下支持资金退场从而造成艺术家有行无市的尴尬局面,最终会影响到艺术家的方方面面”。
对于画廊代理的艺术家,林松有着自己的推广计划,2007年,一个是在画廊方面会推出一些年轻艺术家的个展,另一方面,一些风格和艺术语言比较成熟的艺术家将会推广到中国美术馆等公共机构来做展出,让他们被更多的人群所熟悉和认同。同时画廊也在和学院、策展人合作联合推出艺术家的大型学术展览,提升其在专业圈的知名度和关注度。“也许有些艺术家已经不是或者已经不完全是世纪翰墨的代理艺术家,但是因为曾经的合作关系,我们依然保持着很好的友谊,画廊依然会支持他们参加重要的展览,比如即将举办的季大纯的展览。”作为2007及以后的事业拓展,林松透露世纪翰墨将努力拓展国际业务空间,已经有一系列的计划安排被列入了画廊的日程。
B.对收藏家负责:
世纪翰墨的运营一方面是要保护自己的艺术家,另一方面也要对藏家负责。
“也许是因为自己的美术史背景,我只给翰墨的客户推介优秀艺术家的优秀作品,要是一件我不看好的作品,即使它市场状况还不错,比如一些装饰性很强的甜腻作品,我也很难将它接下来,更谈不上去把它推介给我的顾客。”林松认为客户都是自己的朋友,大家基于对优秀艺术品的共同热爱和保护而相识、相知,这个是很难得的友谊,他不愿意因为纯粹赚钱的商业行为而破坏这个关系。
品牌的概念有很大的一部分是和时间有关系的,10年的信誉和操守坚持以及不错的眼光和判断力,世纪翰墨在专家所称的“画廊赢利时代”也开始了自己的事业放大期,“因为你有10年的积累,大家可以看到你之前做事的案例,知道你的眼光和判断力,你有你的信誉,大家相信你,也知道你不会给别人太离谱的价钱,所以现在翰墨的生意层面正在扩大”。林松说一方面现在画廊推广的年轻艺术家有了很好的接受度,一些藏家出于对翰墨的信任而不断地购买这里推出的艺术家的作品。另一方面一些藏家也在委托翰墨购买一些翰墨画廊业务之外的艺术家的作品,“一个方面我们知道作品谁哪里有,价位是多少,因为好多作品其实就是以前在我们这里卖出去的,画廊有很好的记录。再一个是客户相信我们的鉴别能力,不会买到假画”。现在这已经成为画廊业务的一部分,而且有逐步扩大的趋势。
作为一个画廊经营者,林松认为画廊的违规操作是在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因为炒作的价格上去后,一方面艺术家会不满意自己在画廊只拿到那些份额,双方会发生矛盾。而另一方面画廊的买家因为承受不了这个价位也会离开,最后搞得自己也没有办法维持。林松强调:“藏家希望看到自己欣赏的艺术家有一个有序的成长和进步过程,无论是学术还是市场层面。”
参与公共性事业,热衷公益性活动
作为中央美术学院的毕业生,林松很关注学院学生的状况,他曾经多次作为“学院之光”展览的评委出席颁奖仪式,他认为对于年轻艺术家应该多鼓励和扶持,应该给他们更多的机会。“等条件合适的时候,遇到志同道合的合伙人,我们会回美院设立奖学金。”林松满脸期待地说。他认为画廊虽然是赢利性商业机构,但是毕竟对艺术文化的推广是画廊职责的一部分,而支持年轻人、支持年轻的后备力量,对于整个艺术行业、对于艺术市场都是不无裨益的,画廊不能因为这个和自己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就不做。他介绍说,翰墨画廊和学院的一些策展人、学者已经合作过多次有关年轻艺术家的推广展览,“画廊为赞助主体做了3次,现在这个项目仍然在继续做下去,参加者多为一些在校或者刚刚踏入社会的年轻艺术家”。
林松还一直积极参与政府的有关画廊产业的立法和管理条例的咨询会议,“行业应该有相应完备的、合理的法律、法规来支撑。政府应该获得准确的行业信息,要知道画廊业的真正处境和特点,我参加这个是希望政府能够在正确了解画廊情况的基础上了解画廊的需求和目前存在的问题,从而推动有利于行业发展的措施的出台”。他说也许这个是与自己画廊本身并无直接利益关系的,但是这是有利于整个行业有序、健康发展的,有利于政府和企业在顺畅沟通的基础上达成共识,所以他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来参与这样的事情。
画廊作为一个艺术品专业经纪机构,其档次和品味取决于其负责人的艺术品味、眼光和对于市场趋势的敏感及判断力,这个是画廊运营的软灵魂。在具备这个的基础上,有些策略性和硬件性的条件也是画廊运营的关键之处,如相对充裕的资金、成熟的财务监控、合适的选址、协调的内部空间布局设计等,这些硬性条件具备了,就能为画廊的运营提供硬件方面的支撑。而这种内外兼修的画廊事业毕竟是一个企业模式,所以如何将软硬资源加以利用以达到效率和效益最大化,则需要高超的运营管理经验和智慧。在当下这个群雄逐鹿、画廊蜂起的时代,如何合适地定位画廊运营理念和目标,如何安排好品牌推广,如何维持和善用媒体宣传渠道,如何与学术机构、业界专家保持好关系从而获得支持,如何保养和开拓客户关系,如何最有效地推介自己代理的艺术品,这些都是一个画廊在当下得以做大、做强、做重要所必须加以解决的问题。
世纪翰墨作为一个本土画廊品牌,他的成就是在对以上部分问题的个性化解决的基础上取得的,当然他也有自己的问题所在,但是在这个艺术品身份日益多元化、资本对艺术品兴趣日增的时代,相信问题都会在画廊的运营中逐渐得以解决。对于一个健全的艺术产业来说,理想的莫过于形成良性的国际化力量的竞争、共存关系,这个有利于行业机体的不断成长和新陈代谢,从而提升品质,所以还是要期待更多的本土画廊品牌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