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门艺术中心是由中国台湾的台凤关系企业于1989年创办的,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由于其先进的经营理念以及一系列高规格国际艺术大师展览的举办,帝门艺术中心已发展成为国内极具影响力的画廊,其在国内画廊界的指向性地位也随之确立。2005年,在台资画廊纷纷进驻北京市场的大潮中,陈绫蕙也将帝门艺术中心带到了北京。帝门艺术中心进驻北京后举办的第一个展览就是“大搞新关系,艺术伦理学”,开幕现场的高人气也令陈绫蕙零距离感受到了大陆市场的火爆气味。
之后,陈绫蕙又相继举办了“城市混响”胡介鸣影像艺术展,“美丽新世界”林佩淳、翁培竣(翁奋)、梁艺作品展,王宁德、薛松、王顷、UNMASK'S 个展以及“逆时空间”林俊廷新媒体艺术展,帝门艺术中心在北京艺术圈的人气也不断地高涨。仅一年多的时间,陈绫蕙就带领她的帝门艺术中心强力挤进由国内专业媒体——雅昌艺术网评选的“2006年度十大画廊”。作为刚刚踏入大陆市场的帝门艺术中心,能够在众多优秀画廊中脱颖而出,其舵手陈绫蕙女士的经营能力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获得此荣誉也是对她辛勤付出的一种奖酬。
像热爱生命一样去热爱画廊事业
大学主攻医学专业的陈绫蕙在毕业后并没有如父母之愿成为一名医生,她也放弃了出国深造的机会,而是选择了进入画廊工作,这令周围的亲戚、朋友颇感意外。陈绫蕙在27岁时进入了台湾帝门艺术中心,同时也把“利润中心制”概念带入了帝门的运作流程,使帝门可以完全靠艺术品的运营来支撑自身的经营。
在与陈绫蕙女士的交谈中,她一再表示自己非常庆幸经历过真正喜欢艺术的年代。在90年代的台湾,人们购买一件艺术品的原因就是真心喜欢,仅此而已,那时也不存在艺术品投资的概念。至今她还非常怀念和朋友们在一起聊侃艺术直至深夜的时光,当时人们对艺术的热情高涨而真挚,那段难忘的时光也坚定了她对艺术推广事业的决心。
对现在的陈绫蕙来说,尽管时代不同了,人们都被赋予了一种不同的角色,但她对艺术和她所从事的画廊工作依然信心十足,义无反顾,用她的话来说,“画廊工作已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我像热爱我的生命一样去热爱它”。
高规格、博物馆级展览使其受益匪浅
陈绫蕙第一次独立策划展览是在16年前,当时的感觉懵懵懂懂,但也很兴奋。对陈绫蕙来说,印象最深刻、受益最大的展览还是1995年的卢浮宫大展,对于展览的那些细节至今她还记忆犹新。展览由帝门教育基金和艺术中心共同来操作,这个展览对陈绫蕙来说非常重要,从作品的选借、运输到展场的布置,她都参与其中,整个过程的操作非常严密、细致,对于年轻的陈绫蕙来说既是个挑战,又是一个极好的学习和实战的机会。从作品的级别到整个展览的操作过程都是高规格、博物馆级的,作品在到达台湾后,由警车开道护送至帝门艺术中心,陈绫蕙既感到刺激而内心又是战战兢兢,生怕哪个环节出现问题。整个过程,细心的陈绫蕙没有放过每一个学习的机会和细节问题,尤其是学习卢浮宫工作人员的严谨态度和对展览过程中所遇问题的理解分析以及解决的方法。
从90年代开始,帝门艺术中心与帝门艺术教育基金会积极引进国际艺术大展,除上面讲到的1995年的卢浮宫大展外,还有1990年“夏加尔水彩及版画大展”、1993年“莫奈及印象派画展”、1994年“NIKI作品展”、1997年的“汉斯•哈同回顾展”、1998年的“毕加索大展”、 1999年的“新罗马画派展”,一直到2002年举办的“文艺复兴先驱——乔托大展”。台湾帝门艺术中心一直延续着引进国际艺术大展、介绍西洋经典名画、代理高知名度的成功艺术家的轨迹,其学术和专业形象也随着这些展览的举办而日益稳固、提升。
同时,能够参与操作如此众多的高规格展览,对陈绫蕙本人来说其收获之丰毋庸置疑,她也在不断地积累展览、策划、运营操作的经验。随着帝门艺术中心在台湾画廊业指向性地位的确立,陈绫蕙也在台湾艺术界确立了自己的位置。也许没有必要强调其性别的因素,作为一名女性,她赢得的不仅是事业,更多的还有尊重与敬佩。
新媒体艺术的推广与市场培育
在帝门艺术中心所举办的一系列展览中,我们可以从中发现陈绫蕙的一些经营及推广的思路。她一直在努力推广多媒体艺术尤其是以电脑技术运用为载体的新媒体艺术,以及摄影、雕塑、平面等不同的综合艺术,来尽可能多元地呈现当代艺术的面貌,将各个艺术领域独领风骚的艺术家推荐到北京来展览,进而推向国际当代艺术领域。其“野心”也显而易见,就是将帝门艺术中心打造成为一流的国际当代艺术平台。换言之,陈绫蕙不甘心老跟在潮流后面,她要立在艺术潮流的浪尖上。
开幕展“大搞新关系,艺术伦理学”结合林书民、缪晓春、王宁德、unmask等艺术家,展出多媒体互动作品及高科技的全像摄影作品,让参观者参与其中,利用脑电波来相互较量;“城市混响”胡介鸣影像艺术展中,艺术家胡介鸣试图以影像的综合媒介的表达方式,从城市的变迁与现代文明的冲突中探讨人与历史、人与自然以及人与当代文化生态环境的关系,并转换出他在其中的立场、态度,与北京一同见证这个时代;“美丽新世界”林珮淳、翁培竣(翁奋)、梁艺作品展,从两个角度来切入,一是从都市化进程来看现代人所处的环境异化问题,另一个则是从电脑科技普遍性所延伸出来的人工化课题;而“逆时空间”林俊廷新媒体艺术展则是最能体现帝门艺术中心未来发展战略的展览。
如“逆时空间”林俊廷新媒体艺术展策展人郑乃铭先生所说,“如果把范围缩小到艺术这个领域,新媒体艺术在这近半世纪来发展最为蓬勃,尽管它并没有取代传统艺术运用笔、颜料的主流位置,但它却丰富了艺术表现的形式,也为艺术家带来较多的创作刺激。运用视讯与计算机科技媒材,所创作出来的艺术表现,被归纳到所谓新媒体艺术(New Media Art),或许是因为新媒体艺术建立在计算机科技基础上,而计算机所具备的容积量又是惊人、沟通能力也是极度快捷。因此,在我们习惯称呼‘新媒体艺术’这个专有名词的过程里,很自然就会把新媒体艺术视为一种平台,一种能承载诸多可能性的沟通平台。这一点,在我们看待绘画或雕刻艺术表现时,是根本不可能如此想的。可见,新媒体艺术在现阶段,不单单只是一种艺术表达形式,它应该也是人际沟通的一种方式”。
陈绫蕙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经费在新媒体艺术上,并不是心血来潮,十几年画廊经营的成功经验成就了其对艺术潮流的前瞻性,也成就了其推广、经营新媒体艺术的信心。或许在同行看来,这种前瞻性在国内有着极大的冒险性,而陈绫蕙自有其道理。陈绫蕙对国外尤其是欧美的艺术动态极其关注。陈绫蕙认为,在欧美,科技与艺术已经被广泛讨论开来,甚至已经有专门的部门来负责新媒体艺术的维修及相关服务,未来这一部分一定会有新的革命,她不想被革命的潮流抛在后面。陈绫蕙也坦言,电子技术更新很快,这要求新媒体艺术家也要不断变革,这对画廊经营者来说也是个挑战。对新媒体艺术而言,除了技术外,更重要的还是在艺术形式和表达内容上,这就是它和3D游戏的重要区别。
新媒体艺术的市场主要在欧美的博物馆、美术馆及重要艺术机构,而藏家也出现两极化的现象,要么就是资深藏家,要么就是年轻的新贵,其研发的费用及设备成本决定了新媒体艺术的价格相对较高。目前,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慢慢投入到了新媒体艺术创作中,新媒体艺术也慢慢地深入到我们的生活中去了。艺术人性化,艺术生活化,新媒体艺术已渐渐与时尚等融通,其收藏群体也会逐步扩大。
走在前面需要的不仅是勇气
“走在别人前面,开辟新的道路,是会有风险的,但我不在乎。没有这种勇气,我就不会来北京的!呵呵!”陈绫蕙自信的笑声湮没了笔者的明知故问,“反过来说,走在前面仅有勇气是不够的,它需要你足够的知识框架来支持你的判断,否则这种冒险是不值得的,我十几年的画廊经营经验就是我的资本,当然这也是我的压力所在。”目前,陈绫蕙正在北京大学的一个工商管理硕士课程班学习,在她看来,北京是一个全新的环境,是一个新的开始,好多地方需要她去学习、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