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位置 > 首页 > 艺界人物 > 理论家 
“工笔画”,非水墨体系的新兴中国画及其多样可能性
                            
日期: 2007/5/30 9:12:03作者:冯斌 来源:
 

这里所说的“工笔画”,不是指传统形态和传统图式的、相较于“写意”的、三晕九染而精细为之的工笔画。而是指相较于“笔墨”来说,以色彩为主要的视觉和绘画的形式语言要素,以传统工笔画的水性材质为基本材质,以传统工笔画的某些技法以及其生发性为演绎基础,或有材料选取的不同、或有肌理的利用等等为手段,有“制作”但又并非精细得谨毛失貌的“工笔画”。简言之,“工笔画”是以传统基因为生发点,又更新而出的新中国画图式。


如此饶舌是希望界定一个可以言说的范围。严格地说,这里的“工笔画”一词,只是一个不太严格的、有惯性的、也是有较大包容性的借用。

在中国美术史的演绎中,自宣纸的广泛应用以来,中国画的概念及其表现形式几乎定格在“水墨”一系,中华民族精神的“基因”在民族文化上由此寻得了一个可以传承的“载体”。


但是,“水墨”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作为中国画的唯一表征形式在今天是难以为继了。中国画必须寻求适宜于新时代的“载体”。我把此谓之曰“更新”。 所谓更新,即是在先天性已有“基因”的发展脉络上建设性地“破旧立新”,在传承的过程中继往开来。今天,中国画应该也必须在世界多元文化的参照中,在与世界发生联系时显现其特性和价值,以今日艺术的姿态存在于当今世界艺术之林,成为通达于世界的中国艺术。


今天的世界是一个新的文明正在替换先前文明的世界,它需要我们能从不同的视点、以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感知、接受、认识和表述。这不仅仅是文化的演绎,而是一个由量到质的又一次“进化”。


因此,中国画的问题就是先前文明中的一个传统文化何以在新文明中新生的问题。只有在这一大的认知背景下,我们才能认清中国画变革更新的意义——这实在是新文明之要求使然。


关于中国画的更新,具体来说,我认为“工笔画”的可能性是应该重视的。这是因为:1)传统工笔画和水墨画交相辉映,而且还更早的滥觞兴盛,其本身就是传统“基因”的一部分。2)相较水墨画样式的单一而言,“工笔画”也拉开了所谓中国画样式上的距离,从而能以新的面目来达至中国画的“破旧立新”。3)“工笔画”在表现形式上有其多样性的优势,无论材料、色彩、技法处理,都有更大的延伸空间,从而成为可资利用的丰富资源。

 

需要强调的是,可资利用的丰富资源仅仅是前提条件。更重要的则在于如何转换利用,这涉及到一个对待资源的问题,即建构转换机制的重要性。


   “工笔画”的现代转换,应该从切实的、建设性的改变开始。结合自己的艺术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材料。技术革命会对观念更新起到促进和推动的作用。要革除几千年的沿袭与惯性,就得寻求一个具体可行的切入点来进行从形式到内涵的逐步转化。从材料的不同选择和利用开始对中国画进行思路变革,促进图式的更变,以此作为切入点来探寻中国画的更新之道。2)色彩。绘画感染人是由多种多样的视觉因素共同作用的。它直接强烈,可以被普遍接收和理解。色彩作为绘画语言,由于其丰富性而更具表现力,同时,更可以区别于水墨体系的中国画,在非水墨体系的广阔空间中建立起当代新兴的中国画。3)观念上的突破与超越。对“国画”中人来说,当务之急是应该跳出古典情怀和思维,抛弃山水烟岚、田园牧歌、风花雪月的诗情画意,学习、探求和深化如何用当代的思维和方法,来表达新时期的新感受、新思想。这也是中国画作为艺术继续存在和发展的关键。4)个体性。强调个体性,就是强调不同和差异。只有个体创造的丰富性,才会有多样性,这是中国画生命活性的基础。一百多年前丹纳所说仍有现实意义:“对不同的艺术形式与艺术派别我们应该一视同仁,把他们看作人类精神的各种体现,形式与派别越多,人类的精神面貌就表现得越多越新颖。”

在中国美术的现实中,提出“工笔画”作为非水墨体系的新兴中国画有其可行性。水墨体系中,传统一脉的陈旧落伍已是事实;近有“新文人画”,有如现代东施,无论从绘画本体的角度还是从艺术思想的演绎上看,“新文人画”对中国画面对的种种问题都是一种反动,更无助于中国画“走向世界”;“前卫水墨”倒是更怀“接轨”国际路线的宏愿,只是这轨却接到了六、七十年代的“现代主义”上,而且太脱离和无视本土的相关性,在“国际”上难获认可、在国内难有土壤也就在所难免。可以看到,民族文化自身的发展脉络及其演化才是更恒久的主题。能相异于水墨体系而又同出之于民族文化“基因”的“工笔画”,正有着种种可以发展转换的可能,并由众多不同方面构成其多样性。近十多年来,全国各地、主要是各美术院校的中青年艺术家,弃水墨而重材料、色彩、制作,自发也日趋自觉地以“工笔画”的形式来实践和探寻中国画发展和更新之道,已渐成气候,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此背景下,对“工笔画”汇集梳理并予以理论的归纳和提高,对中国画的发展有着前瞻性的长远意义。

四川美术学院的中国画在更新方面,群体性地以突破习以为常的传统中国画模式和概念为特色,或可作为案例看待。不但在艺术创作上,在教学中也同样身体力行,并把工笔画作为侧重点,其“工笔画”课程就被评定为“省级重点课程”。

 

 


 


相关文章
冯斌
 

 【今日论坛】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相关链接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