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位置 > 首页 > 展览 >  


 
潘鲁生当代艺术与民艺文献展



 
 

探索民艺价值,《潘鲁生当代艺术与民艺文献展》五月在京开幕

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美术馆、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主办的《当代•民间——潘鲁生当代艺术与民艺文献展》暨学术研讨活动于2007年5月23日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展览围绕“当代与民间”这一主题,展出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博士近期创作的部分彩墨艺术作品、纤维艺术作品和装置艺术精品,以及潘鲁生博士从事民艺研究的文献资料。

潘鲁生博士从1983年开始收集、研究民间艺术,一直将民艺作为艺术创作生命的一部分,并把民间艺术当作一种动态的当代艺术样式加以研究。近二十年中,潘鲁生走访了近三十个省市,村落三百余个、艺人五百余名;发掘手工技艺一百二十余项;整理文字一千五百余万字,图片十六万余幅,民艺藏品三万一千余件,录音十四万分钟,影像十万分钟;主持大型课题二十九项,并在1998年申请并获批准成立了全国首家民办性质的中国民艺博物馆。正如这次画展的策展人冯骥才先生所言:“民间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情感的载体,是民族凝聚力和亲和力之所在,是民族特征与个性最鲜明的表现,是民族文化的根基与源头。”这次展览体现了潘鲁生作为新生代青年学人长期执著于传统民艺研究的学术思考和心路历程,也从一个侧面呈现了他二十余年田野调查和学术研究的甘苦与收获,并在人文与技术内涵诸多层面体现出薪火传承的创新之处。

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对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已经迫在眉睫 、刻不容缓,到了紧急呼救的时刻。潘鲁生的民艺研究融合了民艺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民俗学、艺术学等跨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与视角,更在可实现的具体操作层面得到了行动实践上的落实与推进。他的学术历程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新一代学人对传统文化的反思、扬弃与创新的过程,在抢救—保护—传承—新生的思路中,激活民间活态文化基因、追寻传统民艺的现代新生,最终服务于现代艺术创作和生活方式。

二十多年来,潘鲁生出版民艺研究著作三十余部,曾获首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一等奖、国家教委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多项奖励。主持或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九五”规划项目“工艺文化生态保护与调研”、国家“十五”重点图书规划项目“中国美术百科全书•民族民间美术卷”、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国民间木版年画•平度、东昌府卷”、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专题研究项目“山东省临沂市农村文化产业开发调查报告”等科研项目。

在长期致力于学术研究的同时,潘鲁生一直从“中国符号”、“民间元素”中探索绘画艺术的语言。其作品入选首届中国体育美展,第七、八、九、十届全国美展,艺术与科学国际美术作品展,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上海美术大展•设计艺术展等并获奖,曾在德国、瑞典、韩国及国内成功举办个人画展,出版《潘鲁生彩墨艺术》画集,2007年应邀参加第52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到5月31日,之后赴意大利、德国、美国进行巡回展出。


 【今日论坛】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相关评论
深根扎沃土 笔墨自有情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