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位置 > 首页 > 展览 >  


 
夜幕下的巴黎--布拉赛



 
 

巴黎,夜的秘密

  1933年,摄影集《夜之巴黎》诞生。初版6000部一销而空。从此,布拉塞这个名字成为夜巴黎的代名词。尽管他还兼有画家、雕塑家、作家和电影制作者的头衔,但大多数人还是只记住了他是个和巴黎联系在一起的摄影师。本来可以成为画家或雕塑家的布拉塞,最终成为了摄影家。对此,老友有时也不能理解,有一回,毕加索看到他的一些素描时说:“布拉塞,你怎么可以放着自己的金矿不开,而去开盐矿呢?”毕加索所说的金矿当然是指绘画,而盐矿是指摄影。

  不过,后来,他也在纽约现代美术馆(1965)、伦敦当代艺术中心(1985)开过“巴黎壁画展”,这些壁画一部分是他历来精心收集的,一部分是以摄影记录下来的,最后还出了四本画册。

  布拉塞成名后,在整个三十年代,他拍了很多作品。当时,他住在有名的Milieu艺术区,认识很多艺术界的朋友,与那时同样年轻,后来同样成为大师的一群艺术青年鬼混。他拍下了身边的朋友们,也成为朋友故事中的著名配角。如亨利-米勒和琼在巴黎的爱情故事。

  差不多半个世纪之后,他们分别写书,书被拍成电影,电影最终成为传奇,和当事人、作品以及后代人的怀念,共同造就了三十年代巴黎的传奇。

  《夜之巴黎》(Paris By Night)一出版,就震惊全法国,因为他几乎拍尽了巴黎夜生活的所有面貌。1976年,书再版,更名为《三十年代的秘密巴黎》(The Secret Paris of the 30’s),并从原来的六十幅作品增加为一百二十幅,将之分为二十一个单元,布拉塞在每一个单元前写有一篇札记。

巴黎,时代的空虚

  如果说,布拉塞以摄影记录了夜色中的巴黎,那么,整个三十年代都混迹于巴黎的亨利-米勒,则用文字记录了自己和身边朋友的生活。1934年,他写下了著名的《北回归线》。

  且不说《北回归线》曾引起多大的争议。30年代的巴黎,正处于一个很复杂的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刚刚散去,文艺青年们突然发现世界失去了方向,上帝死了,荒谬和荒诞接踵而来,除了空虚似乎把握不住任何东西,金钱、恐惧、性和放纵混杂在都市中,令他们迷惘。在《北回归线》的绪言,女作家阿那依斯-宁这样写道:“本书由它自己的线索连接起来,单凭种种事件的发展和演变构成。书中没有中心,因而也不存在英雄气概或自我奋斗的问题,它只是随波逐流而已。”

  这种情绪在巴黎尤其如此,当时,巴黎吸引了大批艺术青年,对于亨利-米勒是如此,对于斯泰因、海明威、菲茨杰拉德、阿那依斯-宁等人,最终他们都成为“迷惘的一代”,混入巴黎诡异的夜色。这个崇尚浮华的城市为文学青年带来创作灵感,也提供了反叛和无序的生活。海明威在50年代写就的《漂移的盛宴》中表达了对于最终把自己造就为名作家的巴黎的终生眷恋之情。在第一章中,他叙述了自己在一家咖啡馆里写作的情形,承认自己的创作灵感源于性憧憬和放任的生活。由于身边有一位迷人的姑娘,“故事自己跃然纸上,我只是很艰难的竭力跟上它……每写完一个故事,我总感到空虚,即悲哀又快活……”

  精神的贫瘠和恐惧,令人渴望出逃,最终造就了30年代巴黎的文化的繁荣,艺术风格方面,更是存在主义占据主流,亨利-米勒在书中哀嚎,渴望自我的存在,恐惧消亡,他说:“就在此刻,就在新的一天到来的这宁静黎明之际,这个世界不是充满着罪恶和悲伤吗?可曾有哪一人类天性中的成分被历史无休止的进展所改变,根本地、重大的改变?”面对这种恐惧,萨特则喊出了“人是生来自由的”,加缪认为西西弗的悲剧就是在于他知晓自己的一切努力都是徒劳无益的,但是,“人们必须假定西绪福斯是快乐的,因为正是他的知晓使造成痛苦的境遇消失。他的命运属于自己,他的巨石是他的财富。”

  这就是巴黎,自我存在、自我膨胀、又充满恐惧的1933年。在布拉塞的镜头中,在亨利-米勒的小说中,这里有肉欲、有夜色、有黑暗中的光,有巨大的建筑物,还有形形色色挣扎的人。

巴黎,亨利和琼

  《亨利和琼》(Henry & June),是一部电影,也是一本自传,由米勒的挚友兼情人、为《北回归线》作序的女作家阿那依斯-宁的日记(1931-1934)改编。故事发生在1933年前后。

  在巴黎,亨利-米勒写作《北回归线》,认识了宁,女作家宁也在写着自己的小说,两人产生了爱情。琼是亨利-米勒的妻子,于是,三个人发生了纷乱的爱情纠葛。

  在电影和小说中,我们都看到了布拉塞,因为布拉塞是亨利-米勒非常要好的朋友。在电影中,导演再现了布拉塞拍摄照片的场面,再现了30年代混乱放任的巴黎,同时也再现了人的迷惘和迷乱。

  当然,我们不得不承认,无论是电影、小说、布拉塞的照片还是后人的追忆,在1933年的巴黎,无处不在的打上了浪漫和超现实的痕迹。历史中的伟大人物们走在他们的青年时光中,用他们的爱恨和内心的恐惧,造就了一个时代的传奇。

(在摄影发明之前,没有任何一样东西不是经过无穷尽的艺术来传达给我们。所有的东西都经过变化;在一些有创造力的艺术家之手,现实不是变得更好就是更坏,或者让二流艺术家用没用而琐碎的美丽外观包装起来。我们永远无法看到风景、一张脸、一个城镇、一个街景是没有经过中间媒介,带有情绪化的传递。我们是如此习惯地看着真理被别人的气质添上色彩。而这个世界不期然的被相机捕捉着而泄漏给我们。”——布拉塞的摄影观,成为他作品的最好注脚)


 【今日论坛】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相关评论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