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望云(1906—1977)现代著名画家,长安画派奠基人。早在20世纪30年代,他就在艺术界“走出象牙塔,来到十字街头”、“艺术为了大众”等新文化思想影响下,开始深入农村写生,创作了大量以中国画表现民间疾苦的作品,由冯玉祥配诗发表。后长期在西安从事创作,带领西北画家共同探索,形成了具有典型地域特色的“长安画派”。
赵望云艺术上的最大特色是将创作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早期的农民题材绘画,表现当时广大民众的真实生活,亲切生动,体现出画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意识,在当时中国画改造的潮流中具有先驱和表率的意义。40年代后,虽然在题材上有所转变,但画风依然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只是在技法上更为注重向传统吸取营养,画面清雅淳朴,笔力恰到好处; 20世纪50年代,他带领西安画家深入黄河流域和林区写生,将人物与自然相结合,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写生画稿和创作,同时奠定了长安画派的总体风格。尽管在这段特殊的历史时期,赵望云被荒谬地定为“右派”,以及随之而来的“文革”所受到的长期不公正待遇,却始终没有停下手中的笔,而在他带领下发生的地域性美术活动所形成的艺术风格,也在中国美术史上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时值赵望云先生百年诞辰之际,其子女将画家遗作351幅捐赠国家,由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所捐作品涵盖了画家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各时期的代表性创作,特别是画家30年代创作的晚成庐藏画系列尤为珍贵,非常完整地展现了画家早年作品的风貌,既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又有很好的史料价值。中国美术馆从捐赠的作品中遴选出部分代表性作品予以展出,以此纪念这位值得尊敬的前辈艺术家并感谢家属的捐赠之举。也希望通过这些作品,让人们可以沿着画家的创作轨迹去了解和感受他独特的艺术人生和具有时代气息的优秀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