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城市:四川-成都
·策 展 人:齐向东
·展览时间:2007-03-24~2007-04-06
·开幕酒会:2007-03-24 15:30
·展览地点:蓝色空间画廊
·特邀批评:王林、陈默
展览前言:
何工,1955年出生于重庆,1978年考入西南师范大学,1985年获四川美术学院硕士学位,其间以油画《旧事依昔》、《寓言》等作品表现出对人的思想活动的关注。1986年后赴美国、加拿大多所大学作访问艺术家和客座教授,并广泛参加国际学术研讨和创作活动。在研究西方后现代主义艺术思潮的过程中,进行绘画、装置与观念艺术实验,有装置《这不是五月花号》、《关于方舟的故事》、油画《欧洲车站》系列等作品,表现了跨文化的感受与思考。近些年回国后在四川大学任教,仍穿行于中美画坛,作品更趋文化与哲理思辨的具象呈现,充满追寻与超越的意识和表现力度。
[后记]对“穿越文化”的再穿越——陈默
2006年春节前的中国美术馆,有四个海归艺术家参加的名为“穿越文化”的艺术展上,何工先生位列其中。那次展览,强调西方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相互穿越,以及在这些生动穿越中的当下意义。一年后的今天,何工将唱独角戏,用他的新思考和新作品做个展。提出对“穿越文化”的再穿越,实际是对他新的心态和面貌的善意概括。毕竟,那个曾好评如潮的展览已是过去时,而他已做正做将做的太多的事,肯定会穿越并超越从前。对他而言,许多新人正奋力解决的技术与意识问题早已不在话下。但不断地审视和提升自我,对经验和信息的梳理整合,对文化资源的有效挪用,对语言的深度挖掘,对个人面貌的苦心经营,却已成为他持续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他的新作大致分为三个系列:大会堂、畅游、来到中国。所取资源,皆来自本土特有的意识形态文化沉淀。这些深为国人熟知的份量不轻的内容,不仅成为人们记忆收藏中的滞涩标本,也成为慎独的艺术表达资源。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不少艺术家对上述“标本”进行过多重实验,也出现过一些面貌不一的图式版本。资源的公共性,决定了共享存在的合理性。问题是,如何使用和“共享”,却会因人而多“异”,因人而多“果”。何工凭借数十年对上述资源的捻熟揣摩,和在艺术语言上的丰厚积累,将轻逸和松弛,以及独立的人生体验,和着笔触颜料,在画布上带出既熟悉又陌生的自家图式。没有沉重,没有伤感,没有对立。有的是语言节奏的律动,和视觉感知的愉悦。这一切,既是作者艺术进程中的阶段性体验,也是他对“穿越文化”的新穿越。
2007年正月初四于西昌邛海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