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主题:宇新造像
参展艺术家:林宇新
展出地点:今日当代艺术沙龙
展出时间:11月1日11月15日
策展人:曹建玲
造像记
林宇新
缘起
学画时,经常跑到太行山中去写生,久之对风景产生兴趣,上学后学了国画专业,受老师影响,再加上写生的感受,自然画起了山水。最初喜欢画太行山的景色,时间一长,逐渐对山里人产生了兴趣,便开始描绘长的像风化的石头一样的山里人和他们的生活。随着时间的推移,山里人不再土气,美好的生活使他们失去了原有的魅力。我的作品中的形象也开始转向了都市人
造像
走在繁华的大街上,随处可见大型的广告招贴,顶天立地的帅哥靓女摆出各种姿态凝固在街头。一种新的视觉语言已不知不觉充斥了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受此启发,开始了我的都市造像系列的创作。刚开始我以家人为模特进行创作,后来拓展到身边的人,再后来开始描绘说不出是哪里的都市人。在这个过程中,创作手法由写实逐渐发展成为写意;由一般的宣纸水墨,发展成为报纸版印。
水墨
人们在照相时总要说一声“茄子”或提醒被照的人笑一笑。这样留下的照片总是欢乐的一瞬,面带笑容的照片是幸福生活的写照。我喜欢幸福生活,希望每人每天都生活在欢笑之中。咧嘴大笑是这些造像的主要特征,画中形象瞪着茫然的的大眼,咧开大嘴露出长的并不整齐的大牙。这些作品大多是用宣纸水墨完成的,画面不追求丰富的笔墨效果,而强调笔墨和色彩的单纯,画中形象像玻璃窗里的影像。都市繁华总有一种水月镜花的感觉。
油墨
在画水墨的同时,学了一些凹版画技法,开始时,规规矩矩的用锥子在铝塑板上划出形象,然后涂上油墨,擦版印刷,一张版可印五六幅。经过一段时间后,感觉这样作画太抠唆,且一下复制多张除了送人方便以为没有任何学术意义。后来受到涂版的启发,便尝试着省去刻版这一工序,直接用手指蘸油墨在铝塑板上画,画完上机印刷,意外效果出现了,根据用力的大小,油墨出现了丰富的层次,还可用指甲画出一些线,最初用水彩纸印,后改为宣纸印,并在使用手指的基础上加入油画笔,层次更丰富。后又在油墨中加入松节油,效果像水墨一样有韵味。
乱码
在用宣纸拓印时,为了不把垫版的毡子弄脏,就在毡子和宣纸之间先垫一些旧报纸,这样透过宣纸的油墨就会被吸到报纸上,为了省事,报纸经常反复使用,直到被滚轧的不成样子才更换。在换报纸时,突然发现报纸上显现出一个由多个模糊头像重叠在一起的完整头像,这个头像虽然不符合比例,有的是嘴歪眼斜,却很生动,要故意画是画不出来的。其后就开始有意追求这种效果,在报纸的选择上,要考虑一下报纸上的图片位置以及是采用黑白报纸还是彩色报纸,报纸垫印多少遍等等。虽然是拓印的副产品,却有其独立和完整性,画面看上去有些乱,但乱中有序,并有许多意外效果,我把这部分作品称作乱码系列。
素描
在制作版印时,因是直接画在版上的,印完一次后,版就会变得模糊不清,需重新填补颜色,这样印出的画面每幅都不一样,反复几次后,版上残留的墨色越来越多,等到一塌糊涂时,就需要布或卫生纸蘸上松节油洗版,在洗的过程中,柔软的布或纸在坚硬的版上划出各种肌理,并在松节油的作用下不断渗化,出现丰富的层次,为了把效果留住,铺上宣纸再印一遍,就得到了一幅抽象作品,最初是想节省油墨,却“浪费”了一张宣纸,因这些作品以黑白居多,故称素描。
语言
艺术贵在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会发现许多奇迹。描绘山里人还是都市人并不重要,他们只是一种载体,最终是要寻找一种语言。这种语言最初是山野土语,后来学会了城市话,但仍带有浓浓的乡音,随着见识的增多,学会并开始使用普通话去作诗歌,并吟咏出了自己的心声。寻求一种既东方又世界的个性语言是我的目标,绘画艺术语言的本质应是对点、线、面、体、色彩的理解和应用,我认为曲线、水墨韵味是中国绘画艺术的典型语言。因此,画山里人和都市人只是一个切入点,通过这一点去探索和发现自己的艺术语言。通过探索,自己的语言越来越清晰,目标也越来越明确。
2005年12月8号于河北农大艺术学院自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