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位置 > 首页 > 展览 >  


 
坚守与突破——记鲁迅美术学院教师油画作品展



 
 
    2006年10月18日由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美术馆主办的《坚守与突破——鲁迅美术学院院教师油画作品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落下帏幕,展览汇集了鲁迅美术学院从事油画研究及创作的教师近期油画作品84幅、89件。中国油画学会主席詹建俊、中国美协油画艺委会主任朱乃正、鲁迅美术学院院长韦尔申、终身名誉院长宋惠民、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副馆长马书林以及众多国际、国内知名油画家参观展览并进行交流。

  展览于2006年10月13日开始,历时五天,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期间共接待参观者近万人。许多旅居海外的专家、学者和美术爱好者专程回国参观访问;国内许多艺术院校师生、美术界同行、艺术评论家、国际友人纷纷慕名而来,参观画展和学术交流。同时吸引了大批油画爱好者,他们也都表达了浓厚的兴趣和良好的祝愿。

  为了加大宣传力度,学院与中国美术馆联合于2006年10月13日下午14:00召开了“坚守与突破——鲁迅美术学院教师油画作品展”新闻发布会。新闻发布会由中国美术馆副馆长马书林先生主持,近40余家国内知名媒体出席。鲁迅美术学院院长韦尔申、终身名誉院长宋惠民、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副馆长马书林、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刘仁杰、副主任宫立龙出席新闻发布会并讲话。

  会上,鲁迅美术学院院长韦尔申指出:本次展览的题目是“坚守与突破”,它具有双重含义。其一,作为艺术家,首先要有社会责任感与良知,他们所创作的作品要对观众负责任。尤其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这种社会的责任感与良知有着特殊意义,因而,这是艺术家需要坚守与不可动摇的部分。其二,写实油画作为西方的一个传统的画中,移植中国百年之后已深深扎根于我们脚下这片沃土之中。即使在西方后现代艺术盛行的今天,写实油画艺术仍然显示出其勃勃生机。鲁迅美术学院由于地处中国北方,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写实风格的主体,反映现实生活为创作原则的整体面貌。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鲁迅美术学院的艺术家们经历了由古典文化形态向当代文化形态的转化,集体艺术形态向个人艺术型态转化之后,使其艺术创作更具有了当代的文化品格,以上可谓“突破”的文化指向。

  展览精选了鲁迅美术学院教师新近油画作品,旨在搭建一个展示鲁迅美术学院以写实风格为主体,反映现实生活为创作原则的整体创作风貌及水平的交流平台;进一步巩固鲁迅美术学院在东北油画领域的领军地位,扩大在国内外艺术领域的影响,赢得广泛艺术认同和社会认同的舞台;构建了一个积极与国内外艺术界同行交流心得和经验,共同提高创作水平,推动中国油画向更高水平发展的空间。

  2005年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成功举办了《2001-2005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教师作品展》,展览引起了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鲁迅美术学院油画创作是中国写实油画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院68年的发展历程中得到了不断的巩固与深化,在这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学院应该以一个整体的面貌向业界展示我们的发展成果和水平。由此,学院决定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学院教师油画作品展览。作为本次展览的承办单位,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全员动员,克服时间短、任务重等困难,承担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并印制了《坚守与突破——鲁迅美术学院教师油画作品展图录》,为画展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纵观此次展览,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规模大

  本次展览是我院第一次以学院的名义在北京中国美术馆首次展出,同时展览几乎囊括了学院所有从事油画教学、创作、研究的一线教师近期作品,全面地展示了我院油画创作的整体风貌和创作水平。

  2.规格高

  作为展览主办方之一的中国美术馆对本次展览表现出极大关注与重视,不但给予中国美术馆1号、2号、3号展厅的最高展览待遇,还在其他众多方面提供方便条件以及人力、物力的支持与配合,为展览的成功举办奠定了基础。

  3.作品新

  此次展出的油画作品大部分都是近年的新作,大部分作品更是第一次与观众见面,这不但能使观众耳目一新,同时还体现出鲁迅美术学院教师的勤劳与努力,以及对待油画事业的真诚与热情。

  鲁迅美术学院的艺术家们通过自己的艺术实践和积极的探索,表达了他们对当代社会生活的深入的理解,对人的生存、尊严、命运的关注,以及对自身艺术表现语言的研究,也折射出作为知识分子所应具有的责任感和独立思考的精神。展览一经推出便得到了美术界同仁,艺术爱好者的极大兴趣,他们纷纷表示应更多的举办类似的展览,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鲁迅美术学院。同时,展览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同与肯定,扩大了鲁迅美术学院在国内国际的影响力,提高了学院的知名度;为进一步转变观念,积极地走出去,进行大胆地探索与实践;同时,也为今后的交流与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

  2006年10月23日


 【今日论坛】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相关评论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