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城市: 台湾-台北
展览时间: 2008-02-02~2008-03-02
开幕酒会: 2008-02-02 15:30
展览地点: 大未来画廊·台北
展览前言:
??? 时间上“当代”的艺术究竟在何种程度上堪称文化属性上“当代”的艺术?这是今日中国艺术家无法回避的课题。二十世纪以来中西两大艺术体系的相遇、碰撞,演绎出中国艺术在观念、语言上不断求新与试验的种种征候。通过对中国艺术现代之路的文化研究,可以梳理出一种与西方现代艺术性质上不同的“另一种现代性”,这方面大致已比较清楚。但是,伴随着二十世纪最后十年社会、经济、文化上的“全球化”趋势的迅速蔓延,中国艺术还没有脱开“现代”的文化逻辑,就迎来了新的也即“当代”的文化境遇,艺术的基本问题由此发生了变化。对于这种变化,并不是每一个中国画家都及时敏感到并且主动地迎向挑战,甚至由于历史的惯性而拒斥实际到来的现实。
这种新的文化境遇可以称为“后主义”文化境遇。对属于文化性质的这个“后”字,以往我们的理解主要在西方艺术的“后现代”思潮上,这股思潮既是对西方现代主义的理论否定与样式修正,但又随着“全球化”趋势表现为全球性症候,引发出艺术的失序和混乱,特别是越来越趋于观念的艺术导致艺术本体的迷失,由此产生全球性的不亚于西方二十世纪初遭受现代主义冲击的“新的震撼”,对于有着自身文化传统的中国艺术,更是必然产生现实的文化焦虑乃至抵御性心理。但是,如果看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形成的新的社会思想和文化上萌发的新的意识,我们应该看到,在一种普遍的“后现代”思潮涌现的同时,中国文化也进入了一种“后西方”的时代,那就是依托中国社会发展的契机,既吸收西方的经验,又对来自西方的影响作清醒的文化审视并采取策略性的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