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城市: 四川-成都
展览时间: 2007-07-27~2007-08-27
展览地点: 三和画廊
主办单位: 三和画廊
展览前言:
以青春的名义追问水墨的当代意义
水墨是什么?水墨的当代性是什么?这是个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也是个沉重而又原则的问题。这种由材质决定的艺术方式,自唐以降,技术层面的改进与更新是有限的,而内容与结果的变化却是递进和扩张的。这就不难理解,唐、宋、元、明、清至近代,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时尚,会相应产生面貌迥异的风格图式。然而,这种本应顺其自然的文化推进,却在上世纪的中叶后放慢了脚步,几至停滞。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来,艺术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已健康地融入本土的文化语境中。各种艺术方式,向人们呈现着多元的当代文化盛宴。不过,这里说的“各种”,因为水墨的缺席而未涵盖其中,不能不说是本土当代艺术的发展中的遗憾与尴尬。曾有好事者多次发问:水墨仗着数千年的本土文明堆积,本来应该在宽松发达的社会背境中有更好的发展结果,但为什么近些年颓势渐显,特别是落后于外来方式的油画?答案不难:一曰复古乏新;二曰量大质糙;三曰表演泛滥;四曰自卖自唱;五曰做假成风;六曰伪拟繁荣。众多沉疴加身,量你再好的方式也必毁于一旦。事实上,早在二十多年前的“’85”时期,水墨的现代革命已经拉开序幕。但奇怪得是,其它艺术方式都在积极健康地向前推进,寻找与时代对应的新语言和面貌。独剩水墨的目标形态不详,背着沉重的来自历史的、传统的、体制的包袱,在当代文化生态的边缘摇摆沉浮,庸庸度日。本次展览,一批年轻的生力军,以青春的名义追问水墨的当代意义。成效如何并不重要,关键是发出追问,引发争论与思考,并且在不断地追问中看看尚有几成改变目前尴尬面貌的可能。很显然,我们需要的是赶紧“织网”的实惠,而非一味“羡鱼”的虚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