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城市: 台湾-台北
展览时间: 2008-01-12~2008-02-02
开幕酒会: 2008-01-15
展览地点: 八大画廊
展览前言:
复读“光阴”——刘纯海
我相信集体或社会行为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且它们尤其关系到一种“大众记忆”。这种记忆是通过时间的对白与调侃,形成了“当代文化”,但是它不是文化的全部含义,也绝不可能通过某个人的形象符号定义所能概括的。当我们体验到具体的社会观念和生活模式时,都会触及到与文化相关的精神层面。它们共同表现这一时期的时间。记忆与现实生活中的不断变幻的意识形态:包括生活方式,人文精神,物质消费,而生活本身就是不同时代的文化符号。
例如,文革时代,文革现象的集体和社会行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人文精神的能源半成品加工厂。我努力地把它打造成正品并建立在画布上,那个时代是那个时代的人造就的。几亿人同时参与了十年的大行为,我称之为“艺术行为”。今天来衡量文革时代的精神层面,是值得表现与重读的文化现象,而这一种文化现象又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和调侃情趣。历史是严肃的,但文革例外。
从目前的时代氛围来看,大众的兴趣中心和焦点直接造就了时尚和流行的种种社会文化现象,而且人们并不在意这种文化是否亚文化还是主流文化,但其必须具备可读性。
我的画中没有时代的颓废感,画中的情节是过去与现实的对接与并存,相互不排斥是链接,每个形象都是真诚的、阳光的,是建立在文革时代精神废墟之上的新的文化趋向。
关于年轻,可能每个人都有一套答案,而我认为年轻是时尚的,是活力的,是新鲜的,是现代的,同时也是可以消费的,最主要是自我的。代表人这一时期的亢奋,精力充沛,伴随着无知。
其实没有必要指责那个时代的对与错,无论对与错谁都无能为力,因为那是历史。我只想用我的心态去解读,我把它称之为情节。如同一个久违了的故事,发黄的旧照片上印记着那个时代年轻人的风雨阅历,光阴的流逝带走了每一个年轻人脸上的光彩。我时常想当年的她们与现在的她们该怎样去确认,我只是想用我的图像,画面来编辑,回放,帮助他们找回属于他们的年轻的青春印迹。
文革时代的题材,并不是当代艺术的标签,我也不想去复制历史,重复过去,那不是我的使命;而将文革后期的成长经历模糊、破碎的记忆片断,完善起来奉献给喜欢与不喜欢我的画的人。我以非常平静的心态来画这些画,希望这些画能让你以非常平静的心情去观赏,也许它会勾起你复读年轻时代自己的“光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