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位置 > 首页 > 展览 >  


 
《漂浮的风景》


查看更多展览图片......
 
 

《漂浮的风景》
出品:K 画廊
策展人:俞 可
展览总监:杨 凯
展览助理:曾滟媛? 杨来雁?
参展画家:曾 扬、郝 朗、徐 勤、张春迎、彭 博、段雪敬、周煜嵋、李晓静
展览时间:2008年3月28日—2008年4月20日
展览地点:成都市高新区芳沁街87号附3-4号K?画廊

致99艺术网的信
杨凯:
你好!

转眼一过又是2008年了,成渝两地的春天总会虚拟出太多人关于自己对于现实的无尽想象。就说你吧,在中国当代艺术的梦幻中,总能反反复复听到有关99艺术网和画廊的考量,还有当你穿梭于你情有独钟的北京、上海、深圳、广州,脚不落地的生活也似乎给了你停留于飘忽的感觉。说也奇怪,在深圳美术馆、坦克库、798、莫干山路正在发生和预谋的艺术现场和艺术事件,有时也会让我产生异样的感觉,此时的当代艺术,是不是有点像那些描述吮吸大麻的状态,兴奋而忧伤,我和同仁们都有过这样的感慨。这突如其来的变化对中国的当代艺术而言,是福是祸,谁又能真正明白呢?前几天,当大家聚在一起大谈当代艺术胡润排行榜时,老栗则在发言中表达出几分无奈,这是不是意味着中国当代艺术在受上帝眷顾之后又将面临新的选择?我们真能通过努力继续延续当下的欢愉吗?

在我们共同谋划的2008关于有点类似“新新计划”的第一个展览“漂浮的风景”,还有几天就要开幕了,当我在参展艺术家工作室里讨论他们的创作时,我看到他们的作品每天都有更新,就像果树结出果实一样,来和我们的展览主题相呼应。也就是说,早期对名称的误读并没有真正偏离我们关于对应展览名称的遐想,正由于此,我并不完全赞同约翰?凯恩关于“现代艺术已经成了金钱、时尚、名声、追求轰动效应的同义词”的看法。年轻的艺术家们依然能够在观众与艺术作品的交流中虚拟和放大出激情,至少从某些方面讲,弥补了我们在现实风景中的缺失,使更多的人在视觉的碰撞中产生别样的惊奇,同时,也为中国的文化转型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在这点上我并没有夸大其词,虽然我们都知道,有些艺术批评家并不赞同许多年轻艺术家今天的行为,但就今天的现象而言,他们所创作的图像正为我们赢得了越来越多的观众,尤其是他们也让越来越多的外国策展人感受到了这一特殊时期中国艺术所发生的不一样的转变。事实上,在过去中国现当代艺术的实践中,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还是在西方人制定的规则中行走,当代艺术的进程从来就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像今天这样有一个多元共生的局面,正因为这样,对中国本土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另外,随着画廊业的发展、艺术展览的国际化转变,使得中国当代艺术在画廊业的竞技中,逐渐有了专业化的思考。有了这样的背景,我们才能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展开合理的交流。

我们今天所扮演的角色,似乎有点类似助产土,试图为年轻的艺术家提供与周遭社会产生关系的平台,来促进艺术家之间、艺术与民众的真正交流,而它所带来的结果,或许是我们所期待的,最近这段时间以来,重复的展览和熟悉的面孔成了艺术圈的常态,而你另辟路径的选择和定位也许会给更多的人带来新的想象。

坦率地讲,展览筹备的过程不仅促使我有了新的思考,同时也从这些年轻人的创作中受益匪浅,从观念的产生到展览实现的整个过程,以及和年轻艺术家的交流,使我更坚定了自己的想法。我们对艺术家的选择,也许是明智的,如郝朗从艺术家自身更加隐秘的体验揭示出人自身具有的脆弱,并用无奈的童年想象舔抚伤口。周煜嵋用分娩的方式,让思想发芽,这至少从另一种角度上已经远离了消费需求所导致的病态图像。另一方面,徐勤绘画的漫游、李晓静关于数字符号在梦的牵引中的排序,进而改变的描绘方式,或多或少地让我们体验到不同的地域在文化体验中的另一种真实,也使我们远离了周遭国家的动漫干扰。在最近几十年的变迁中,尽管我们也知道,关于艺术品高下的评论特别容易引起误读和令人尴尬。尤其是上个世纪以来,绘画的衰落,让位于行为艺术、装置艺术、影像艺术。网络游戏也使得我们对艺术的理解越显迷茫,但我们仍然可以从彭博、曾扬、张春迎、段雪敬、尚一心他们的作品中,窥见一种相对于这个世界完全不同的体验所产生的精神意蕴,也许这并不完美,但这些作品可以使我们在观看中产生某些变化,来揭示或重新审视我们所处的这一特殊时期对传统媒材所赋予的新意蕴。

本次展览命名为“漂浮的风景”,可以理解为,更多的中国人在疏离现实主义的过程中,调转视觉而凭借想象与思考,阐发出的有别于自己过去和西方语境的一种尝试,因为中国从来没有忘记作为一个国家对文化、对艺术的独特理解。进一步地看,互联网提供了当今最受青睐的图像来源,利用和创造也正好可以令我们与艺术家一起来分享想象,因此,我再也不会对绘画采取冷漠与排斥的态度。在我的理解中,文化的通俗化也许并不是一件坏事,我们不能总是在讨论艺术品的神圣光环中,让很多人受到伤害,消解艺术的自主性。因而,我在策划这次展览时,我也考虑到观众的想法。

尽管当代艺术对于多数人而言,仍然是难以理解的,再加上越来越虚拟化的艺术特征,更令人无所适从。但这一切,并不是因为当代艺术本身就晦涩难懂,而更多的是,我们对受众采取了什么样的态度,以及我们不能再用艺术来做“皇帝的新衣”。我们是否应考虑到观众也是自己创作的组成部分。这样一来,艺术家才能在流行文化、精英文化的搅拌中与观众分享同过去不一样的文化体验,这样才能缝合艺术与受众之间的疏离关系,并建构起艺术家与观众之间的互动关系。

展览的主题所涉及的“漂浮”这个单词,更多的是让我们想到由这群青年艺术家用虚拟的创作手法,试图把握艺术创作和理解世界的方式。他们每个人独立、各具特征的作品与其它作品连接在一起,形成了艺术家与观众之间并非现实而带着某种想象成分的连接。在这次展览中,艺术家的大部分作品都采取了一些新的艺术语言来和他们的前辈形成差别,尤其也让我们共同感受到网络文化在当下对我们生活、思想所产生的影响。也许这一切,尤其对观众而言,仍显得有些茫然,当然,我想我们共同努力的结果会让人们被这些新奇的作品所吸引。

写这封信时,由于春天的来临,已让我们忘却今年冬天给中国带来的灾难,这正好反映出展览中那略带诗意的怀想,我很希望年轻的艺术家们会坚持让艺术的作用得以延续,并激荡起人们灵魂深处的爱,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要让展览无休止地延续下去。

俞可


 【今日论坛】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相关评论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