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博物馆空间结构理念的演化是按照一个线性的逻辑展开的。首先他的定向没有发生偏移,其次它的定向是严格按照逻辑推演得以继续的。这对于在中国传统艺术曾经发生断代,但当代艺术正刚刚起步来讲有着重要的参照意义。但确立一套参照系统需要有方法论的指引,否则的话就不能形成有效的对接。正如康德所说:“我们是在探究:理解怎样得以可能?这是一个先于理解科学的方法论及其规范和规则的问题。”
三、今日美术馆的差异性定位、美学立场及行动策略
今日美术馆成立于2002年,成立的时候是以公司的实体注册的,当时国内还没有公益性的非盈利资质机构的注册政策和先例。今日美术馆成立之初的定位就是要做区别于传统艺术形态的当代艺术,因为已经有国家的中国美术馆和半民营的炎黄美术馆在传统艺术领域是专长。“今日”首先是出于对当代艺术的热爱并希望推动它的发展,其次是通过差异化定位的策略来确定了自身的发展方向。在成立之初,“今日”经历了艰苦的摸索阶段。因为美术馆不是一个纯粹的学术机构,它实际上是在按照一个公司化的实体去运作的,一方面要有专业的研究策划队伍,另一方面还要有高度职业化的运作团队。民营美术馆的运作没有成功的先例,一切都要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新模式。经过几年的发展,今日美术馆在业界有了一定的影响力,但也面临着以往失败的一些美术馆曾遇到的问题。因为民间美术馆股份结构的单一化,单纯的依靠一个投资商的热情赞助是不够的,一旦投资商遇到经济危机,美术馆也就不能正常运作。所以今日美术馆的高层经过深思熟虑,决定争取政府的支持,走社会化道路。经过与政府的反复沟通,终于在06年成功转型为民营非企业公益性的美术馆。这种资质的美术馆在中国是首例,政府也没有过审批这种机构的先例,所以对于政府来讲也是新生事物,在与政府的沟通中,双方也对艺术机构的多元化发展有了新的认识。“今日”进行了这样的转变后,具备了与国际接轨的可能,因为只有这种非盈利公益性资质才能接受社会各界的捐助,才能为赞助机构实行免税优惠。这一点对于艺术界来讲具有标志性的意义。以往很多号称非盈利机构的艺术机构实际上并不能享受政府的免税政策和各种基金的赞助。

在转型后今日美术馆进一步确定了自身的美学立场,即“创造新的美术史”。“今日”不为过去的美术史树碑立传,着眼于未来具有潜力的本土艺术的发掘和推广。通过一系列的展览展示,不断地向外界宣扬“今日”的理念,并起到了不错的效果,在业界得到了一定的认可,并将这种影响扩及到社会各界。
今日美术馆的作为美术馆也履行这一个美术馆的常规职能,即展览展示、收藏、教育推广,学术研究与出版。“今日”的展览展示分为四大板块:学术类展览、公益类展览、教育推广类展览、品牌提升类展览。收藏系统建立了三种模式:美术馆收藏、虚拟收藏(收藏家代管研究、其他机构收藏托管研究)。学术研究类杂志有一本馆刊和一个网站。

今日美术馆按照公司化的运作模式组建团队。主要有学术研究团队、拓展融资团队、宣传推广团队、行政管理团队、外聘策展人团队等。在完善自身团队建设的同时,今日美术馆于社会各界资源进行了积极而有效的合作,并初步探索出一些卓有成效的新合作模式。
四、综述
通过对当代艺术概念的提问与试解答,可以避免将艺术的边界过分模糊。对当代艺术空间演化的梳理,旨在明确当代艺术空间的功能属性与权利属性,尝试建立当代艺术空间的结构理论话语模式,初步推理出当代艺术的空间结构策略,形成该领域的方法论,为往后当代艺术空间的创立提供基础性的理论素材,并最终形成教育资源。
中国当代艺术空间的营建不能搞豆腐渣工程。在空间实体的建设之前,需要进行大量的理论准备工作,并形成一套空间结构理论体系,这一体系的建立能够使当代艺术空间这一多元利益的集聚平台更有效地整合各方资源与利益,形成对当代艺术最强有力的推动。现今当代艺术空间的昙花一现造成的区域产业空心化,消耗的不仅仅是投资人的资金,更重要的是在割裂当代艺术的教育资源。因而在当代艺术空间实体的构思设计阶段、实施阶段以及实体完工之后的运作阶段都需要不断地进行理论上的考证和效果评价,使当代艺术空间的实践真正纳入当代艺术本体的发展轨迹之中。
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美术概论》 王宏建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年第1版
《视觉艺术的社会心理学》 [日] 中川作一著 许平 贾晓梅 赵秀侠译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1年第1版
《传播学教程》 郭庆光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年第一版
《区域空间结构重组——理论与实证研究》陈修颖著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5年第1版
《读城——艺术经验与城市空间》 成砚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墙: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与边界》 高名潞著 2005年第一版
《公共艺术的观念与取向》 翁建青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第1版
《当代西方分析哲学与诠释学的融合》 李红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真理与方法》 [德]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著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第一版
《城市中国》 2005年10月总第004期创刊号 动感杂志社
《“边界写作”与“第三空间”》 周翔 撰文
《“新竹东门城”的空间文化形式分析:一个权力式的历史性解读》李家仪撰文
《标准的非学术:画廊发展的体制障碍》 王南溟撰文
《大众传播·民主政治·公共空间》 陶东风撰文
《画廊,你如何走下去——谈现状与未来》陈媛媛撰文
《中国的私立现代美术馆体制》 朱其 撰文
《中允身份——文化经营和文化现状》 Mari Carmen Ramirez撰文 翻译:梁超
《资金,勇气与智慧的游戏:谈北京民营艺术机构和空间》冉冰 撰文
《跨文化文本理解的哲学诠释学视域》 郑溟、李海平 撰文
《纽约市的公共艺术:计划、流程、后续》何春寰 撰文
《语言、文本还是物质、阶级-近期欧美学界对社会分析的一些争议》杨照 撰文
《实证、批判、诠释──三大方法典范初探》刘骏州 撰文
《结构主义和符号学》 Hawkes,T. 著 瞿铁鹏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一版
《关于<空间生产>》 赵文 撰文
《文学批评术语》 Mclaughlin (eds.) 著 张京媛等译 牛津大学出版社 1994年第一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