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份》 “公寓艺术家”王蓬
当代艺术在经历了对官方展览空间的进取——退出之后,在九十年代期间,开始寻求新的展演空间。“一种是由1980年代‘盲流’艺术家群发展而来的‘艺术家村’,一种是由85美术运动的观念艺术发展而来的‘公寓艺术’”。从2000年开始,“中国当代艺术进入了‘美术馆时代’(museum age)”。这一“美术馆”概念与八十年代的“美术馆”概念不同,八十年代美术馆还是被官方所垄断,是国家意识形态的宣传工具,前卫艺术对其进行了反复的进取,最终以“八九大展”的落幕宣告失败。而当下“美术馆”是在市场经济运行十几年后。美术馆不再被严格地控制在意识形态宣教领域,进入美术馆业的门槛也放低。多种融资渠道与方式形成的众多民营或官私结合的美术馆对当代艺术的态度也更为开放与包容。第三种是众多形式的艺术空间,包括以商业利润为取向的商业画廊和非赢利性质的艺术中心、艺术空间。
以下扼要介绍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的当代艺术空间。
宋庄的历史是从1994年方力钧等人的入驻开始的。首批进入的艺术家大多来自圆明园,入驻的范围以宋庄镇行政范围为核心,包括通县县城范围的滨河、武夷花园,以及县城附近等地。起初他们还在秉持八五的精英理想,但现在“它似乎已经不是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了,而是一种假想的生活状态与“正常”的社会秩序之间的冲突了。”他们以市场的占有率作为奋斗的目标,积聚作为一种策略吸引着众多投资视线。由于城市公共领域中艺术产业的介入,宋庄当初作为“思想难民”的偏安一隅已不能再满足他们再度入世的需求。因而宋庄逐渐演变为“廉租房”而呈现出“空心化”的趋势。
最早在费家村拓荒的是做设计的韦岗,他建立了 “香格里拉”画室,之后他邀请了邱志杰、黄笃、张朝晖、赵树林、舒阳等策展人和艺术家在此做展览,提升了该地皮的关注度。2000年左右,张晓刚、曾浩、俸正杰、杨千、任小林、何森、杨劲松等艺术家来到这里,形成了费家村现有的规模。其间还有李刚创立的酱艺术中心、布朗的红门工作室、童振刚的88文献仓库,高丹的想象画廊等。
索家村2004年开始破土动工兴建画室,到2005年底拆迁之前共驻有大陆艺术家109人、台湾艺术家3人、国外艺术家14人。
索家村是继圆明园画家村之后第二个被强行拆迁的艺术群落。尽管索家村是“因为黑心商人瞒天过海,在规定的绿化带上开发工作室,钻着空子来骗取艺术家的利益,从而被法律所制裁,强行推倒,铲为平地。”4这种理由看来很正当,也没什么问题,但在拆迁的过程中却突出反映出了远比圆明园艺术家村更加复杂的问题。
以下涉及的美术馆的范畴主要指民营或公私合办的美术馆。
1998年开始民营美术馆先后涌现,主要有:沈阳东宇美术馆、天津泰达美术馆、成都上河美术馆、成都现代艺术馆、北京的犀锐艺术中心、上海多伦美术馆、南京四方美术馆、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等。
上河美术馆是中国首家民间投资建设,由专业的策展研究人士进行展览策划与美术馆运作的当代艺术美术馆。投资人是地产商陈家刚。曾举办首届上河美术馆收藏展、阿尔弗雷德-尔德里卡创作展、99学术邀请展等重要展览。上河美术馆从建立之初就明确了美术馆的学术定位,即致力于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推动。但由于融资结构的单一,以及房地产泡沫等因素使其迅速夭折。但有趣的是美术馆的投资人在地产生意失败后却完成了一次从地产向艺术的转型,成为一名摄影艺术家。
2003年由上海市虹口区文化局创建,是我国第一个政府平台的专业现代美术馆。并创建国内第一个中国当代艺术学术论坛、第一个中国当代艺术家资料库。曾举办两个亚洲,两个欧洲—国际当代艺术展、新锐:青年录像展、《上海酷:创意再生产》国际艺术展、上海多伦青年美术大展等展览。
2005年证大现代艺术馆由上海证大集团投资建立,立足国际化目标,与具有众多国内当代艺术资源的多伦美术馆合作。创建了国际艺术家工作室项目等举措也是国内首创。曾举办“电子园林”国际新媒体艺术展、沉寂的力量:德国新表现主义绘画作品展等展览。
1993年中央美术学院毕业的林松经林朴的投资,在红霞公寓成立了翰墨艺术中心,曾展演了徐冰的《文化动物》。时至今日,转型做起了商业人体摄影。
1992年澳大利亚人布朗·华莱士创建了中国第一家代理年轻的当代艺术家作品的画廊——红门画廊。支持了众多当代艺术家的进一步发展。
1999年开始大兴建设艺术空间的热潮。1999年设计师何跃华创建了北京设计博物馆,曾举办过举办由冉冰策划的《从中国出发》展。2001年初,焦应奇在北京东郊十里堡创建了 “艺术家仓库”,希望建立当代艺术圈内自己自足的小生态。2001年初远洋房地产开发公司将开发区内的一座厂房楼的三层改为远洋艺术中心,举办过《与民工舞蹈》大型现代舞表演。2002年国锐投资公司办的“犀锐艺术中心”,曾举办《二手现实》、主题与副题——亚洲女艺术家作品展。上述艺术空间都曾轰动一时,但由于诸多原因都只是昙花一现。
|